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從新宿搭乘大江戶線前往六本木Midtown。屬於一段不太舒服的交通旅程,人多悶熱,一路上沒什麼人下車,車程雖然不到20分鐘,卻有很漫長的感覺。

出了地鐵站後有種能大口呼吸的感覺,Midtown還有著新潮的感覺,空間規劃大氣,早上的人潮不多,上班的人大多已進入辦公室,商場還未開門,只有一些看似業務或等待購物的人零散地在大廈廣場與連接通道上走動或隨處坐著做自己的事。

在大廈矗立、公共空間寬敞、當代感顯著的Midtown,位居Galleria 3F的Suntory Museum顯得小巧並透出精緻和風。

Suntory美術館創立於1961年的丸の内,1975年搬到赤坂見附,最後於2007年落腳Midtown。以推廣「生活之美」作為經營信念,收藏的藝術品與策展活動聚焦日本美術,包含繪畫、陶藝、漆藝、玻璃、織染等工藝。

這次所參觀的展覽集結兩位生於18世紀(江戶時期)天才畫家的作品,慶祝他們三百誕辰。

若冲蕪村展覽海報
[海報左側烏鴉是蕪村的作品,右側白象是若冲的作品]

因為東方藝術從不是我的興趣,就算在當年「大中國天朝」意識型態為中心的文化史考過高分,我並不認識這兩位日本人所激賞的天才畫家…… 倒也因為接觸有限,這個展覽反而讓人有所學習,刺激出新的觀點。

藝術不可不思考它誕生的脈絡。這兩位畫家,伊藤若冲與与謝蕪村,同年出生,關鍵的藝術發展時期都在京都,晚年也都居住在京都四條烏丸附近,不過兩人卻無交集。此次把作品集結同展,可以清楚看出兩人相當不同的藝術風格與人生態度。

伊藤若冲(1716-1800)身為京都青菜批發商的長子,卻對經商繼承家業沒興趣,他真正熱愛的是繪畫。23歲時因父親過世,他勉為其難接手家裡生意。30多歲時開始參禪,40歲將家業交給弟弟,然後隱居全心作畫。當時學畫除了臨摹當時名家狩野的技法,也學習中國南宋繪畫風格。有人說他大器晚成,直到七八十歲都還埋首創作。據說若冲對於人生,除了畫畫之外都不感興趣,終生未婚娶淡泊無欲,是個全然自我的人。

与謝蕪村(1716-1784)則出生自大阪的農家,自幼愛好藝術。二十歲左右喪失家產,離開大阪漂泊到江戶,拜師學習俳句。27歲之時,因崇拜俳聖松尾芭蕉,追隨其足跡周遊東北地方。之後遊歷日本各地,致力學畫。42歲之時定居京都,雙棲發展俳句與繪畫。

在看完展覽的前幾個單元後,我對於与謝蕪村的作品有較顯著的偏好。他的作品以水墨為主,散發出一種行者的詩意,筆觸瀟灑有戲。其中ㄧ系列奧之細道的「繪本」作品,引起許多觀展人的駐足。

蕪村奧之細道
[奧之細道]

因為蕪村本身也是位詩人,他經常搭配俳句作畫,或以俳句為畫揭意。他的人物動植物畫作的慧詰,隨性中帶著細節,有著日式小巧的趣味;山水作品大氣細膩,透露出南宋畫風的影響。

蕪村山水圖屏風
[山水圖屏風]

不過看完整個展覽,其實伊藤若冲才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位。

簡單二分,伊藤若冲的作品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ㄧ種是工筆精細、色彩大膽、姿態表情張力四射的花鳥;一種是極為寫意灑脫的水墨,出自對自然景物的細緻觀察,趣味的意境中往往又透露一些脫離現實閑寂的意味。(還有第三種近似版畫的風格。)風格雖然迥異,一致的是近乎驚異的高超技巧和他對繪畫徹底投注的愛。其畫其人,奇畫奇人,到底他人生有多少專一和衝突呢?

我雖不喜歡工筆花鳥,但每每走過畫前,你無法躲避若冲畫中禽鳥雙目所投射出的精力,他所使用的色彩大膽到刺眼,卻是無比真實,交疊擬真的技法將彷彿顯微鏡才看得見的細節一一呈現。姿態之動感與生命能量的描繪,若無敏銳的觀察和深入研究,是無法在筆端揮灑的。

若冲雪中雄雞圖
[雪中雄雞圖]

對比之下,若冲的水墨對我有種感染力。如何用簡單的線條筆觸與黑白去說故事,可真是高深。可能只是一筆,便畫出老翁佝僂的背影與情緒。可能只是幾筆,卻畫出鳥禽層疊羽翼質地。

若冲寒山拾得圖
[寒山拾得圖]

但我最喜歡的是伊藤若冲的兩幅蔬菜畫。第一幅畫 《蔬菜図押絵貼屏風》 ,將十二種蔬菜在清楚勾勒在兩大折的大型屏風上: 豌豆、 蕪菁、瓜(不確定哪種品種,看起來比較像青椒)、蓮藕、 蘿蔔、芋頭、 茄子、松茸、南瓜、 荸薺、白薯、冬瓜等。不只是蔬菜表面質地躍然眼前,細節如根鬚奏摺都以極簡的技法生動表現出來,黑白水墨竟畫出豌豆的綠、茄子的紫、南瓜的橘、和各種根莖類不同色調的白。

蔬菜図押絵貼屏風
「蔬菜図押絵貼屏風」(MIHO MUSEUM)
http://www.miho.or.jp/booth/html/imgbig/00012721.htm

另一幅命名為《果蔬涅槃図》,標題看似惡搞,但構圖可是非常嚴肅重現釋迦牟尼涅盤時的情境。創意和趣味在於以蘿蔔象徵釋迦之死,各種蔬菜圍在周邊哀悼著。(真不愧是蔬菜商的兒子!)據名古屋大學學者考究,裡面蔬果種類高達88種。

若冲果蔬涅盤圖
「果蔬涅槃図 」(京都国立博物館)
http://bunka.nii.ac.jp/heritages/detail/91000/3

極簡水墨背後需要心手合一的專注,下筆快速不能有所猶豫,且必須操控著墨水濃淡與其在紙上滲暈的速度,展現概念性想像表達的究極能力。 而畫中那些抽象寫意的風格似乎頗具當代性,至今看來仍能有所啟發。駕馭技藝背後的心念,有超乎藝術而到了真理信仰的程度。

整個展大約30分鐘左右就可以悠哉結束。觀展人大多是日本人,男女老少都有。其中有自備精密放大鏡(鑑定用的工具)非常仔細研究檢視的,有些人走馬看花、在自己有興趣的畫前才稍作駐足,有些人快速繞過,然後在角落非常舒服的沙發上玩手機。出口處,零星幾人進出在商店選購紀念品,或到隔壁茶館簡單飲食休息後才走,在服務櫃台詢問入會方案的客人也沒中斷過。

不管多數觀展人屬於哪一類,我覺得像這樣短小易的展只要有幾個讓人印象深刻的重點也就足夠。每位觀展人會帶著ㄧ兩件想與朋友分享的事離開,那便是美學的傳達。藝術教育其實不需刻意貼上什麼高尚標籤,不需讓觀展人有太多智識上的負擔,也不必以過度行銷語言來提高觀展期望。讓藝術更容易親近,反而讓民眾更願意利用各種機會來接觸發現進而欣賞研究。

且不問賞析深度到哪裡,知識理解有多少,若孕育美學文化修為的具體目標是讓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對美感到心曠神怡而輕鬆自在,那麼日本的許多企業名流對此真的相當的執著並有所貢獻。

在日本類似Suntory美術館這類的私人美術館很多,各有自己的目標與定位。有的主題性明確(因為與創辦人的收藏偏好有關),如在青山的太田美術館全是浮世繪,出光美術館以陶瓷收藏著名。有的是實業家的居所改建,收藏品與對實業家生活的想像都是參觀重點。有的出自企業弘願,重金邀請世界知名建築師設計,讓建築本身也成為一件藝術品。像庭園風景雅致秀美的足立美術館,以日式庭園的美與館藏日本名家作品相互呼應。

有些私人館藏的內容與建築本身的格調甚至不輸公立單位,已成為地區性名勝與世界重要文化收藏的寶庫之一。不少私人美術館也互相串連,提供彼此會員參訪的優惠與專屬教育講座活動,透過組織的力量來提高民眾參與藝術活動的意願和滿意度。

歐美與日本的博物館/美術館經營理念與提供的顧客體驗仍舊是走在真正的文化潮流上。美學作品的展示與賞析固然是核心的產品服務,但更大的社會角色與意義在於將藝術文化推廣融入日常生活。人們可以從作品中有所發現、獲得感動、得到充實,也可以只是在這樣的空間中漫步,享受氣氛,喝杯咖啡,吃份點心輕食。參訪博物館/美術館就是一個休閒活動的好選擇,滿足繁忙都會人尋找一個實體與心靈上清閒空間的需求。

坦白說,這次安排Suntory Museum的參觀,我全然只是要在Midtown變熱鬧可以逛店之前殺點時間。但這次與若沖和蕪村的「邂逅」,真是愉快的驚喜。生活美學的愉悅,其實也不過是這種小事。

參考網頁:
Suntory美術館官網
展覽構成
展覽作品名單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