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denkrais exercise.jpeg

photo source: https://feldenkrais.com/beginners-guide-to-feldenkrais-method-lessons/

 

有時身體訓練卡關需要考慮用不同於日常訓練的方法來脫離慣性框架,重啟身體覺察的能力和觀照的標的。這些訓練方法也往往不僅在身體上面著墨,而是透過身體引導你以更全面的角度來檢視和關心自身。有人說那是一種「由身入心」的身心技法(somatics)。

 

目前在舞蹈界最常被應用的技法如:彼拉提斯技法(Pilates)、蘿芙技法(Rolfing)、費登奎斯技法(Feldenkrais Method)、亞歷山大技法(Alexander Technique)、意動法(Ideokinesis)、身心平衡技巧(Body-Mind Centering)、芭特妮芙基本練習(Bartenieff Fundamentals)及拉邦動作分析。這些連結身心重整身體的動作系統大多教我們學習如何適當地使用身體,找尋有效率使用身體的方式,學習如何透過覺察來改變、來照顧身體。

 

我承認自己是慣性很重、不容易克服卡關狀態的人,可也愛體驗「傳聞中的神奇方法」。在某種因緣際會下,我經常直接或間接接收到「費登奎斯方法大推崇」的訊息。因此在過去幾年裡,我嘗試過幾次。

 

第一次經驗是團課,躺在地上要動不動的,就像休息了一個多小時,上完還算放鬆,但對課程無感。

 

第二次是昂貴的一對一,還是由教師資班的老師來執行的。我確實意識到自己下背骨盆薦椎區原來緊到一個可怕的地步,在老師的引導下,整個核心區域張力改變。結束時老師說,「經過這個session,我發現你的身體和我想像的不一樣,再來一堂課,我應該可以幫助你改變。」

 

「謝謝喔~我並不想付錢增加你的個案經驗......」我一直無法釋懷。更有點慘的是,身體好像產生另一種警戒,我的腰薦區域怪怪不舒服了一陣子。

 

然而,費登奎斯方法有多神奇的訊息還是不斷出現在眼前,連費登奎斯著作書籍資訊也像被演算法設計過一樣推播到眼前。隨機翻書出現的金句「我們應該把『學習如何學習』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我很能認同,但書翻了又翻,卻看不下去。

 

那為什麼我居然還是願意再試?可能腦袋真的有個悟需要開,只待時機成熟。

 

大約半年前再次上了團課,而且給自己一個完整的機會盡量上滿整期。

 

團課就是費登奎斯方法裡的「動中覺察」,課程設計是為了改善能力、擴展身心可能的範圍,藉由『感覺』和『動作』連結大腦啟動新的神經迴路,透過身體動作的再教育,促進我們能健康有力輕鬆愉快地運用力量,讓動作輕鬆不費力,效率良好,協助我們在身體動作以及心理層面有機會改寫舊有的慣性模式,發掘更多的可能性。

 

簡單說,「讓不可能得成為可能,讓困難的成為容易,讓容易的成為愉悅。」(《動中覺察》, p.87)(是不是很神奇啊?!)

 

進行模式基本上是這樣:老師給予動作的引導,然後要你觀察自己身體和環境的關係(如地板),還有動作如何發生 身體怎麼去做、不同身體部位如何幫忙等等。動作通常會重複個幾次,中途老師會給予提醒與分享,刺激你體驗的深度和廣度。學生在不停止動作的情況下做需要的調整,邊做邊想,邊想邊做。

 

過程中經常聽到的提醒語大概就是「有需要讓跟動作關節沒有直接關係的某些肌肉這麼緊繃用力嗎?」(嗯對,叫我動腳,我手指幹嘛捲翹?)又再做了幾次,老師會說,「有需要這麼用力嗎?有需要這麼努力嗎?」又再做了幾次,老師會說,「如果你累了,允許自己休息。如果你做不到,也不需要一定要做,可以用想像的。」

 

老師也經常穿插分享費登奎斯方法的概念與費登奎斯的主張。

 

「要了解動作,我們必須去感受,而不是費力勉強去做。......為了要能夠學習,必須讓我們感覺的能力變敏銳,而如果我們試圖僅靠蠻力一味用力去做大部分的事,我們所達到,就會正好與我們需要的相反。」(p.89

 

所以費登奎斯方法的練習,「目的在於減少動作上的費力,因為要辨識力量微小的變化,首先就必須減少力量本身的使用。只有增加感覺靈敏度,以及提升感覺差異的能力,才可能改善動作的控制,讓動作變得更精巧。」(p.90-91

 

大部分同學在課後分享時都說:原來小力一點反而做得到、感覺通了鬆了、舒服清爽。

 

但我卻經常經歷不舒服......

 

某堂課的主題是肩關節和胸椎。

 

老師建議動作一開始越小越好,甚至不要做,用想像的,只先用意念發動。

 

我依照引導,啟動肩關節動作之前一瞬間,我明顯感覺自己對側腰薦位置肌肉(或是筋膜?)拉緊。

 

那些引導語「某些肌肉需要用力嗎?」好像提醒我:能否試著只用肩關節活動需要的肌肉就好呢?坦白說,當下我懷疑這個引導是否合宜,因為我知道自己身體運作有個「肩關節 - 胸廓 - 薦髂關節」連動關係,不宜隨意「解離」(isolate),但我還是做了嘗試,越來越不妙。

 

我知道自己的薦髂關節出事了......(去找物理治療師處理,果然。)

 

隔週後的課程主題是慣用手,讓我們體會慣用手平日承擔的工作和壓力可能如何影響神經傳導、血流和呼吸。

 

動作很簡單,全程躺著,只動手腕或只動手指。殊不知,在這些讓人近乎睡著的動作裡,非但沒有放鬆,右側顳顎關節直上太陽穴的整段頭側是超緊又超痛,緊繃感一直到換動作後才消退。

 

接下來的動作也不好受。一連串將手肘和肩膀抬離地板、再轉動手腕的動作中,躺在地上的下背薦椎區塊開始發麻,我想可能是躺太久壓著造成的。隨著動作繼續進行,連右側坐骨區域也麻起來,漸漸沿著整條坐骨神經發痠,是讓種很難忍受的神經張力釋放的痠,越來越痠......

 

雖說上完課之後這些痠感漸漸消失,但我不得不和老師討論討論了。

 

我問,「今天是在做神經張力釋放嗎?」然後我大概敘述一下我的狀況。

 

老師回答說,這表示你平常都「太用力」了。明明只是末梢手部動作,卻把神經訊號送太遠到其實不關它事的部位(手腕跟頭,手臂跟下肢),長久下來整個脊椎張力都是緊的,太多地方無意識用力。

 

老師問:「你是不是一個目標導向、必須完成、做到什麼的人?」

 

我承認。

 

原來這樣的身體反應反映出總是不知不覺就做太多太努力的傾向,總是自我要求做到許多的「應該」,而忘了觀照世界上沒那麽多「應該」。結果這些「堅持」和「應該」,悄悄地在肌肉留下緊繃的痕跡,變成一種不必要的慣性動作模式。

 

費登奎斯在書裡說,「對我們意圖有所回應的隨意肌(voluntary muscles),同時也會對神經系統裡無意識部分的命令做出反應。」(p.110

 

這無意識的完美主義症頭,努力,不夠,再努力,搞得神經系統很忙很累啊~

 

有種aha moment……

 

我接著以肩關節活動連動薦髂關節的狀況詢問老師,我是否有課程操作的認知問題。

 

老師的回覆是,身體的反應都有它的意義在,很多時候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以我的狀況來說,當我只是想像肩關節啟動(但事實上沒有動,可神經訊息已經發送了),就觀察到胸腰筋膜連接對側背側核心帶跟著啟動。老師反問,「你有無想過為什麼身體產生這樣的作動模式?」

 

我說,可能是有傷的防禦保護機制。

 

老師回答,如果是這樣,你就需要保護自己,先把下盤核心穩定好,再準備肩膀動作。但可思考的是,用到多少力量來維持這個穩定是剛剛好的。這需要從無到小,慢慢試,試到那個剛剛好,但也不用太目標導向。

 

我有點困惑:「所以不見得要照著老師的引導去做?」

 

費登奎斯確實有個主張:「如果你完全照著我說的來做,你就不是在做我所做的。」這種思考模式是超越二元,不是照著做或不照著做,而是在動作過程中促進對自己的認識,找到既能保護自己又可以讓動作更流暢可控的練習方式。

 

那天課後的討論打開一扇開悟的窗,直面了這個強迫症的我啊~

 

一直把「達成」這件事看很重,所以做動作時就想要以某種「正確」的方式達成某個動作姿勢(殊不知代償可能默默產生),做事情就想要做到成功完美,導致過於專注在「做什麼」跟「做到它」,較少覺察、探索「如何做」的狀態和可能性。

 

身體的反應證實,我是個用腦過度的人。這倒不是說是「知識工作者」這件事,而是一個常常讓腦袋(理性邏輯、外在的「理應」制約)支配內在的人,這種狀況無形中產生許多隱藏在身體裡的焦慮和恐懼,這些壓力/張力影響到我的神經系統,反應在身體容易僵硬緊繃的狀態。一旦張力有釋放或流通的機會,身體也稍微放鬆平衡。

 

那天晚上睡了個好覺,隔幾天日子過得還可以。很快又到了上課的日子。

 

這堂課老師聚焦骨盆和脊椎。

 

我以為自己在aha之後,對於「怎麼上這堂課」有了進一步的準備,但在做捲骨盆和脊椎動作時,頭又再次爆痛。自己認為是張力釋放,也就不以為意。分享時間,我,這位經常頭痛的同學,說了自己的狀態。

 

老師問,「你是不是太用力了?」我說沒有。

 

老師的眼神顯示沒被說服,他釐清說:「不是身體的的太用力,」他用手指指了指頭,「是這裡的太用力。」

 

當時我馬上回答:「不會啊~我有注意~」,自己解釋它為脊柱張力釋放的感覺。

 

但回家後想起老師這個關乎「用力」的問句,又一個aha moment浮現,或許潛意識中仍是「用力」的。(確實,無意識的這種傾向,恐怕不是一兩個禮拜就可調整改變的。)

 

當我認為自己對於練習的掌握度應有提升,好像更能做到練習的要求,就想要更深入達到練習的效果。例如,在捲動脊椎時,我大概是在盡量用最少力量的狀況下又非常專注地要仔細做到一節節的細膩動作,也很專注地覺察找出哪ㄧ節比較緊、哪一節控制比較差。

 

再次過度努力。

 

不過,也可能是前一堂課我超級firing的神經肌肉迴路不自覺還在發生作用......

 

話說前一堂課我上的是pilates,那天我們主要練習因為疼痛被抑制的深層臀肌以及脊椎整體整合。對於股骨頭在髖臼漂浮的人來說,所謂「收好」,需要很多條肌肉工作,且需要比正常人努力。其中有幾條肌肉,不夠用力是找不到的,要先夾到死裡去。同時,也因為長期疼痛,神經緊張度高但肌肉靈敏度低,自己的感覺可能已經扭曲,以為沒做到,但可能已經過度了。面對受傷的關節,肌肉雖可被誘發但啟動速度和維持firing的時間和力量還有改善空間。那天的pilates課非常充實,動作控制、肌力、肌耐力都有練。

 

看樣子我的pilates迴路可能沒跟上模式切換,還不自覺處在要處理疼痛抑制的firing閥值力量。而下意識「不用力的話,髖關節、骨盆、脊椎會偏離穩定」的擔心依舊影響神經系統,支配肌肉使用。

 

只能說,身體太奧秘,神經系統太纖細,而意識是雙面刃。

 

在動中覺察這樣的課程裡,重點在覺察而不是動作,動作只是作為覺察的工具或媒介。你不能無意識地做動作,但也不能太有意識和意圖地做動作,因為太專注於目標可能造成對過程細節的覺察不足,太用力時,感覺系統的敏銳度也會降低,進而影響動作系統控制的品質。

 

這對於致力於技巧精進與達成表現目標的舞者或運動員來說,不啻為珍貴提醒。如果對身體的認識理解和覺察不足,很容易是以意志力、不斷勉強身體的使用,在無形中不斷損耗,甚至累積受傷的風險。

 

這好幾堂課下來,確實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不同的認識和想法,也接收到它在這樣的動作過程中透露的訊息。但更多aha的,是對自己性格、觀念與思維的認識。有某種傾向並不是問題,重點是有沒有給自己機會來有覺察慣性本身的問題和限制、脫離這些傾向,進而開發身體其他不那麽常用、不那麽會的能力,幫助身體提高他對環境的適應力?

 

身體有經驗過後,知識上的解釋才有意義。這時再來理解費登奎斯的主張「只有同時改變身體和心靈的方式才能算是真正的改變」,就有不同的體會了。「學習如何學習」是值得一直下去的學習旅程。

 

後記:跟朋友聊到,身心技法的選擇真的很看緣分,時機、老師、同學、場地等等都有關係,有時能量場不對、頻率不對,身心都打不開,也就不容易有感。在此只是記錄自己的心得,不帶任何目的。

 

參考資訊:《動中覺察》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