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走過峇里島的不少鄉鎮,這個印度教所影響的島嶼讓每個地方帶著同質性。處處可見的具象符號凸顯峇里島生活中關鍵的社群意識。

印度教的廟宇是每個城鎮與每戶人家的必要配備。

小鎮中心除了廟宇之外,常見的還有開放式平台涼亭,作為人們聚集開會、交誼的地方。角落處常常可見各式樂器,因為這也是廟會與娛樂表演進行的地方。

常見的「社區活動中心」

這樣的場域,由小鎮人民共同維護,定期有人負責整理環境,有些地方還設有電視或居家設備,提供給大眾使用。

我好幾次看到零星一兩人,在午後時分自在躺在涼亭上睡午覺,或一個人開著電視、席地半躺著享受自己的悠哉。好像不會有人在意「使用者付費」或提出「公器私用」之類的指控。

或許所謂階級制度的觀念還存留在一般人民心中,每個人認份地接受自己角色該做、能做的事,以自己的方式為成就一個理想社會(或社群)貢獻。

廟會時節最容易看到社群意識的具體行動,所有活動由不同家庭組織各自義務出錢出力,用慶祝的心情來完成宗教風俗上的大事。

廟會遊行前準備 - 水神廟

如果說觀光已經是峇里島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那麼取悅滿足觀光客的需求也自然成為社群間互動合作的重要活動。

許多遊客會安排出海,像我們就參加Bali Hai的行程前往藍夢島。除了享受海上風光和船上活動設施之外,參觀藍夢島村落算是個「義務參與的行程」。Bali Hai公司安排遊客分次一定坐上小船,花上一兩個小時到島上村落探訪。

藍夢島小島村落導覽

有當地人導遊解說,定點有人表演爬椰子樹、晒海藻,道具和節目都早已安排妥當。當然也會經過一些店面、招待椰子水,藉此刺激觀光客消費。

除了蜻蜓點水式的村落參訪,Bali Hai也銷售過夜行程,為村落的民宿、餐廳和租車廠商確保某種程度的收入。村民們似乎都樂於配合旅遊公司的企劃方案,讓遊客闖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如果用更現實的觀點來看這觀光模式,這小島村落的生計基本上是由像Bali Hai這樣的公司所照顧。他們之間的利害關係我不清楚,但就「分配」觀光收入來說,背後的系統似乎運作得不錯。

包括在烏布的舞蹈表演也是如此,不需要特別養個表演團體,直接由當地居民參與演出,也以此為賣點。技藝養成和利益的細節另有故事,但就了解,烏布居民頗以這些傳統為榮,也樂於學習、練習、參與這樣的活動,向外來的訪客介紹推廣在地文化。

就我這樣的外人過客,倒是對這種透過宗教與風俗凝聚出來的社群意識與歸屬感感到耐人尋味:在峇里島,傳統社群主義超脫個人主義的自由和利益,和「現代化資本主義」同步帶動的觀光收益形成一種競合的張力,自成一種維繫社會經濟發展的秩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