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人驚心Mravinsky

過去我所聽到的Tchaikovsky總是悠揚美聲、圓潤平衡、多愁善感、甚至可說是煽情的。第一次聽到Mravinsky指揮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現在的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的錄音時,我有嚇到的感覺:微弱細膩的無助,對比於狂暴殺戮氣味,弦樂器有力而蘊涵強大動能,木管既銳利又濃厚,低聲部轟然如雷,銅管和打擊的音色相較維也納愛樂或柏林愛樂顯得粗糙卻真實。從未聽過速度這麼快和爆發力這麼強的Tchaikovsky,幾乎如脫韁野馬但tempo和音色卻全在掌握之中,各個聲部的質量在旋律共鳴中出現,聽到許多其他樂團指揮版本中少見不易察覺的音符節奏和氛圍。Mravinsky用最原始忠實的方式去碰觸Tchaikovsky音樂中深層的苦痛、掙扎、狂亂、慾望與追尋。

[我的第一張Mravinsky CD,也是把我嚇到的Tchaikovsky第六號交響曲]
Mravinsky Tchaikovsky No.6 Symphony CD Cover Erato

對於這樣表現Tchaikovsky音樂的風格,讓我對Tchaikovsky有了新的觀點,但當時我並不適應,我感到震驚、震撼、無法言喻。當這樣的風格出現在Shostakovich第五號交響曲時,狂暴殺戮氣味反而真實表現出當時戰爭與極權的恐懼殘酷,而樂團義無反顧的能量成了人性的象徵和傲氣,那成了我最愛最難忘的Shostakovich,我同樣感到震驚、震撼、無法言喻。

這位可以一手揮出狂暴殺戮氣息又可一手觸點真情的指揮家,冷靜甚至冷酷的外表如何包覆滿溢的熱情與能量,為何人稱「暴君」?反差、衝突、神秘而傳奇的色彩從何而來?

少年貴族到首席指揮

Mravinsky在1903年4月22日生於Petrograd,成長於一個高教育充滿音樂修養的上流社會家庭。他成長背景與個人特質充滿著帝俄時代的貴族氣質,六歲開始學習鋼琴,自幼便經常出入劇院欣賞演出。少年Mravinsky的興趣在自然科學,1920年進入Petrograd University主修生物,想望成為一位學者。不過,在那個俄國內戰的時代,為求溫飽與生活品質,課餘時他在Mariinsky Theater打工並在芭蕾學校兼任伴奏老師,從中發掘自己對音樂的興趣,最後下定決心走上藝術一途。1923年Mravinsky第一次報考Petrograd Conservatory並未成功,隔年才順利獲准入學。一開始他主修作曲,三年後改為學習指揮,1929年帶領一個業餘樂團第一次公開登台指揮,1931年從Alexander Gauk的班上畢業。

1931-1938年是Mravinsky的Mariinsky歲月,1932年首度以指揮的身份登台,演出睡美人,也因此與當場演出的首席Ballerina Galina Ulanova結下友誼。之後Mravinsky陸續指揮胡桃鉗、天鵝湖、海盜、吉賽兒等經典舞劇以及柴可夫斯基的歌劇Mazeppa。1937-1938年是Mravinsky藝術生涯的轉捩點,他從劇院走向音樂廳的指揮台。1937年Mravinsky登台演出Shostakovich的第五號交響曲,1938年九月贏得莫斯科全蘇聯指揮大賽(All-Union Conductors Competition)後,他被指定為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的永久總監與首席指揮,他在此職位長達五十年直到過世,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也與Mravinsky的藝術與命運成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