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m Wenders Salt to the earth poster

這是一部兩位大師互濡激盪的好作品,藉由不同的層面、形式與文本的交錯,傳達關於人性智慧與德行的一個核心信念。

中文片名「薩爾多加的凝視」直述紀錄片的內容,意即攝影家薩爾多加透過光影鏡頭所訴說的故事。導演溫德斯透過攝影靜態影像、當事人直視鏡頭的訪談陳述、旁白和紀錄片拍攝的工作現場片段,在攝影家個人生平和專題作品之間穿插,娓娓道出薩爾多加其人其事及其所處世界的脈絡。

薩爾多加其人,一位崇尚左派自由主義的社會運動人士,一位曾在國際組織工作的經濟學碩士,一位用光影寫作的記者與藝術家。他擅以藝術的技巧與觀點揣摩「滿與空」及光線的瞬間,在凝結定格的同時重現被攝者當下的狀態。他總是花費長時間投入單一主題的探討,儘可能用不同觀點敘事,找尋真正的動機,以攝影這樣熱情而強有力的語言,書寫歷史社會脈絡下的公義。

攝人心魄的影像作品與訪談旁白文本所傳達的訊息固然震撼感人,我對這部作品更深層的感動回到溫德斯的英文片名「The Salt of the Earth」,敬佩他在結構本片的精神高度。

The Salt of the Earth,字面直譯為「地上的鹽」。查了英文字典寫著,若你說一個人是The Salt of the Earth,那麼這是讚許崇敬此人良善誠實值得信賴之意。由此片名定調了溫德斯的觀點選擇:對薩爾多加的致敬,採取正面文本來呈現攝影家及其作品的良善動機,引導觀眾的反思,最終回歸同理慈悲為懷、人可救贖重生的信念。

鹽,是地球與人體需要的重要礦物質、生活必需品。在古時,鹽是非常珍貴的商品,具有經濟價值與地位的象徵意義。它在歷史上曾被當成貨幣使用,穿越海洋沙漠與大陸,開啟了最早的貿易路線。鹽在貿易稅務上的控制管理,往往成為戰爭甚至是革命的導火線。

鹽的故事與人類文明演進的篇章息息相關。具有社會政治經濟意涵的「鹽」,與薩爾多加的觀點相互呼應著。

攝影師的選材、命題與大膽提問:社會經濟如何改變人類命運?

從「拉丁美洲圖像」(Other Americas)到「工人之手」(Workers),跟著無國界醫生組織所發起的大規模糧食醫療救援活動到非洲飢荒國家的採訪,接續關於流離兒童、災民難民的主題,薩爾多加的影像捕捉著生產者、勞動者、陷入困境的人民等等處境。

其中最具轉折和爭議的,非「出埃及記」(Exodes)莫屬。這個攝影專題報導全球因為經濟、宗教、氣候、政治因素而被迫流落異鄉的人們,不論是大都市的貧民窟、巴爾幹戰爭的難民、或盧安達大屠殺,從資本剝削、社會不公,到宗教種族仇恨乃至引發的種族清洗、滅絕大屠殺這樣的暴行, 殘酷揭露造成苦難的源由與苦難的真相,都源自於受仇恨罪惡腐蝕變調的人性。

聖經馬太福音中耶穌對信徒說:「你們是地上的鹽。但若鹽失去了它鹽的味道,可以怎麼樣使它再鹹呢? 它無益於任何事物,除了把它丟掉、任人踐踏, 它還有什麼用?」

薩爾多加以為自己身經百戰,卻在這次專題的過程中身心陷入從所未有的危機。

“We are a ferocious animal. We humans are terrible animals. Our history is a history of wars. It's an endless story, a tale of madness.” Saldogard said.

他揣想,受攝的人們大概視他的拍攝為讓世人得知其悲苦不堪的唯一發聲機會,因而他對這些真相的揭發是為了承擔,但情感極為不安,信念因而擾亂。

為救贖「出埃及記」後的傷痛,薩爾多加轉向採取一個極有高度與未來積極性的觀點,回歸浩瀚自然之美的療癒重生力量,探討物種與人種的起源,去省思「奇蹟」和人性本質。這是「創世紀」(Genesis)專題的源起。

他走訪保護區、秘境、酷寒、炎熱、高海拔、高溼度、原始景觀繁茂的地區,捕捉各地生態、自然景觀和稀有動物(包括人種在內)。也特別深入至今仍舊以很少、很原始、很單純方式,與大自然和平共生共存的族群部落。

鹽是關鍵的調味料,讓食物更美味;也是關鍵的調和劑,平衡不同的味道、變換風味。鹽能夠防止腐敗、殺菌,成為醃製保鮮食物最重要的材料,象徵一種跨越時空的魔法。

「創世紀」的重要性在於回歸原點的啟動。萬物之所以存活至今,是因為與有著不窮盡再生力量的自然土地連結依存;原始部落的人們與文明演進的人們所需豐富生活與不斷挹注生存動機的,都同樣是那些與生命本質相關的ㄧ切 --- 愛、歸屬、靈性、幸福、快樂。

聖經裡耶穌勸勵信徒說:「 …在腐朽的東西上撒鹽並沒有用,只有被修復的東西用鹽醃至才能保存。別以為你們做的事微不足道,你們是地上的鹽。 宗徒們需備德性,將善行德行惠及他人。」

世界再如何變動更迭、挑戰層出或危機四伏,人性智慧與德行終將是演進或毀滅的轉捩點,也是薩爾多加凝視聚焦之所在。

攝影對薩爾多加來說,想要突顯的並不是一種鬥士精神、人道主義信念,也不是一份職業,而是他的生活。他想要保持一個積極的態度「過ㄧ個參與時代的生活」 ;他的選擇並非仰賴理性的驅策,而是完全出自於內心深處的渴盼。那是他心中的夢土,那個內心深處那個可以持續灌注能量、滋養他的沃土。

我的夢土是什麼?我們的夢土是什麼?這是我觀後至今迴盪不已的提問。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提出了另一個相當銳利的批判觀點
電影官網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