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日參加歌舞浪潮表演藝術中心歌舞劇基礎專班的呈現活動。十幾位來自不同背景經驗與年齡層的學員,有專業音樂、舞蹈、戲劇科班訓練出身的,也有10幾歲在學學生,還有從事如程式設計工程師等職業的社會人士,在12週密集課程中,學習歌舞劇表演所需的基礎能力。他們表演【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歌曲Nothing在不同情境下的小段子,以及搭配Finale歌曲ONE的一段舞蹈,作為學習成果的呈現。

我必須坦誠,自己是帶著相當高標準的眼鏡觀賞場上表演,在走音走拍時,總忍不住皺起眉頭、癟住嘴角。不過,台上大家發光的眼神、聲音中透露的勇敢和「豁出去」以及想要/需要「現身」的肢體動作,撇除技術問題,不管演唱跳得如何,每個人都有他/她的存在感。她們略為緊張而過度用力,眼神有時難掩的無措或羞澀,對自己出乎意料好表現的驚訝,機靈試著cover錯誤、跟上動作、調整走位的努力,反而流露出各自的個性和況味。每個人都有自己說故事的聲音,為什麼做這件事的故事、學習歷程的故事、心境轉變的故事、台上所扮演的角色的故事。

感動的情緒流動在房間裡,那是一種不同於欣賞專業演出的感動。

這種感動或許可以說是一種「素人」的力量與趣味吧?

素人,該怎麼定義?

一般來說,素人指稱「沒經驗、非專業、業餘的」人士,隱含著技術能力高低的標準,也是相對於「專家、專業」的一種概念。這種相對性與落差感,讓「素人圓夢、素人改造」這類灰姑娘、醜小鴨變天鵝的勵志成功人生故事充滿吸引力和感染力,讓大多數的人得以投射自己的想望。

不過,我喜歡前寶塚歌劇團總經理森下信雄對素人的定義:「素人」指的是一個「未完成的狀態」。這個「素人=未完成的狀態」概念很有意思,很能解釋為何素人的力量讓人感動與欲罷不能。

未完成是種空缺,一個理想/想像與真實/現實之間的缺口。

就像大自然中水往低處流、氣壓落差引發空氣流動的道理,當人意識到這個空缺,本能的會想要去填滿它。只是,越是社會化,人對是否填滿空缺的判斷越顯理性,用著不同的公式去評量空缺填滿後的價值與填補的成本。不是每個空缺都那麼值得採取行動。有的空缺太小不足掛齒,不足以努力,還可以忽略、等待或拖延;有的空缺太大,大到高不可攀,就直接放棄。

不過,一旦決定要採取填補空缺的行動,有些必然可預期的狀況,例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no pain no gain的關聯。但其中也會有些偶然,例如突如其來的蛻變、機會或威脅。但對於結果仍舊是未知,也因此讓人好奇。正是這種未知與好奇,吸引人持續行動、試煉著心志與熱情的續航力。

未完成,non-finito。

Michelangelo Pieta
Michelangelo La Pietàs Bandini
Photo source: http://www.scultura-italiana.com/Approfondimenti/Michelangelo_non_finito.htm

La Pieta Rondanini
Michelangelo La Pietàs Rondanini
Photo source: http://igiardinidellarte.myblog.it/storia-dell-arte/michelangelo-pieta-rondanini/

我想起藝術史中談及的non-finito風格或概念,以米開朗基羅創作晚期的Pietàs為經典non-finito為例,雕塑作品好似未完成,而給人一種意猶未盡、謎團未清的無窮餘味。而這些顯見的雕琢痕跡,我總會想起米開朗基羅拿著刻刀的畫面,想像他下手時究竟是什麼心情。

但世人總還是爭辯著,這是不得已的真的未完成,還是創作者自己刻意不願意完成?

有藝術家認為,作品若宣稱「完成」即是扼殺作品的生命;未完成,還保留再生演進的機會和更多元的可能性。

當人走上專業、走上頂峰,還能有多少進展,還能添加多少可能性?是否只剩下精煉和精簡,還是意味著下坡?

對於從事得「日夜鑽研如何變得更加技藝高超」職業的人來說,若被問到「當你變得更厲害更登峰造極了又如何如何」之類的問題時,一時間都會詞窮難以回答,然後他們通常會說「技藝是未有完成完美的一天」。

當人變得更厲害、變得完美時,要嘛被孤立(因為高處不勝寒),要嘛被套上應當如何如何的期待,他們的觀眾某種程度對他們失去了好奇心,他們也難能再建立新鮮感,甚至一些小小閃失掉漆,都會遭受無情撻伐,聽到一句「嗯,反正大概就這樣...唉,不行了...」。

即使是站上頂峰的專業人士,比起已被認知的「完成狀態」,他們的「未完成」狀態往往來得更有魅力。

Da Vinci Pre Sketch Last Supper
Da Vinci study Last Supper
Da Vinci Pre-stretch and study for The Last Supper
photo source: www.discoveringdavinci.com

像是,我喜歡達文西的study,那是未完成,那是草稿,卻讓人看到藝術家對「完美」的觀點、他的思路、他的判斷和探討的痕跡,美好而重要。同時,某些嘎然而止的筆跡筆觸,或許也是藝術家某著當下脆弱與失落的標記。

又例如寶塚歌劇團,其成功商業模式的重要基礎正是將「未完成」打造成升級版。這種「未完成」狀態的升級製作過程,像是排練影片、幕後花絮,會被刻意且有意識地公開,因為那是絕佳的行銷宣傳手法,本身具有賣點與引人入勝之處。

寶塚音樂學校102期學生初舞台Line Dance公開排練

(這群學生已經是夠專業訓練有素的了,但進到劇團還是再菜也不過的菜鳥一隻)

這素人未完成狀態背後所指涉的「空缺」,意味著動機、驅力和背景故事。未完成狀態的升級,因為夾雜著必然與偶然,過程勢必辛苦,汗水血淚喜怒哀樂參雜,沒有熱情大概撐不過去,所以其中心頭點滴總是感人。結果可能仍是未知、可能不盡如人意,唯一能夠肯定的結果,是那些有形與無形的改變。(專班老師挑選的【歌舞線上】,本身就是一群素人未完成升級的故事,所以素人故事的力量也是得到市場觀眾的驗證,難怪是百老匯最長壽熱賣作品前幾名~)

每個人在不同領域都會有自己素人未完成的經驗模式。有些東西,有些力量,只有身為素人才會擁有。

對此,我樂於被視為一個素人,也樂於做個素人。(雖然在某些圈內好像是混了有點久的資深素人......orz)

參考資料:
寶塚的經營美學:跨越百年的表演藝術生意經

延伸閱讀:
Gareth Malone & The Choir
Gareth Malone近年與BBC合作的系列節目都在展現素人的力量及藝術美好與正面療癒的力量,大力推薦給需要流流眼淚抒發心情、想要激發勵志正面能量的人收看。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