Stockholm起源於Gamla Stan,但從十七世紀開始城市就得擴展以因應日漸增加的人口和繁榮的城市活動,當時的都市計劃者以北邊的Norrmalm為主要發展區域。那是一塊沙岩,有座小丘叫Brunkeberg,就以這座山丘為中心,把部分沙土拿來填海,擴大西邊的基地。整個區域的都市設計是走向棋盤格式的整列規劃,Normalm區呈現的是Stockholm比較現代繁榮的一面。

Drottninggatan是Norrmalm西區的主要街道,它附近的Haymarket和Hötorget早期是鞭刑和處決的地點,後來成為農產集散、工藝作坊、酒館和居民居住集中的區域,一直都十分熱鬧,是一般民眾最常活動的商業娛樂中心。我住的飯店剛好就在Drottninggatan上,經常有機會在Normalm區裡走走,逛街的心情總是比較濃厚,尤其加上聖誕購物季節的來臨,很容易被街上的彩燈、櫥窗精心佈置的特惠送禮建議給吸引。不論是街上單獨的店或是大百貨公司,大多擠滿人。

南區的重要標的則是Gustav Adolf torg,那週邊有著名的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House)和眾多精緻的大百貨公司、豪華飯店、高級餐廳,形成一種較奢華高尚的上流氣氛。在那附近有個小而美的舞蹈博物館(Dansmuseet),有展覽、舞蹈影片的放映、書店、咖啡廳和供研習會議的區域,而且可以免費參觀常設展。衝著可以免費參觀和舞蹈,這是一個適合歇腳平靜下來的好地方。博物館圍繞著三個主題來規劃:舞蹈、戲劇和音樂,介紹歐亞非各地的戲劇藝術(dramatic art)。我最喜歡的是芭蕾舞衣的展覽,特別是Bakst為Ballets Russes的設計。Dansmuseet號稱保存最多Ballets Russes的原版戲服,看到那些炫目美麗的舞衣,馬上浮現那一齣齣Nijinsky、Fokine風韻十足的舞作,一下子回到了1920s有些紙醉金迷的年代。可惜書店並沒有販售這些戲服的明信片、Ballets Russes的海報和Bakst的手繪舞衣設計圖,否則我大概會大開殺戒吧?

東區則有沿著海岸的Strandvägan和Birger Jarlsgatan大道,巴黎的感覺開始濃厚了起來,名牌精品店比比皆是,也是有錢人開著快艇要出海必經的出發點。在這兩條大道上散步的感覺很好,但純粹是去感受一種優雅的氣氛,觀察在此往來的行人在氣質上有何不同。

界於Gustav Adolf Torg和Drottninggatan中間在Karabergsgatan盡頭的Sergelstorg和其週邊則是另一個熱鬧有趣的區域,帶著比較年輕平民化的氣息。Sergelstorg的發展應是50年代後都市更新的一個里程碑。當時隨著地下鐵的四通八達,城市快速往郊區發展,卻導致都心的沒落,因此市政當局將舊有建築拆除,以進行現代化的商業建築計劃,來刺激都心起死回生。在1960-1965年間,以雕塑家Johan Tobias Sergel為名、一排五角形帶著玻璃拱廊的多層建築完成,地面上的樓層結合商店和劇院兼具商業與娛樂功能,地面下又是另一個商場區域、大廣場和地下鐵的總站,同時也是連接Klarabergsgatan、Hamngatan和Sveavägen這幾條主要購物商業街的地下通道,將整個區域串成一氣。

我最愛逛的還是超市和家居設計用品店。下班時間去逛超市尤其有趣,超市烘焙坊有香香出爐麵包的時候,聞著香氣,看看當人採買些什麼當晚餐和早餐,也有種過乾癮的感覺。瑞典自稱為設計大國,平價、中價、高價的設計商店到處都有,每次看到也總是忍不住進去參觀一番。老實說,東西大同小異,價位差在細微的設計巧思、質材製造的品質和售後服務。平價店裡可以看看瑞典人怎樣在常用耗材類中加上色彩和幽默感,中價店開始會對整體陳列多作些設計,分區給些風格和搭配的建議,而高價店中除了商品的質感非凡外,風格的呈現又更為細膩。逛的當下常常有購買的衝動,恨不得把整套組合搬回家,開始幻想家裡房間換上新衣新面貌的感覺。所幸理性很快都會重回主宰,再重新評估價格、需求、風格的吻合性等等,總是空手進、空手出,唯一帶著滿滿的優質生活期望離開。但去逛的瑞典人似乎都是帶著購物目的而去的,非常認真的比較,通常都是結伴同行,很多夫妻檔、母女檔、姐妹檔,大概因為說到「家」的東西,還是所有生活在這個「家」、了解這個「家」的人可以提供意見的吧?面對店家擺設的「建議」搭配,他們也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不會照單全收,自己去做組合,找到最符合自己需求和風格的產品。我想瑞典在居家設計這個領域的先進多多少少有受到他們消費者需求與期望的鞭策和考驗,而居家品質和設計精神早就無形中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