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這是一篇抱怨兼幹醮但也心存感謝的心情文。不喜勿入。

春天和秋天好似是破財季節,巧合似的,除了自家場館的主題藝術季之外,也是重量級藝術家巡演的時間。

今年第四季的演出日程ㄧ公布,讓喜愛表演藝術的人既開心又失血。光是管絃樂團的音樂會,就讓人難以取捨: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柏林愛樂、巴伐利亞,加上一些首次訪台的陣容像是英國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Papano、鋼琴明星Lugansky、Trifonov等人,只嘆荷包不夠厚。

這一波藝術饗宴裡面也有紀辛。在主辦單位高調宣傳「紀辛鋼琴獨奏會」的資訊轟炸下,我自然也是引領期盼。不料,一看到座位表,便整個怒。

Kissin recital 2018 seatplan

原來這是一場「貴賓之夜」,白話文說就是被包場。

「企業特別釋出部份席位給樂迷朋友,由於數量有限,牛X會員每人限購2張。」

文案寫得好像真對得起一般紀辛樂迷,好像施捨了一些麵包屑一樣。

企業贊助演出有所謂「保留貴賓席次」是合理的,但若根本就是包場,何必對外售票還高調宣傳?有種被誤導的感覺,以為有飯吃,殊不知只有代價也不低的麵包屑,索性就選擇省去這餐好了。不能去看紀辛總還是遺憾,但必須接受現實。

前幾年有個類似「世事冷暖」的對照經驗。十月的維也納愛樂(VPO)和十一月的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皇家管絃交響樂團(RCO)接連訪台,在此不談樂團水準與音樂會心得,主要就氛圍和購票過程的感受來思考,愛樂風氣的現實。

就VPO來說,因為喜歡他們的黃金樂聲和獨特的維也納氣質,還是勒了褲帶搶票去了。多靠牛X會員的友人幫忙,搶下中價位票(3000多元,就過往預算水平來說算貴的)。朋友說訂票過程頗為緊張刺激,因為只能傳真,選位無法自己決定,得等待牛X回覆,好像那種搶標ㄧ樣的感覺。

那天到了音樂廳,氛圍相當不同,許久沒遇過這種貴氣凌人的場合,好似天龍國的上流名人都到了。4F VIP Reception酒宴周邊更是如此,那樣精心挑選的服裝、鞋包、首飾、配件和妝容,那種盛裝感,鐵定在音樂會前專程settle過,且只能坐著私家車直接到達的那種程度,絲毫沒有走過馬路或爬了捷運樓梯的塵揚,或趕在路上胡亂塞了御飯團的嘴唇微油光。VPO不愧是天下一團,讓這群人都前來朝聖。

開演前在4F入口處休息的大眾顯得較為自然,有所期待但帶著工作一天的輕微疲憊感,只是對要價一本300元的節目冊感到不太舒服。

之後進到要價3000多元的4F包廂就坐,我只看得到兩支低音大提琴…安慰自己音樂會重「聽」,至少我還看得見Eschenbach的鋼琴。 朋友說他們的位置更爛,視野缺了大半角,已經不是被欄杆或前面大頭擋住的那種問題,聲音上也受到影響,卻也付出2000多元的代價。

往2樓一看,不是說天團來台銷售ㄧ空?卻有好多空位…從開演到結束都是如此,無關乎遲到第一首曲子…嗯,牛X主辦,BXX贊助,聽說留了非常多公關票,來了一些不見得那麼愛、想懂、想欣賞音樂的人,而是前來出席展現身分地位與社交被看見的「重要人士」。有機會先預購的牛X會員也算享有一些權益,但預購時主辦單位究竟如何劃位給票呢?過程和結果並不透明。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分層分類有意識的差別性「黑箱作業」,看貢獻度和影響力給資源,情有可原。其他樂迷,若沒有管道,就等著靠搶票時間爭先和網路連線速度來取得剩下的票券。

坦白說,這場音樂會不是我所期待的VPO,樂團有些無辜,一方面我不喜歡牛X主辦單位的操作,也不喜歡這次指揮的風格,想到3000多非全視角位置加300元節目單,有些失落。

反觀RCO,我第ㄧ次聽,不夠了解他們,指揮連聽都沒聽過,但基於喜歡曲目,利用兩廳院之友的預購優惠,輕鬆及早網路訂票。

當天的氛圍ㄧ如我過往熟悉的景象:還穿著制服的學生們,提著大包小包當天下班趕來的,稍微盛裝穿上西裝外套或精選圍巾的男女,大家都拿著3折素面節目單和內夾的兩廳院問卷。
這場我花了2000多,坐在2F,視線大致沒阻礙,頭也沒蓋頂,相當合理的票價和位置。當天兩廳院廣場也安排了現場轉播。

雖然和歐洲相比,台灣音樂會的票價不算便宜,但兩廳院主辦的場子,我總算感受到納稅人的錢用在哪裡,也感謝那些支持兩廳院的企業團體們。

從前我總是幹剿兩廳院/公部門,所謂文化政策仍有未盡善之處。但理性單純來看「產品」和「定價」,兩廳院主辦的節目在檔次、品質和多元性上,近年來頗有提升。也因有官款預算補助,又佔著場館方的優勢有企業贊助的籌碼,即使國外天團來台,票價很少超過5000元,1000元以下的學生票也大致都有。但最重要的是,售票透明公開、購票容易。不是說沒有公關票,但購票人至少可以清楚追蹤售票的進度和各級票價位置的劃分。

這幾年的進展更是顯著。台中歌劇院2014年開幕,節目安排與教育推廣及異業合作上的創意和著力,值得肯定。今年位於高雄的衛武營開幕,接任藝術總監的簡文彬有著做「眾人的藝術中心」的定位願景,就衛武營開幕季節目排開,我真的覺得豐富「燦爛」,會激發南下欣賞的興趣。值得觀察北中南在藝術推展上的後續效應與成果。

(當然就製作方,像是藝術經紀公司和表演藝術團隊和場館主事團隊的恩怨,我身為局外人就所知有限,無法多加評論……)

相較之下,像牛X這種私人藝術經紀節目策展公司的運作方式就是商業成份掛帥。但他們能夠掌握強有力的ㄧ流藝術家經紀資源與企業持續贊助也是多年耕耘累積而來,他們對此付出的努力和專業不容抹滅。這些私人藝術經紀公司也確實在公部門未夠充分重視支持推廣藝文的時期,在整體藝文環境更為貧瘠乾枯時,率先投入服務經營藝文這塊市場,有其角色和貢獻。在商言商,商業化、區隔化的操作,畢竟是可理解的。

台灣真正紮根深化藝術於生活這條路確實還有一段路要走,目標並不在讓所有人都成為所謂的「文化精英」,而是讓大家有選擇藝術的環境。

林懷民在最近的訪談中說:「我不認為人人都要愛雲門,但對基層的老百姓,特別是年輕人,他應該有這個機會來做選擇題,這是他打開視野的時期。」

他說他有個終極願望,雖盼不到社會上真正的均富,但希望能達到精神上的均富,讓藝術的力量發揮出來。但這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

看到林老師的發言和持續幾十年來的實踐,還是感動的。

精神的均富,文化的播種萌芽與深耕,公家私人爬山,還分頭努力。冗長龐大而複雜的藝術價值鍊,更有眾多從業人員埋頭努力著,也必須處理四面八方的種種限制和利益衝突。

林懷民說:「(要把精英文化,做到連平民百姓也都愛上)「你要做到最好,你要非常認真,非常精密,一絲不拘。」簡文彬也說,「在教育推廣要拿,最好的東西出來,如果你要教小朋友吃蠔油,那你一定是拿李錦記給他吃,不會拿次等的。你必須要拿最好的給小孩子,那人家以後才不會吃別家的。」

藝術是否是有價的?絕對是有價的,就市場與供給面皆難以否認資本物質上的「鑑價」與「層級」的區分,金錢的投資與付出也往往是預測產出水準等級的指標。

但它的價值卻也往往跟著時間而有非等比的成長。

這或許就是藝術和商品最大的差別之一了。觀眾市場的胃口最好一開始就養壞,而作品的產製者,絕對不能預期銷售結果、計算利潤,而先行節約成本偷工減料。在價值兌現的時間到之前,在無價的力量爆發之前,內外部環境還是充滿挑戰,在環境相對成熟的歐美亦然。好吧,信念還是得撐著。

作為一個觀眾,我希望能夠參與支持的是有志理想者想要努力的「精神均富」。對此,代價與獲得就是欣賞藝術的喜悅和荷包失血的矛盾心情,就承擔這甜蜜的負荷吧~

延伸閱讀:
感謝您,辛苦了 – 雲門稻禾
Kissin - 2006年春天,貝多芬與蕭邦之夜

參考資料:
林懷民:我的終極願望
就任100天談願景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要打造大叔級劇院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