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yk Kul湖區最大的城市與行政首府是Karakol。它最早只是個帝俄的軍事前哨基地,隨著當時帝國發展地理探險活動才慢慢發展起來。1880年代,大批中國回族跨過天山逃到Karakol,促成人口成長。

1888年,沙皇為了紀念病死在Karakol的探險家Przhevalsky (參見人物篇Przhevalsky),把Karakol改名為Przhevalsk。但當地吉爾吉斯人對於俄國人或Przhevalsky都沒太多好感,1921年時曾一度在抗爭中將名字改回Karakol,但1939年又再次更名回Przhevalsk,直到蘇聯解體。

整個Karakol的俄羅斯味十分濃厚,因為蘇聯時期許多海軍相關官員、軍人及其家人都居住在此,留下俄國人口,也留下俄羅斯的生活方式。現在看到的大多是整齊的俄式鄉村木造平房,城中也保留一座木造東正教教堂。不過在打壓宗教的蘇聯時代,這座精細的教堂曾淪為穀倉。


<從市區街道上就可遠眺天山美景,俄式木屋小院增添寧靜感>


<木造東正教堂>

Karakol的另一個主要社群是回族,他們稱為Dungan。這些回族人自成社群,當年從北京請來建築師,為他們的信仰建造聚會地。回族的清真寺和傳統中東或中亞的形式大不相同,可看到許多中國建築的元素,如飛簷、木造、亭式的長廊等等。每次禮拜結束後,這些戴著白帽的回族人就在清真寺外面聚集起來,聊天、買賣東西,儼然成為一個流動露天小市集。這個社群至今仍有緊密的組織和凝聚力。


<回族清真寺的另類風貌>


<禱拜結束購物兼八卦一下>

老實說,Karakol真是一座很小的「市」鎮。我們參觀完東正教教堂和回族清真寺後此地行程就結束了。距離晚上音樂表演和晚餐還有兩、三個小時,居然難得有了自由活動的時間。不過天氣有點冷,約零度左右,還蠻難殺時間的,我們隨意到市中心逛逛。所謂市中心就是:一個bazzar(已經準備收攤)、一些商店、一座公園、一所大學、一間百貨公司、一座劇院,感覺頗冷清,但倒可滿足所有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需求了,稱它是座生活機能俱全的「城市」也不為過。



延伸閱讀:
2007中亞拼貼人物篇之Przhevalsky (1)(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