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東京亂逛的標的主要放在兩個之前沒去過的區域 --- Midtown和重新規劃後的丸之內;以前很愛去的青山,也稍微溫故之新一下。

東京很好逛,不管是ㄧ般大眾或專業人士都可以逛出一些心得。

第一個心得來自空間。

商場現在以零售、交易為主要定位的氣味越來越淡,新興商場空間紛紛整合公共藝術、多元場域功能,讓商場空間設計與營運服務設計本身成為一種生活風格。即使在寸土寸金的東京重要地段,坪效迴轉漸漸不是KPI,空間感、場域錯置、滯留時間才是重點。

以Kitte為例,奢侈的開放空間是各種交會的舞台,設計背後考量不同屬性客人與Kitte交會時,是什麼情境、有什麼需求:交通經過的路過客、休息外出覓食放風的上班族、專程朝聖購物的觀光客還是日常娛樂休憩的都內人?不同樓層各有設計主題,傳達日本各地與各個時代的文化氛圍。樓層間的穿堂走道寬敞,梯間椅子沙發大氣地選用高檔的作品,設計與材質的質感與舒適度都不輸奢華精品家飾。(我每次ㄧ坐下來都不想起身,覺得可以拿出一本書賴在那裡看完。不過更適合閉目養神一下… 難怪椅子旁邊都放著「請勿長時間佔用,在此飲食睡覺」的標示…)環境的營造是歡迎人駐留的,讓人不自覺慢下步調,有更多機會與不同的人事物相遇。


[Tokyo Forum]

開放空間的觸角也伸得更遠了,露台/展望台與建築物區廓之間的廣場/中庭空間成為另一個交會的場域。在丸之內區域,可免費覽看東京車站的露台隨便就有三五個,高空不再是富裕階級的專利或必須付出消費代價才能取得的商品。你依然可以選擇一家好餐廳用景觀搭配美食,但更多人會帶著便利商店的飲料和自己的手機,在露台邊吹風,捕捉每日不同的夕陽和夜景。建築物區廓之間的廣場/中庭大多搭配景觀規劃,休憩設備加上綠色園藝,成為不少在地人與路過客使用駐留的區域,可以休息放空,也還一邊觀察周邊的動態(高檔蛋糕麵包店出爐的香氣、某棟辦公大樓的公司午休時間了、貴婦們出來遛狗之類的)假裝自己是城市人類學家。

Mitsubishi museum garden in the afternoon.jpg
[Mitsubishi Garden]

露台、廣場和中庭是個建築物與建築物間對話交會的地帶,人群在時間與形體(physical)流動的間隙,也是都市人與自然(空氣光線溫度)錯身的空間,好個無料放鬆心情轉換的設施。

第二個心得來自店家。

店家選貨的商業構想不是非常達人觀點,就是非常生活風格取向。日本人ㄧ向擅長此道,越逛越佩服。

ㄧ生懸命的達人精神是把某事做到最精的堅持,不論是小巧的專門店(眼鏡、襪子、文具、手帕、帽子、毛線等)或地區性專門工藝的展示商店(以木工製作所有物件來滿足現代生活所需的所有物件、以區域之陶藝、漆藝或織造作品佈建生活起居空間等),小題大做是原則,細節的發展只有更深入,沒有夠深入。技藝的深研不受時空變遷科技演進打了折扣或取巧走捷徑,只是更聰明地找尋與現代生活的相嵌點。

另一路是將人的生活放在核心所規劃出的「選貨店」或「生活風格店」。他們試想某種輪廓的人是如何生活、有何需要,然後依其解讀生活脈絡所採取的觀點,把相關物件和內容依照某種邏輯放在一起,正是所謂策展概念。

Marunouchi reading style.jpg
Source: Kitte website shop info photo

例如,丸之內reading & style,說穿了是很有自己觀點來玩merchandise和陳列的技術(這正是零售高下的精妙功力)。坦白說,東西很難找(可能我不是他們設想的TA吧?),我也懷疑這樣做的促購力績效,但這樣的店容易操作話題,讓訪客多點好奇、多駐足停留、滿足訪客「有品味」的虛榮心或自我投射。

這些選貨店擅長跟著季節和議題跑,從merchandise陳列的方式、選貨內容或客製限定的主題商品來體現「跟著生活流轉」與「因應客戶需求而生」的精神。櫻花、畢業就職、升學公職考試、梅雨、西瓜、驅蟲、花火、楓葉、吃螃蟹、節慶,與種種環境因素無縫串接。

不過我還是很務實地看了價格標,要過得有lifestyle、有生活品味、有生活感動,若還要堅持自己的消費價值觀(如要自然有機、要日本製、要無添加、要無動物測試等等等),真的需要金錢的後盾來搭上佈建細緻生活起居的有閒有心。錢包實力和消費價值觀是基本,但不是關鍵點。看待生活的整體態度和作為才是lifestyle的差異所在。再怎樣有質感個性的物件,擺在一個不搭調的環境和不合拍的生活方式裡,大概也只是蛋糕上的奶油,或是更糟的,鮮花插在牛糞上…..

所以,我還是很感謝商圈商場店家留了很多空間和座椅給總總原因不消費的有心人與它交會。

在東京亂逛,每每有許多趣味和驚異,因為日本的商業概念希望給人在生活中很多選擇(創新的、勁爆的、升級的、niche的、通用的等等),讓每個人都可以生活的更好。圍繞在「小題大作」和「周到」的巧思與執著,給人如何換位、前瞻創新的啟發泉源。 身處這麼多新東西新創建的同時,又往往感受到不變而持續傳承的性格態度。這算是日本人民族性的一種反射嗎 --- 對內的極度自我覺察與對「道」追隨的渴望,對外因為不想造成他人困擾而衍生出高度顧客導向的商業構想;美學上對自然四季的敏感與臣服,造就對人與空間環境互動性的細緻探討。

這季節感讓日本人總在變與不變之間找尋平衡,「活著的當下」這件事,便被賦予高度價值和意義。所以商品、服務與體驗的價值,經常在如何貼近生活的同理心與如何帶來「感動」之中被創造出來。

然後,這次亂逛勾起很多對現象的問話 --- 頗後現代的問話:整體性中的片段與斷裂,不具象多面向的區隔,沒有一個絕對,當下性的價值評量。

當社經變遷讓社會區隔更加顯著,從經濟指標數字上來看是如此。不過,在出現更多開放多元的選擇、活化公共資源及興起更多自主自覺生活運動的動態之中,社會區隔的具象壁壘好像模糊了起來,或者說是出現無法一致性定義的社會區隔方式。

物質金錢條件的限制驅使仍然有心認真生活的人們尋找更多元的生活方式與表現生活風格和體現生活價值的可能性,不再只能透過消費或擁有,而可以透過路過、分享、無料使用、短暫租用去取得一個獨特的當下。甚至,不選擇、不作為也可以是ㄧ種當下的可能性。

亂逛的當下,我覺得自己可以有更多種認真生活的方式。

延伸閱讀:(在旅行時職業病發作…)
購物天堂的入口叫虛榮 Part 1
購物天堂的入口叫虛榮 Part 2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