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位與行動通訊成為便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當所謂「瞭解趨勢」是能夠針對智慧型手機、iPad、電子書評論一番,「不插電」的生活,你還習慣嗎?

每次當我需要手寫「尷尬」時,我就感到很「尷尬」。開始習慣倚賴鍵盤出現字體,許許多多的字在腦中已成為一種模糊的「影像」,不再是「程序」記憶,我漸漸遺忘正確的書寫順序,字中字的結構還真剩下「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的馬虎記憶。更別提因為練習減少,原本還稱得上「美觀」的字體,伴隨著越來越少的耐心和專注力而變形走樣。

不插電的時代是否漸漸消失?

Umberto Eco這位義大利著名的小說家前陣子發表一篇文章,表達他對於手寫(handwriting)傳統的看法。

義大利的教育界討論起一個問題:在電腦與手機使用日益頻繁的時代,小孩子用手拿筆寫字的機會銳減,伴隨而來的現象是:拼字與使用語言程度變低。

這或許不是新鮮事,Eco早在電腦與手機現世前就已經關切手寫(handwriting)的問題 。

Eco 說,Handwriting手寫字跡這件事,被一些人批評為傻子的藝術。

的確,字寫得美的人不代表一定聰明,字跡端秀的書信或文件讓人賞心悅目卻也是事實。

Jane Austin
[Jane Austin手寫的書信]

Eco說在他的時代,孩童學校教育非常重視手寫練習。小學一開始的幾個月中,學童都必須學習每一筆每一劃該如何正確進行。從這樣的練習中,小孩子學會在拿筆(應該是鋼筆)按捺每個筆畫時,如何控制手腕的穩定性以控制墨水的流量和與紙面接觸的壓力。因此當小朋友用鋼筆練習寫字時,字跡的差異性便展現每個小朋友的個性和表現的風格。

當然手寫最終可發展為ㄧ種藝術形式和風格,但也具備實在的功能性,尤其適合作為建立手部控制力與手眼協調的基本訓練與練習。除此之外,手寫讓人產生不同的思考與認知。當你拿著筆要在紙上寫字時,你必定會斟酌你要使用的字句,因此讓人停下「手劃」,多一點思考。現在即便是作家都大量使用電腦寫作,不過他們仍然有習慣手寫來記錄一些思緒。

為什麼Eco等人遺憾哀惜手寫時代的消失呢?第一,當人強調在鍵盤快速打字的能力時,也在鼓勵快速靈光一現的想法(Eco不全然認為這是正面的);再者,電腦自動錯字辨識系統讓人常常忽略拼字的正確性;第三,手機簡訊的縮寫字(如Where r u? vs. Where are you?)有時讓人遠離文字表達的精神。

最後Eco從一些人文發展的實例來呼籲大家重新檢視手寫的價值。他說,在文明發展的歷程中,美學和運動的樂趣仍舊值得重新發現。例如,人們已經不再騎馬旅行,但越來越多人去上騎馬學校;電動遊艇處處可見,但玩手動風帆的大有人在;在email通信往來的時代,還是有人集郵。所以Eco鼓勵家長培養小孩子手寫的習慣,或許不為了美學目的,而從增進孩子身體動作發展來考量。

Da Vinci
[Da Vinci的反寫字,難怪他被稱為左右腦平衡的全才,手部末梢組織的能力其實反映著腦部運作能力。]

我以為在西方世界 handwriting不像在東亞世界那麼受到重視,但 Eco 文章中的論述其實是數位時代下世界共通的問題。

這些問題在台灣都不是新鮮事。例如書法課的存續,文字語言能力如何在新的數位時代保留,都經常被討論,但似乎也沒有定論和後續的行動計畫。

蘭亭序與自敘帖懷素自敘帖.jpg

漢字和書法之美可能對很多人來說是藝術層次的問題,因此看不到重要性與急迫性。

不過,Eco的建議倒是頗為中肯,從腦與身體協調控制能力出發,或許讓「手寫」這件事變得更務實。

回想小時候的書法課,肩痠脖子緊手腕抖之類的事在初學常常發生。但看到大師運筆,先不論字跡本身,他們整體身體的協調控制與心神的專注,確實是現代人越來越欠缺的一種統合覺知能力。另一個層次則在心神思考與手部動作表現的合一呈現,這開始與藝術表現的課題有關。 在書法這件事裡,運動生理學與藝術, 可是有極大的關係。

我有多久沒有寫書法了?這問題或許不適合作為這篇小感的結尾,稱不上是個「實際」的自我提問。但或許可以更常問問自己:我有多常拿筆寫字呢?

這應該可以多多益善。

最後用這段Youtube影片來收尾吧?什麼是數位時代中知識傳播與溝通的革命性產品呢?它有什麼優勢和利益點呢?請看影片介紹。



延伸閱讀:
Eco 於 Guardian的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