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比谷往丸之內亂晃的路上經過東京國際論壇大樓(Tokyo International Forum),其中最具特色的大展覽廳因其獨特的船型設計與玻璃鋼材結構,在高樓四起的東京,仍舊是顯眼的地標。

建築本身頗具可看性,鋼骨結構加上透明玻璃,既有穩固現代感,卻也充滿光線和空氣感。場館各棟建築之間的長形的廣場空地使用石材質感的地板與木製的座椅,加上優雅的櫸木,增添自然柔和的氣氛,可以是一個pass-by,也可以是個pause的空間。

Tokyo Forum Plaza Square

進入主展覽場館,大廳挑高廣闊的空間十分大氣,帶著專業洗鍊和輕鬆活力的平衡感。場館使用規劃多元多工,可商可憩可育樂。

Students waiting to enter the exhibition hall

很快的,我被ㄧ群黑壓壓的人龍所吸引:ㄧ樣的髮型、ㄧ樣的服裝、ㄧ樣的提包、ㄧ樣的姿勢表情,站在大量鋼材與玻璃的Forum空間中,排列整齊,魚貫進入會場。

這大概在機器人國度才有機會看到類似的情景吧?

原來這天在Forum有著所謂的學生求職媒合博覽會,其規模之盛大實在是台灣比不上的,琳琅滿目的企業組織,連警視廳也在裡面擺攤。各企業傾巢而出,在有限的小小booth空間中,試著吸引青年才幹,投影資訊、簡報說明、座談問答、簡介目錄發放、面試諮詢,各種活動如火如荼進行。

Career fair booths

有些攤位乏人問津,有些攤位則人潮洶湧。如果可以,我還蠻想進去看看現在日本就業市場有哪些趨勢。

求職者的模樣讓我想到十幾年前的自己。應屆畢業那時,和日本朋友一起逛街,尋找適合社會新鮮人優雅專業又不失朝氣的套裝。當時覺得日本套裝選擇好多,實用好穿好搭好看,選得不亦樂乎。

但其實,我的心態並未準備妥當,只是利用服裝強迫自己進入某種情境,並不喜歡穿著套裝的自己,就算穿著套裝人模人樣也不表示面對未來充滿自信。

工作是日本人很重要的一種人生階段和身分,所選擇的工作和商社,往往不是為了自己而已,需要考量到家人、師長、同儕的接受度。被社會所接受認同,是日本集體文化中很重要的檢測點。

求職期長、求職關卡多是造成許多年輕人壓力的主要原因。學生們往往在畢業前一年就啟動求職流程。來到這種「博覽會」進行研究與諮詢,算是第ㄧ階段的主要工作。或許還在研究產業、分析找出自己興趣與適性和可發展的領域,我所看到的學生們,臉上還能帶著興奮與笑容,與同儕朋友們交換意見,好像還能聽見內心微小做夢的聲音。

真正忐忑不安的階段,應該是後續進入履歷投遞、筆試、面試的時期。據統計,日本大學生找到工作前平均參加16次公司筆試。筆試往往只算是初期篩選關卡,越大的商社,關卡越多,而競逐有限職缺的有來自各方的英雄好漢。如果你只是芸芸眾生中和其他人沒有兩樣的一員,那勝出機率自然降低,求職期的膠著徬徨只會越來越沈重。

這種焦慮不光是畢業就職,而有一輩子的影響,因為日本企業還是喜歡聘用聽話順服的新鮮人,對於「就業困難的年輕無業人員」聘用意願低。若無法在畢業第一時間找到好的正職工作,接下來尋找正職碰壁的機會更高,可能落入ㄧ個自我懷疑也被社會質疑不受接納的惡性循環。不論是求職者自願或是企業因經營成本考量而驅使打工飛特族、派遣契約人員等就業人口增加,在日本社會的認知上,這些就業方式無助於穩定個人生活基礎,也無助於改善整體社會經濟的問題。

平均長達半年至一年時間的青年就職活動,是一種青春時光的浪費,還是人生必須經歷的社會的初試煉?

難怪剪裁別緻的套裝再怎麼樣也光亮不起來,深色和強加氣勢的設計,目的是讓人低頭進到這運行多年的社會機制裡。出生在經濟衰退時代的年輕人,有更多人帶著鎖國的心態 ,接受社會既定運轉的規則,既是不得不卻也是最省時省事的選擇。

正陷入回首單色青春的時候,大廳入口來了一團貌似拉丁系的觀光客,打破非常單一mono的氣氛。他們像看到奇觀ㄧ樣哇個不停,不知是在讚歎空間建築的壯偉,還是如工蟻般的排隊進入會場的日本學生。

回到地上廣場,才差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中庭廣場的空間突然熱鬧起來,好幾台快餐車錯落停著,還擺上用餐桌椅。有的賣日式快餐、有的賣披薩義大利麵、有的賣美式速食、墨式料理、三明治等等,連空氣的氣味都不單ㄧ了。

快餐攤車迎接著從展場走出的套裝青年們。間或錯身走過身著極為鮮艷色彩樣式和服並上著隆重髮妝的女孩們,為單色的背景點綴驚喜和活力。這群花花和服的女孩是某大學參加畢業典禮的學生,在典禮結束後與相伴的同學家人們,有說有笑。日系純正青春少女的光采大概是如此吧?可能畢業後的歸屬已經明朗;或者,放了自己一天假,暫時不用煩惱未來、只需緬懷過往和珍惜當下。

青春真是這麼一回事吧?

參考網頁:
Tokyo International Forum官網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