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ght watching poster

在深夜看「夜巡林布蘭」(Night Watching)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我算是坐如針氈強忍眼睛的酸疲,直到電影演完。導演彼得葛林納威(Peter Greenaway)的電影向來以考驗觀眾身心腦力的承受度所著名(很久前我曾經看過他的魔法聖嬰,但現在完全忘得一乾二淨),這次他的敘事影像手法確實緊抓著我的意志力「撐」完全長超過兩個小時的電影。

我猶然記得第一次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參觀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的經驗。一進到館內,就看到無數的標示寫著「The Night Watch/De Nachtwacht循此去」,林布蘭的「夜巡」可說是博物館鎮館之寶,當時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整個展覽長廊居然是為了林布蘭的這幅巨畫而蓋。成群的遊客魚貫進入「Night Watch Gallery」,我實在沒有機會好好端視這幅名畫。對於這幅畫的學習反倒都是在藝術史的課堂上,老師大多著墨於林布蘭如何在如此巨大的畫布尺寸上設計出動態構圖,展現充滿符碼與細節的精細觀察力,以及他最擅長著名捕捉光影的能力與「看與被看」的穿透力。還有一個驚人的揭露,就是林布蘭畫的根本不是「夜」巡,而是白天民兵盛裝出巡的場面,因畫面灰暗而被誤認為是黑夜,「夜巡」之名誤用至今。我倒是記不得任何畫作背景與所謂的「重重疑點與控訴」,直到看了葛林納威的「夜巡林布蘭」。

葛林納威受邀拍攝這部電影來紀念荷蘭最偉大畫家之一林布蘭的400歲冥誕,取材自林布蘭生平最重要的作品「夜巡」。

夜巡 – 黑暗中的迷團與白晝的真相

Night Watch Rembrandt

當時林布蘭接到三十幾個中產階級市民所組成的市民保衛隊委託,描繪以Frans Banning Cocq和Willem van Ruytenburch為首的民兵團出巡場面,用來掛在民兵集合大廳作裝飾。這群頭戴帽子羽飾、身披盔甲、手持盾牌、舉著寶劍長矛、整理火槍的民兵團,好像剛離開武器庫,興沖沖地跟隨披著紅肩巾的隊長、腰間繫白帶的副官,雄赳赳地闊步前去執行任務。不同以往按照身分和軍階平均分配位置的傳統肖像畫風格,林布蘭大膽採用明暗光影對比的手法,捕捉民兵出巡的那一瞬間戲劇性的氣氛,在畫中凸顯了隊長Frans Bannig Cocq和其副官Willem van Ruytenburch,其他成員都被當成背景,擺在陰影之中。

林布蘭之所以這麼做,乃出於一個敏銳畫家勇於披露事件真相的堅持。這是葛林納威在編導本片的一個關鍵觀點,他認為林布蘭試圖在畫中指控一樁謀殺陰謀與強迫未成年孤兒賣淫醜聞,從光影、姿態、手勢、表情、構圖等細節精心布局51個謎團,陳述人性貪婪權慾的醜惡,對比民兵團表象的英勇尊貴地位。

這幅畫讓這群民兵團深感受辱,那些被置於陰暗的角落,在畫面上未能露面的民兵,據說都憤而拒付畫家應得的報酬。不過,由於畫作大受歡迎,陰謀的主事者無法摧毀畫作掩飾罪行,便以讓林布蘭身敗名裂作為報復。他們買通林布蘭家中保母,色誘喪妻的畫家,使其頹廢喪志,毀其社會聲譽,還黑函威脅、提出訴訟求償,迫使林布蘭用盡家產最後貧困終生。圍繞著畫作的產生過程和後續發展,葛林納威解構這位當時頗為「俗世商業導向」的畫家,深入勾勒他的性格和意志,如何在紛擾與爭議中沉浮,寫下林布蘭當時與日後在美術史上的成敗褒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