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in TSO concert poster

柴可夫斯基175週年列賓與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
2015/5/23 7:30pm
國家音樂廳

這場音樂會的說明這樣寫著「為紀念柴可夫斯基175年冥誕,當代小提琴天王、史上最年輕伊麗莎白小提琴大賽冠軍得主列賓,目前世界公認演奏柴可夫斯基全部作品最具權威性與代表性的樂團,為觀眾帶來最權威純粹、最具代表性也最令人感動的柴可夫斯基樂章。」

是的,全俄組合讓人有所期待,柴可夫斯基樂章令人感動,俄派之粗獷強悍風格有代表性;但這場音樂會讓我困惑。

困惑聽到的音質和回聲效果,困惑俄國音樂家是否依舊站在國際古典音樂的浪頭上。

先回到選曲,不知是巧合或有所目的,演出曲目是柴可夫斯基人生中ㄧ段高潮起伏、在希望與絕望、在重生與毀滅中交錯時期的幾件重要作品,曲目精彩。

首先由義大利隨想曲開場。小號絢爛的吹奏彷彿帶來義大利的陽光,所有器樂帶出的質感伴隨著民謠風情的節奏,充分展現華麗熱情的氛圍,但給我穿著大衣在夏日義大利石板路上跳舞的感覺 – 嘴角雖有著愉悅的笑容卻內心滴咕天氣好熱…

上半場的重頭戲是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列賓一出場觀眾掌聲雷動,而他帶著謙虛可愛的笑容回應,接著便專注進入演奏狀態, 眼神、耳朵乃至身體毛孔像掃描般 進行一種交換觀眾與樂團能量的內在儀式。

第ㄧ樂章的動機主題總是讓人抖顫感動,列賓演奏處理明快悠揚,中低音飽滿到位,不過有幾個高音的音準和音質明顯聽出是瑕疵。到了裝飾奏,全場屏息,列賓琴音的攻擊性赤裸地挹注在旋律裡(這是讚揚,果然是俄派傳人深沈強悍attacking特質),就算掉了幾塊小屑,絲毫不影響演奏的流暢和自信。到了抒情感傷的第二樂章,列賓以較輕鬆的方式帶過,沒有刻意雕砌或醞釀什麼樣的情感,純粹以音質訴說旋律本身的故事和情緒。轉入第三樂章快板,俄國風情的旋律熱情暢快,獨奏者與樂團搭配默契佳,熱鬧飆速,給觀眾淋漓之感。列賓技巧驚人,但有些快速飛掠的地方聽起來稍微含糊不夠乾淨(畢竟耳朵記憶裡有很強的海飛茲印記)。終曲,歡慶的情緒一路推升。

協奏曲整體而言,相當適所。獨奏者有所炫技、主導發展,樂團的伴奏仔細,烘托曲目氛圍,雙方具有融合度。而列賓演奏的台風和氣質讓人很舒服,使這困難至極的協奏曲顯得自然。覺得遺憾的除了列賓的一些瑕疵之外,就是整體和聲音響效果的運作上層次不夠立體飽滿、張力表現稍微保守。

下半場曲目是 f小調第四號交響曲。樂曲解說寫著,「這首交響曲被認為是描述對他自己灰暗命運的絕望與認命,還描述他跟命運的戰鬥與勝利。這種模式很像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總有他獨到的魅力,感情豐沛集樂觀希望與絕望憂鬱於一曲, 情感轉折起伏多,洋溢俄羅斯風味與高超器樂和聲設計,旋律之美讓人揪心掉淚。但也因為作曲家旋律主導特性強烈,指揮到底該如何切入詮釋作曲家的內心情緒,如何在作曲家、自己觀點和觀眾預期感受之間選擇一個定位和角色,真的需要非常仔細的琢磨,著實顯現指揮家的功力。

觀眾最直覺感受到的指揮功力,我覺得是如何駕馭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速度和旋律動機轉換的銜接。對此Fedoseyev的演繹對我來說是自然的,不過分做作煽情或濫情,也不突兀標新立異。同時我卻又感覺背後的思考探究好像不夠深入、不夠細緻,好似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對俄國音樂家而言有時變得理所當然。

整場聽下來,小號手的穩定和霸氣不管是哪幾位上台輪班,都讓人印象深刻。但其他銅管,雖仍展現俄派大砲宏大聲量,卻少了爆發力,齊奏的音質飽和度與穩定度也稍不足,尤其法國號和長號的瑕疵相對明顯。木管各部在獨奏部份算是穩扎穩打,恰如其所。絃樂部份的溫醇厚度夠,但透析度、音色的豐富性ㄧ樣少了一點。打擊樂部份,定音鼓在驅動氛圍上後勁不足,其他樂器的響度和「決斷感」稍嫌保守。

從頭到尾,音樂的表現確實有俄派一貫的厚重粗獷之感,但我總覺有點過重。這重不是笨重也不是猛爆大力,儘管仍屬紮實,卻好像未能充分展現樂曲質地與音色該有的巧妙輝煌與豐富的和聲層次,高潮的推進少了一口氣。整體演奏技巧有一定水準,卻在一些細節尤其是轉折銜接的部份聽到空隙。樂曲詮釋雖不譁眾取寵,但少了層次和感動。坦白說,這老俄派招牌樂團真的比不上德奧樂團的剔透精緻、穩定平衡均勻、華美高雅。

不過我的困惑之處也在此。或許因為最近幾場音樂會都是德奧樂團,聽覺記憶不免與之比較? 或許是四樓位置導致聽到的聲音有沉在下面的感覺?或許國家音樂廳真是到了該整修的地步,音響效果吃掉一些演奏實力?我也只能就當下很個人的感受來紀錄這柴可夫斯基之夜。

我不禁想起自己的一件Patagonia羽絨衣。十幾年前買的,算是當年Patagonia很暢銷好評的單品,禦寒能擋零下三十度,用料紮實,款式規矩,伴我渡過一段風雪酷寒的日子,我至今雖還留著。不過,比起使用日新月異機能性布料研發技術、美感與機能設計更加使用者需求導向的新時代產品,這件羽絨衣卻已顯得過時,功能也許不差,但攜帶收納上、穿著造型或活動起來,便利實用性和美感就不足達成使用者期望了。如果冬天可能要去賞極光,我大概會考慮買件新的…..

花絮小記:

我還蠻喜歡指揮家Fedoseyev顯露的性格,感覺他與團員間感情好、受到服膺與敬重,同時他面對觀眾是包容謙遜的。少見的乾脆,爽快給了三首安可,讓觀眾開開心心,結束時團員們互相恭喜。是種老派溫暖的氛圍。

安可曲其實都有亮點。第二首是天鵝湖的西班牙舞,場上的明星毋庸置疑是響板手和鈴鼓手兩位老伯。(嚴格說起來手感還是重了一點,畢竟是段「舞」曲……)響板手老伯在指揮再出場謝幕前就搬出「一支東西」到打擊區前方的空位,指揮手一下我才赫然發現那支東西是響板。親眼見識到那段節奏是如何用雙手打一塊響板演奏!鈴鼓手老伯則彷若在跳舞般打著鈴鼓。大概因為我未曾現場看過樂團處理這兩種樂器的關係,我被兩位老伯使用全身動感在做音樂的能量和專注所吸引。鈴鼓手老伯在第三手安可曲轉為小鼓鼓手,那技巧和霸氣又是震懾全場,ㄧ時我的思緒跑到「進擊的鼓手」那裡去…

最後岔題分享波修瓦版的天鵝湖西班牙舞,Maria Alexandrova表現得完美,技巧精準、音樂性流暢、從容優雅不刻意的西班牙風情(不過這段樂團伴奏可惜沒有響板):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