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onen Philharmonia Tseng NTT 2017

英國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
2017/5/11 7:30pm
台中歌劇院

這次英國愛樂管弦樂團來訪兩天,5/11與曾宇謙合作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貝多芬第一號交響曲。(5/12的曲目也是非常吸引人,但礙於時間和經費不得不割捨......)耳聞台中歌劇院的音響效果很乾,這次買到的座位又偏前,在演出前處於不知該如何「自行調教聽覺」的心情。但回歸作曲家音樂的本質與音樂家們執行表演的水準,這場音樂會令人感動。

經過幾個月前奧斯陸管弦交響樂團的西貝流士交響曲,內心對西貝流士留存的感受想像還在 - 芬蘭大地、印象派、深沈的情感。今年第二次在現場聽西貝流士的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有其「困難」的聲譽,不論是技巧或是藝術性表現,對演奏家都是一大挑戰。

與音樂會開場曲目貝多芬壯麗恢宏音響效果的序曲對比,協奏曲第一樂章一開始由弦樂揭幕,讓人驚訝的微弱輕柔,美如晨霧,寧靜的氛圍下,小提琴的聲響如風般吹入。開頭的獨奏就是一系列超高難度技巧奏法,在極高音和極低音中快速滑跳,曾宇謙演奏的技巧與音色表情,立刻捕獲人心。

旋律聽來冷冽理性,樂團加入齊奏後打開視野,就像飛過山頭後ㄧ望無邊的大器景致。接著的段落中,獨奏小提琴和樂團不同器樂對話,銜接行雲流水,特別是一段和中提琴的唱和,美妙而細緻。不同於一般協奏曲安排在接近尾聲的位置,第一樂章的裝飾奏(cadenza)在中段就出現,擔負樂曲發展的角色,無比精彩又炫技,其中的主題旋律(motif)是那種捂心口壓抑著的美麗哀愁。曾宇謙在速度上相對規矩地表現,但音色充滿表情但不濫情,一路帶進coda,在有力的和聲中結束。

有別於第一樂章的冷冽理性,第二樂章有更多抒情、溫柔的情感流動著。漂亮表現的木管與法國號,烘托出仿若北國陽光映照下的景象,浪漫情調湧現。但中間出現小插曲,曾宇謙的琴絃突然斷了,小提琴首席立刻與他換琴,然後將曾宇謙的琴送到後台。觀眾目睹台上的危機處理,樂曲銜接倒沒太大問題,只是凸顯了樂團琴與獨奏琴的差別,高下立見。奇美出借的名琴,高音的細緻度與低音共鳴的厚實溫潤,果然價值非凡。

第三樂章時,琴回來了。舞曲的節奏塑造出「矛盾」的情緒,是種既奮起熱情又悲憤的參雜,尤其到了後段大量樂團齊奏所營造的厚重交響效果,激發出征戰般的氣勢。

這首協奏曲改變了我之前對西貝流士的如「長鏡頭」、「印象派」式的感覺。富旋律性與抒情感的美麗樂段編織於曲中,樂章結構與和聲組織如此強烈的抑揚頓挫,充滿張力。擺在貝多芬的樂曲後,更是立即感知他在交響技法的創新(別問我細節我無法陳述......)不過,樂曲仍充滿溫情、開朗、憂鬱、內斂之間的矛盾,以及掙扎前進(moving forward)的心情。沉著內斂的堅實力量,或許是種意志精神(willpower)的呈現。

全曲從頭難到尾,大量高低音、大幅跨弦、八度奏、雙音、三音、四音奏這種技巧,也許是因為曾宇謙的關係,讓我帶著濃厚的感性濾鏡欣賞這首曲子。


曾宇謙,台風穩健,沒有多餘的動作和臉部表情(不像某些演很大的獨奏家),純粹專注而謙遜的神情,音準、飽滿、乾淨,情感真誠自然,節奏掌握自然,和樂團搭配默契十足。他的才華,連樂團的音樂家在他獨奏時,都掩不住深受感動的表情,而指揮沙隆年對曾宇謙的呵護之情更讓人動容,在樂曲結束時給了一個直接大大的擁抱。


不知為何,這首樂曲與音樂家們的演出讓我有種被「愛」環繞的感覺:西貝流士對芬蘭與對小提琴的愛,音樂家們對音樂的愛,沙隆年和樂團對曾宇謙的愛,曾宇謙對鄉親們的愛,鄉親們(特別是許多相助他的貴人們,像是奇美許文龍,這斷弦換琴插曲實在是太震撼寫實了)對他的愛。

而跟西貝流士喝一樣水、呼吸一樣空氣長大的沙隆年果然是懂西貝流士的。比較幾個月前奧斯陸管弦樂團的演出,特別在協奏曲第三樂章那種舞曲的節奏感和整體西貝流士作曲交響細節與幽微情感的表現上,沙隆年所展現的西貝流士精神與其音樂獨特性讓我感官大啟而有不同內心的觸動。層次分明與大鳴大放的能量之外,令人非常驚艷的是樂團在微弱聲量時的細緻流轉。另外,他讓樂團不只是「伴奏」而已,在當交響曲般奏與在協奏曲伴奏之中取得平衡,在很多段落上扮演抗衡對話的角色。

更別提安可曲悲傷圓舞曲,沙隆年完完全全表現了不一樣的氣氛故事性和情緒,引人入勝。

但我也非常喜歡沙隆年對貝多芬的詮釋,就個人認知,這就是很「貝多芬」而不是誰誰誰的貝多芬。他忠實展現音樂的細節,速度掌握穩定流暢,不負第七號交響曲獨特的節奏性。在第三、第四樂章,他稍快的步伐帶動出貝多芬那股強大堅韌不放棄的精神,恢宏大氣。

因為音樂廳音效特性和座位過前的緣故,美中不足之處是無法充分感受到貝多芬音樂中豐厚低音和紮實多彩交響融合的效果。但也因為音樂廳的特色讓所有細節一清二楚,特別在大眾所熟悉的第二樂章,稍慢的速度下,每個器樂聲部如何進入樂曲、互相交疊、不同節奏模式(長短短與三連音)之間的唱和,無比清晰。整體來說,在這支樂曲中木管和銅管的吹奏有極高的水準,儘管音質圓潤感打了折扣,卻消除殘響效應,而清楚聽到音樂家們高超的吹奏技巧和完美精準度。聽到更多音樂的細節,讓人更加敬佩貝多芬的才華與其音樂感染人心的力量。而沙隆年的指揮風格,乾淨有力的肢體,如冰河切割的峽灣般,超級搭配這首樂曲,帥氣感滿表,結尾的處理格外漂亮,留下意猶未盡之感。

這場為了曾宇謙而得坐高鐵往返的音樂會,讓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天龍國人終於體會到外縣市樂迷必須奔波的辛苦,以及無法留下來排隊簽名的遺憾。但也再次印證美好音樂真的激勵療癒人心,值得遠行親聆。

延伸閱讀:
短記奧斯陸管弦交響樂團

延伸影音:
曾宇謙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大賽決賽影片(自選曲Sibelius、指定曲Tchaikovsky)

比較之下,今年的曾宇謙更加成熟了。樂團實在差很多,沙隆年讓人感受到芬蘭的空氣和景觀氛圍的,美美溫暖地照顧著他,但Moscow的樂團就很硬派....

參考資料:
NTT-TIFA節目網頁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