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role play)是很有效果的訓練方法之一,通常學員會針對某種情境展現某些行動,在他們角色扮演的同時,其他學員在旁觀察,給予建議和批評。當學員可以針對不同狀況進行角色扮演的演練時,慢慢的,一些技能會不斷得到練習,並在旁人的指導或回饋下精進,同時處理因應真實狀況的自信心也會有所增長。另外,許多組織也會透過角色扮演的做法來發現員工的問題,透過及時的回饋和教導(coaching)來溝通形塑組織所期待的行為,然後利用一再的角色扮演讓員工成一種行為的習慣。

這跟這篇的標題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最近進行了一些研討會和提案簡報讓我有感而發,想起一次偶然的讀書會所讀到Robert Brustein的書,很巧合地把一些觀察和書裡的見解連結了起來。

本人在準備研討會素材時最樂在其中、也最能發揮「價值」的部份就是撰寫角色扮演的個案。 委婉而優雅地揭露這些組織所遭遇的問題挑戰是有趣的(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再來,我只負責出問題,不負責給答案,把狀況搞得越難搞,看這些人傷透腦筋,就有種看戲的樂趣。

身為「劇作家」,我的KPI只有一個 --- 讓人感同身受,想要對號入座。但身為顧問,研討會需要達到的KPI卻是需要學員真正角色扮演出對應情境的解決之道。有趣的是,即便個案角色扮演的討論和上台演練時間都是有限制的,大家一定迫不及待花quality discussion的時間決定誰要演什麼,怎麼演,上台之後喜歡花費至少三分之二的時間「表演」個案情境(),最後在「最後三分鐘」舉牌時間時才匆匆把解決方案帶過。

明明每個人手邊都有個案內容,可以讀得一清二楚,幹嘛這麼堅持一定要演出來呢?

原來,每個人心中都有ㄧ位演員。

當劇本都已經寫好、內容又這麼讓人有fu時,心中的那位演員總是蠢蠢欲動。

有人喜歡用自己詮釋的方式照本宣科;有人喜歡誇大演出,強調那本來隱諱的絃外之音,深怕有人沒看到自己很有感覺的梗;有人自己會改編劇本,藉由原本的個案創造出新的情境,讓演出更有爆點和笑點(通常都喜歡把狀況搞得賤人更賤,可憐蟲更可憐,笨蛋更笨),以贏得滿堂掌聲和笑聲。

不管是哪種「表演風格」,我想他們都展現了演員的能力,在觀眾的意識中留下印象。

觀察多次後歸納, 有人比較不自在,恨死要上台角色扮演,經常選擇扮演一個跟自己最像的角色,所以「不用演」。但很多人真的很能演、也很愛演、非常投入忘我。 對後者這群喜歡舞台的「天生演員」來說,這已經不是角色扮演的研討活動,而是一種表演了。

綜合這粗分的兩大類人,角色扮演/上台表演是一種樂趣和恐懼的結合,期待著觀眾注目的殷切表情,卻又戰戰兢兢害怕出錯、怕被觀察者刁。對於「天生演員」型的人,演出後的掌聲,是虛榮也是自我肯定,一方面追求自我滿足,另一方面也在娛樂大眾。

Robert Brustein在【寫給青年演員們】的書中提到當演員的動機,大概不脫表演者個人和他/她與觀眾與所處時空的關係。表演的動機有時來自一種想要成為他人的慾望,從觀察體驗中去模仿。表演有時是種代償的心理,轉換角色去宣洩對於某些人的不滿和意見,刻意模仿他/她最為人詬病的弱點,企圖透過觀眾的觀點和認知進行批判 。

更多時候,表演像是一面鏡子,正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觀眾想從演員的表演中看到自己的反射,重現一個時態情境,演員希望觀眾跟著一同經歷他/她所經歷的一切。

觀眾的品質影響著表演的品質,笑聲激發出更多表演的潛力;觀眾的冷漠和疑惑可能讓表演者沮喪。

身為「劇作者」和顧問,我更希望這些「好演員」們能夠在這些角色扮演中重新思索發現自己的狀態和觀點,更真誠地面對挑戰,找出自己的解決之道,發覺問題其實不是問題。(這也是客戶付錢給我們的原因啊~)

多次研討會的經驗下來,不論是角色扮演單元或者是整體研討會流程內容的進行,我大概可以說,研討會成功與否,「劇本」的品質決定了一半。剩下一半的勝算,則由演員和觀眾一同決定。 某種程度來說,主持研討會也是一種表演工作,Master Facilitator是演員中的演員,學員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

V大師是我看過的箇中高手,我說他的「表演」已經到了「精準排練的戲碼卻像即興ㄧ樣有信手捻來自由度,即興的演出卻像經過排練ㄧ樣一氣呵成」的境界。V大師大概可以同意Lynn Fontanne的話:「每當我站上舞台時,我就成了許多雙眼睛注視的焦點,這給予我很大的力量。我可以感覺到有一股力量從觀眾那裡往我這邊流過來,這股力量好像波浪一般不斷像我湧過來,讓我感覺越來越強壯。等戲演完了之後,那些眼睛移開,我感覺電極已經解除,電力已經關閉,我感到全身虛脫空蕩,好像氣球被戳破洩了氣一般。」(這也難怪為何每次做完ㄧ場研討會都是一種留下亢奮痕跡卻是深層的疲累。)

這種「演員和觀眾」的視線交流與能量交換隨著科技進步也可以跨越時空了。

某天B大師要從日內瓦跟客戶Briefing。「在啟動表演工作」之前,B大師確認,「你覺得我有在看你嗎?」螢幕這端的我們點點頭。

「 我正在練習看著鏡頭說話,而不是看著螢幕上的你們說話,但有時會忘記。」

要做到看著機器的小黑點好像看到人ㄧ樣,看到人又要故意不看,真是非常專業的演員。

接著B大師開始跟客戶簡報了,一下演出騎車出遊的青少年,一下演出越野腳踏車的高手,唱作俱佳,表情動作都豐富極了。眼神透過鏡頭,充滿熱情地說,「你們真的有東西、有機會,我們真的很想跟你一起創造這樣的未來!」最後客戶感動得說不出話。

你很難區分這是一個為達銷售進展目的的精彩Skype簡報,還是B大師在講自己心裡的話。感情講出來了,不是演出來的。

的確,不管你的工作是什麼,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演員。

延伸閱讀:寫給青年演員們以及熱愛表演藝術的你和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