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Olivier Award 2017得獎名單前陣子揭曉,英國國家芭蕾舞團(English National Ballet, ENB)以2016年在Sadler’s Wells的Giselle和She Said兩個製作,拓展舞碼多元性,獲得舞蹈類傑出成就(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Dance)。其中這檔與Akram Khan合作的Giselle也入圍最佳新舞蹈製作的獎項。

ENB Giselle Akram Khan
Photo source: http://giselle.ballet.org.uk

回顧當初,ENB藝術總監Tamara Rojo邀請Akram Khan編舞製作新版Giselle,可被視為一次豪賭:已經如此經典的芭蕾舞劇要如何創新?重心在地上的Kathak舞蹈身體語彙要如何體現在古典芭蕾訓練的舞者上?脈絡又該如何連結?Akram Khan甚至捨棄了原本Adam的音樂......那,Giselle還是Giselle嗎?

上演之後,大家對於Akram在視覺美感的處理似乎一致讚賞,對於舞團創新的嘗試也表示贊同,加上吸引人的宣傳影片和行銷手法,票房表現亮眼,而評價喜愛則各有好壞。如今,這樣的嘗試獲得權威獎項的肯定,對於Tamara Rojo翻新ENB氣象的企圖,無疑再注入強心針。

ENB最新的一套演出節目包括Pina Bausch的春之祭,使得該團繼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Paris Opera Ballet, POB)之後,成為第二個得到授權演出這支經典舞碼的芭蕾舞團。在舞團邁向一個具備當代多元性表演能力的蛻變過程中,得以演出Pina Bausch的作品,無疑具象徵意義。

Rojo的轉型策略至今獲得支持,我想有一部分是她成功掌握了經典與當代創新的平衡。例如,在大量宣傳曝光Akram版Giselle的同時,ENB在經典版Giselle投入的製作演出教育廣宣資源毫不遜色。或許更具智慧的地方是,Rojo透過當代版Giselle的推出,得以比較分析不同時代文化社會背景下,這齣經典舞劇的故事、精神、美學價值是如何穿越時空,始終啟發感染著各個世代的觀眾、舞者與編舞家,得以驗證經典之不朽,加深古典仍需立足當代的重要性。

在世界越來越小、資訊與人員流通日益迅速的當代,傳統是資產與榮耀,傳統也是包袱和阻礙。舞團再也無法打著傳承傳統的旗幟,抗拒不同於傳統的風格。許多以古典芭蕾著稱、身負傳統傳承的舞團,紛紛面臨認同定位的矛盾與危機,藝術總監、舞者與觀眾期待之間的落差,影響舞團走向。

只不過,不是每個古典芭蕾舞團都像ENB一樣在藝術總監的帶領下,順利因應當代市場的不同挑戰。

柏林國家芭蕾舞團(Staatsballett Berlin)是目前德國最大以古典芭蕾訓練為主的芭蕾舞團,擁有上百年的古典傳統。Nacho Duato接任Malakhov擔任藝術總監的兩年不甚順利,舞者因為薪資問題罷工,當地媒體批評Duato對於舞團投注的心力不足,柏林的觀眾也不甚捧場他的作品。有人謠傳,從Nacho Duato上任開始,當局就有意要改變舞團的定位方向。所以當2019/20演出季的人事案一公佈,將任命Sasha Waltz和Johannes Öhman共同擔任團長,被視為是激進的ㄧ擊。

Staatsballett Berlin Petition Sasha Waltz
Photo source: https://www.berlinjournal.biz/en/staatsballett-berlin-sasha-waltz-petition/

柏林芭蕾舞團的舞者發動連署抗議Sasha Watz出任新的藝術總監,認為這項人事案忽視舞團的傳統,執意要將舞團轉為當代舞團。

Sasha Waltz自己的舞團就駐於柏林,她本身是深受歡迎的當代舞蹈編舞家,來自舞蹈劇場的背景,在票房與創作能力上毋庸置疑,只是大家擔心的是她背景與舞團傳統之間的適切性。
類似柏林國家芭蕾舞團的狀況,斯卡拉歌劇院芭蕾舞團(La Scala Theatre Ballet)是義大利唯一的世界級的芭蕾舞團,有著不能倒牌的責任。原本來自Mariinsky的Makhar Vasiev大幅調教提升La Scala的技巧與藝術水準,年輕舞者期待在多年訓練後能站上米蘭的傳奇劇院演出充滿挑戰的古典芭蕾舞碼。但8年任期後他轉戰Bolshoi,職缺改由義大利編舞家Mauro Bigonzetti (就是柏林國家芭蕾舞團Caravaggio的編舞家)出任,被視為有意把Vasiev所扎根的古典傳統轉向。舞者向媒體放話說,他們需要一個古典訓練出身、有管理大型舞團經驗的藝術總監,舞者也期待由以帶領培養舞團為核心任務的總監(例如他們就非常屬意協助他們排練Nureyev製作的巴黎歌劇院前首席舞者Hillary Laurie可以接任總監),而非仍意在創作的編舞家,話中暗指Bigonzetti的不適任。結果,Bigonzetti在上任八個月後辭職,雖然是以身體健康因素為由。

看似平靜的巴黎歌劇院芭蕾在Benjamin MIllepied退出後揭露類似的矛盾。

美式作風的Benjamin意圖為300年傳統的舞團帶來改革。除了在舞碼上引進委託更多當代編創製作之外,被視為激進的部分是想打破堅固的舞者競爭與晉升階級制度。他認為被視為傳統的優美精準高雅風格過於「做作」,意在更凸顯強調舞台上的表現力、自由感與音樂性。只是他的手段和溝通方式被視為太過惡意,例如他說舞團已經腐朽(Rut)、有時表演無聊無味到像「壁紙」。這已引發部分舞者的不滿,認為工作氣氛被搞砸。要管理領導150位舞者的舞團,光靠藝術本身大概不足以把工作做好。他的眾多雄心壯志和企圖心未能達成,1年後辭去職務,由前首席舞者Aureil Dupont接任藝術總監。

POB Millepied Dupont
Photo source: http://www.bbc.com/news/entertainment-arts-35491842

Millepied備受抨擊之處在於他的藝術方向使得舞團定位認同模糊。Benjamin Millepied為舞團帶入大量新古典與當代舞蹈語彙的舞碼,有人說,這ㄧ點也不像法國舞團,跟美國舞團沒什麼兩樣。一直引以為豪的傑出Corp de ballet在欠缺全幕芭蕾的節目規劃中,失去舞台。

不過即便有抗爭,或對未來定位不明不定的憂擾,至少這些傳統光環的舞團仍享有他們多年累積的風格認知。有人的招牌好似蒙塵,有人的招牌變形,有人的招牌被批掛羊頭賣狗肉,但還是一張招牌,得來不易。

如果再把財源與政治因素納入討論,這些古典舞團的定位路線問題顯然是更加錯綜複雜,不僅僅是藝術總監與舞團「藝術風格」的討論而已。

舞團經營發展和所有企業組織經營會遇上的難題與挑戰無異。仍舊得回歸變與不變之間的交互補強,領導方向手段與團隊期望實力能否適配,拿出舞台上演出的實質水準。作為觀眾,這些茶餘飯後的八卦只是滿足一些窺探的好奇心,真正在意的,還是他們如何與時俱進、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刺激。


參考資料:
http://www.berliner-zeitung.de/kultur/streit-um-chefposten-darum-sind-die-staatsballett-taenzer-gegen-sasha-waltz-24876508
https://www.nytimes.com/2016/09/17/arts/dance/dancers-protest-new-leadership-plans-at-staatsballett-berlin.html
https://www.nytimes.com/2016/10/13/arts/dance/the-director-of-la-scala-ballet-resigns-after-eight-months.html?_r=0
https://www.gramilano.com/2016/05/la-scala-dancers-protest-planned-new-ballet-season/
https://www.theguardian.com/stage/dance-blog/2016/feb/05/benjamin-millepied-quits-paris-opera-ballet
https://www.nytimes.com/2016/02/11/arts/dance/benjamin-millepied-opens-up-on-leaving-paris-opera-ballet.html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