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aselli大概是Salzburg最出名的咖啡屋,在1705年就開始營業,是全奧地利最古老的維也納式咖啡屋,有名的客人多不勝數,Wolfgang Amadeus Mozart,Hugo von Hofmannsthal,Max Reinhard還有Herbert von Karajan都是訪客簿上的赫赫大名。至今它仍是眾多藝術家, 詩人, 演員, 歌手, 政治家等最喜愛的咖啡屋之一。但它同樣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當地的居民的喜愛。坐在二樓陽台的位子,底下一座漂亮的廣場和遠方山壁上的堡壘盡收眼底;而廣場邊兩座對角的露天座位則具有觀看來往路人和觀看咖啡屋文化的好視野。室內的大廳則是典型維也納式咖啡屋的裝潢:大理石桌子,鏡子,水晶吊燈;濃醇的咖啡香,可頌的奶油香,各種奧地利引以為傲色香味俱全的糕點;世界各地的報章雜誌.。可閱讀的報章雜誌,值得深思的題材,與旁人討論思想激盪的話題,咖啡屋就是他們的第二個起居室,文化的涵養早就深植在奧地利人的生活中。素養極高的侍者,負責飲料和輕食的點選和服務;至於令人垂涎三尺的糕點則是由 Kuchenmädchen (依字面翻譯意為 「蛋糕女孩」,沒錯,即使服務小姐的年紀或許都足以當上「女孩」的母親)為客人介紹和裝盛。在Tomaselli仍繼續著這項典型維也納式咖啡屋的一種傳統區分。

咖啡屋文化存於世界各地,也各有特色,同為歐洲咖啡屋文化重鎮的維也納和巴黎就承襲著不同的內涵和精神,但與「思想」緊密關係卻是一致的。諸多知識份子與從事各式創作的人們在咖啡屋引發靈感、發祥思想、就人事物展開辯論。但在此我想暫時跳過與這些知識份子及文化運動者多所關聯的政治浪潮或學派理論,以至於世紀末社會變遷的種種政經背景,不去著墨十九世紀末自由主義風潮或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而只想談談一般平凡人在咖啡屋所能感受、經歷的氛圍。在這個介於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場域中,人能做的是在家中或在公共場所裡不能作或不想做的事,這是一個既封閉又開放的空間,藉由這個特殊性,人在咖啡屋裡往往能夠使心情有所轉換,在咖啡屋裡不少人能夠滿足獨處的需要,靜享單人時光,但卻沒有孤獨的感覺,反仍有身處於群體社會之感。當我獨自一人坐在咖啡屋窗邊的角落,時而翻翻書、發發呆,喝口咖啡、吃點蛋糕,除了我自己沒人知道了解此時我心中所感為何、腦中所思為何,我將此刻歸己所有;部分時候,我會專注於自己此刻所做的事,但有些時候,這段獨處時光並非只有自己,反而是藉由身處群體之便而得到另一種獨處的趣味---偷瞥他人所飲、所食為何,觀察某人言行,猜測其身家背景與此時的可能心情,開始為咖啡屋內外的角色編織故事,不經意地試圖闖入其他獨處者的天地;但同時,坐在其他位置的客人、點餐上菜的侍者、端上蛋糕的女侍、窗外經過張望的路人也與我分享著相同的時空,當時的我也不過是咖啡屋即景的一隅,成為所謂咖啡屋文化中的元素。咖啡屋裡造就獨處和身居群體的兩種感覺的和諧共存,就像咖啡香與奶油香互相纏繞而交織出咖啡屋獨有的迷人氣味,引人垂涎,身處其中之人帶著這份甜苦薰氣離去,但再次造訪的念頭油然而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