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hkent(塔什干)是我們這次中亞行的接駁城市,不論在烏茲別克境內或往來其他國家,我們一定路經Tashkent。這就是反映Tashkent在中亞地區重要地位的清楚證據。

Tashkent是中亞地區的最大城及交通往來的樞紐,也是烏茲別克的首都和最大城,居住著三百多萬的人口。雖然Tashkent歷史可回溯自兩千年前,目前的城市風貌相對於Sarmakrand(撒爾馬罕)或Bukhara(布哈拉)卻顯得年輕而現代化。這與它歷史上遭逢的多次天災人禍有關。

幾次從斷垣殘壁中重生的磐石之城

歷史上最早記載Tashkent在西元前二世紀,當時中國的史料稱為Yuni,隸屬於波斯王國。在中古時代,Tashkent所在的省區稱為Chach,所以它被稱為Chachkand (kand或kent在古波斯文的意思就是城市)。到了十五、十六世紀,Tashkand的名稱正式出現,俄國稱它為Tashkura,意思是「磐石之城」。

自古Tashkent佔有地理位置與氣候上的優勢,成為大絲路商旅貿易線上的重要接點。但在十三世紀,城市陸續受到花剌子模與蒙古大軍侵入摧毀,直到帖木兒王朝時期,城市才又慢慢復興起來。到了十九世紀,Tashkent已有一百多萬的人口,和俄國的貿易活動興盛,帶動它的富裕,但它的高稅率引起俄國人的不滿。在1865年,當時的俄國將軍Chernyayev揮軍進城,他廢除高稅制並親近人民,得到Tashkent居民的支持,之後Tashkent成為受沙皇保護的獨立王國。不過沒多久Tashkent的獨立地位很快在Chernyayev被撤換後結束,Tashkent成為俄羅斯突厥斯坦 (Russian Turkistan)的首都,俄國移居者和商人大量湧入,連通裡海的鐵路 (Trans-Caspian Railway)在1889年連通Tashkent,不少築路工人隨之定居在此。此時Konstantin Von Kaufman被任命為總督,坐鎮Tashkent在英俄競逐中亞大博奕 (The Great Game)中推演交戰。

等到布爾什維克革命發生、帝俄解體,1918年Tashkent成為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獨立共和國 (Turkestan ASSR)的首都,後來內部反叛使得Tashkent落入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Uzbek SSR)之轄,它在1930年取代Samarkand成為烏茲別克的首都。

二次大戰後城市開始快速工業化,俄羅斯人口再次大量移入,使得Tashkent人口因而急速成長。但在1966年,Tashkent遭逢大地震,大半城市毀壞,超過三十萬人無家可歸。

在蘇聯解體前,Tashkent是蘇聯第四大城,也是科學和工程的學術中心。

從Tashkent多舛的歷史來看,歷經不斷的毀壞與重建,當年兩千年前的遺跡和大絲路榮景已不復存在,今日的城市風貌保有的是俄羅斯和伊斯蘭的文化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