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義與去殖民主義

中亞的歷史是權力傾軋的歷史,破壞與建設常是一線之隔,或許也可說是一體兩面。

蘇維埃統治對於中亞的褒貶評斷為何?這大概跟研究日治與台灣發展一樣複雜的題目。蘇維埃政府革新了不少回教陋習,提高教育水準,在短短的幾十年投資大量建設,以一種有組織、有統治目的的方式殖民中亞。當時的政策聲稱民族融合,保留各共和國的獨特民族文化,同時卻也用極權手腕箝制思想,肅清異己,剝削當地資源,捍衛單一的蘇維埃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獨立後,各共和國無不積極去俄化,心理上對於俄羅斯仍有仇恨,經濟上重度倚賴來自俄羅斯的投資,政治上以另種形式延續獨裁的統治方式。

民族國家的誕生與民族主義興起以來,幾百年中不斷面臨定義的辯論和合理性的挑戰,它往往仍是個任人詮釋的「概念」,歷史的眾多興迭,成也民族主義,敗也民族主義。以烏茲別克來說,Uzbek,Uz/Oz是我們,bek是主人,所以民族意識的核心在於,在這塊土地上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所謂的「我們」並非從種族來定義,因為在過往歷史中也混合了無數來來去去的民族,他們無從回答烏茲別克人從何而來、祖先是誰的問題,也鮮少認為這是個關鍵問題。在文化種族上他們兼容並蓄,民族團結的基礎就是對這塊土地與共同文化傳承的認同。不喜爭鬥的性格或許讓烏茲別克在歷史上讓人予取予求,但柔軟的身段和適應力倒也讓它總在毀滅後隨著時代的潮流又重生。每次講到Uz/Ozbek,總讓我想起台灣的處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