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想過不再踏上阿六土地,但工作的緣故避不掉到阿六出差的可能和需要,畢竟中國現在可是全球商業重鎮,市場上的大金礦。

純粹為了生意的旅行當然就帶著不同的目的和期望。

事隔十多年後在去年又再次前去中國。那時搭乘中國東方航空,一坐上飛機馬上有進入匪區的感覺,什麼都是簡體字,空中小姐腔調大不同,方言多多種。飛機實在夠陽春,我也不多求,只要安全起降就好,連準時都不奢望。(難怪那麼多人都說阿六沒想像中的差,因為期望值實在很低啊~)餐點不新鮮,太鹹,難吃,不禁暗自慶幸自己已經在lounge吃過東西裹腹了。(到目前為止,我的敵意並沒有消減。)

飛機有點延誤,但安全抵達浦東機場。

機場確實大,比桃園機場稱頭多,指引標示、廁所、入境通關,各方面都很現代,機場的所以服務人員也都「文明」,不太有以前經驗中的老共產黨樣子。平心而論,桃園機場不一定有它好。然而,即便在現代化的建築中走著現代化的營運流程和服務方式,我還是強烈感覺這是阿六。

關鍵是什麼?就是阿六燈光和一股尿味。

本來機場有著自然採光的屋頂設計,但到處都是招牌、宣傳海報、宣導標語和裝修工程,把光線和流通感都破壞殆盡。這就是阿六,為求「前進」可以有所犧牲妥協。

出了機場,高速公路、看板、工程,展示著世博即將帶來的美好和形象。但一路上沒停過的喇叭聲、閃來閃去超車的駕駛,還是讓你清楚知道,這還是阿六。

沿途看到的一切工程讓人想起十年前的柏林。2000年時,柏林被笑稱為世界最大的工地。只不過,這些工程建設都是為了長期的都市規劃發展。而上海的東西大多是為了短期的世博盛會吧?聽朋友說,在世博前,所有靠馬路的房子和任何建築物(如高架橋橋墩)都得粉刷一遍。

果然是最愛「面子」的中國人。

都市高速發展的結果,到處都在塞車,喇叭聲不斷,摩托車、腳踏車、電動車在車道間鑽動。很有趣的是,大家都加裝個鋁/鐵/鋼製的方型置物箱。街上一眼望去,出現極為生動的生活畫面。

國際化的實例到處可見:外國人、國外的零售連鎖店、國外的品牌商店都多,在極度國際化的外表中夾雜著很中國的人事物和行為模式。有時候,當你處在一個很多外國機構的現代化新穎辦公大樓,和上海人與外國人用英文交談時,你很難分辨自己究竟身在何方。那是一種無國界的setting,我甚至感覺上海很多地方比台北更國際化,居然有很歐洲口味的輕食店,外送我在歐洲很愛卻在台灣找不到的沙拉、三明治、panini。

雖然是這樣的體驗,我之前對上海的假設還是得到印證 --- 上海還是個租界地吧? 像古北區住超多台灣人、日本人、韓國人,那裡的餐廳就是台味、和風。這些高級住宅外觀很像大直明水路或高雄美術館區那樣別緻,一棟棟立在那裡。可能住在那的外來者,也不覺得自己在上海,好像依舊維持著自己原來的生活方式,卻也好像在園區般,儘管「自給自足」卻難得走出屬於自己的那塊領域。

像我這樣速去速回的過客,當然更難談及對於上海更深一層的體會:下了飛機有朋友的司機開賓士接機、旅館check-in後直接到外國人聚集的辦公大樓和昂貴商圈、吃飯不是客戶安排就是直奔台灣人朋友請客的地方。別說是探索了,連地也沒落過!

但在如此有限的接觸下,有一些感覺卻只變得越來越強。

工作結束後,我曾到台灣人開的按摩美容中心去紓壓。服務小姐客氣有理,按摩師傅20多歲和30多歲的都有。她們一開始總是以戰戰兢兢的眼神小心打量,一股好奇又不好意思開口。好像抓到什麼線索後,她們會問,你們是台灣人吧?是啊!神情上突然出現一絲輕鬆,開始有一搭沒一搭地對話起來。她們大多是外地人,來自上海周邊的省分,安徽河南的很多,說著南腔北調。光是方言口音,就足以將生活在上海的人切割成無數族群。在上海是工作打拼,免不了抱怨起上海的髒空氣、髒水源、高得不合理的生活費用。表面上被上海人看作是低一層的外地人,可在她們心中,她們卻是可憐上海人,認為還是家鄉好。

有位河南的師傅按摩技術蠻純熟的,就是節奏快了點,像在趕車ㄧ樣。我告訴她可以慢一點,讓我呼吸速度可以配合,讓按摩效果更好。她說以前也有台灣的客人這麼跟她說,不過因為上海客人總是忙得不得了,趕來趕去的,又斤斤計較,一小時內沒用力把全身按過一遍的話,會被嫌偷懶,多按了幾分鐘她們會抱怨害她們趕不上飯局,所以她習慣快動作了。

很有趣,既然來按摩了不就是來放鬆的嗎?心中還是在忙,身體還是在趕,那麼到底為何而來?變成是種表現生活形態和社會地位的符號象徵和儀式了吧?如果去的是台灣人開的店,是否表示自己的Class又不同了?

看到錯肩而過的當地人(當然有很多是非上海人的外地人),外表上他們甚至比很多台灣人更會打扮,流行時尚得很,花起錢來談享受,更是闊氣。太多在台灣早就倒店的低品質餐廳卻多的是這些外顯chic的新富客群。再多看一眼,你卻發現他們的空洞和空虛,內在生活經驗和思考跟不上外顯符號的「水平」提升。還要再看下一眼時,被他們大聲肆無忌憚的對話和完全無視周邊的狂笑聲與粗魯的行為動作給驚嚇到。這是社會中的少數人,卻成為世界上吹捧中國繁榮觀點中被放大的一群。

不管是不落地的外來觀點,還是圍地自足的移居觀點,許多民族文化的符碼恐怕難在經濟高速成長與國際化的浪潮下產生本質上的改變,恐怕距離看探城市的實際真相都還有一段距離和必須調焦的過程。

在上海,不落地,這是意識形態,也是一種選擇。如果你可以選擇的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