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TIFA Face Maguy Marin
photo source: https://dansercanalhistorique.com/2014/05/28/maguy-marin-singspiele/

瑪姬瑪漢計畫 - 臉(Singspiele by Maguy Marin)
2017/3/17 7:30pm
實驗劇場

「每一個人的人生故事都需要透過大眾的認同,而且是毫無保留的認可之後,方才得以展露。尋求友誼即說明了這種亟需獲得認同的過程,所蘊含的無限潛能。這種普遍存於人性中,總是渴望獲得認同的需求,是需要被理解的;如此般的認同渴求,以及追求滿足這種渴望的慾望,有時會束縛人們的心智;有時人們也會被這樣的強烈情緒,耗盡心力。當這樣的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或是匱乏時,狂烈的失落感就像野獸吞噬,感覺生活猶如地獄般地折磨。尋求認同的過程似乎遙不可及。我們向前走幾步,然後猶疑不決,自覺『我們無法將每件事情都做好』;然而,只有那些瑣瑣碎碎、冷語冷言的譏諷,才會讓我們從這樣的人生任務中偏移。」

節目單上寫著這個作品創作概念的靈感起源,我對於「展露、理解、認同、存在」這樣的概念很有興趣玩味。

演員David Mambouch咬著一塊貼有一張張臉孔照片的面板。60張臉孔中,有男女老少,不同種族、膚色、職業、文化背景,他們之中有市井小民,也有名人,有不同時代的人物,有生人死者和沒有生命的偶,用著不同的表情透露他們的狀態。

其中包括了演員自己臉孔的照片。

Face Maguy Marin stage set
photo source: https://dansercanalhistorique.com/2014/05/28/maguy-marin-singspiele/

每次撕去一張照片,就如同轉換身份,他穿脫不同服裝配件,展現相對應的肢體語言。

這是一場難度很高的獨角戲,需要非常仔細精準的排練才能流暢掌握時間tempo空間走位。

觀者(我)在整場演出中,不只觀照台上的演員,也意識自己,一個個人的主觀狀態。

往往看見一張面孔,不由自主產生某種假設:這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她正處於什麼樣的情境狀態,他/她可能會如何顯出自己。當我意識到自己的先入為主,試圖讓主觀退散,改為傾聽,發覺演員在言語的沈默之中,透過肢體所訴說的往往更多、更深、更複雜。

表演過程中,演員看似盲目,因為帶著面具,他看不見觀看者的反應,他更無法知道他人是如何認知認識他的角色,就好像他並不知道自己是誰,此刻當下自己究竟是什麼模樣。但演員又是無比理智清晰,比任何人更清楚知道自己(扮演著)是誰,顯出什麼模樣,意圖傳達什麼訊息。

你呈現在他人眼中的模樣不是你真正的模樣,而是他們意識的投射。由於這樣的投射,你反而能夠隱藏真正的自己。有時真實被刻意隱藏下的你與你意識下表露出的某種樣子,可能吸引到與你真實內在不同的投射或期望。當他人有機會發現其中的落差時,有人因此失望甚至對你撻伐。

這有時讓你困惑,這些顯出的表象與投射,究竟是真實還是幻影?無法控制觀者如何投射,無法處理其中認知期望的落差,這有時讓人感到矛盾或不自在。

人所表出的樣貌就是他/她存在的現象嗎?或者,人的樣貌,是透過觀者的投射才真正存在顯出?

事實是,他人並不能總是看清你真實的模樣。因此你如何表達、溝通、顯出你自己,是必須謹慎的.......如果,你要顯出的是真實本質的存在,而不是帶著面具的精心表演。

這是一個反映日常的小品,平凡、平淡,沒有太多起伏,就像每日按表操課的感覺。背景聲音如同街上可聞的雜訊,可有有無,卻也暗示著某些時空情境狀態。

這個作品,必須經由觀眾的注視,才算完成。


參考資料:
《臉》TIFA節目介紹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