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9535.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趕在《細看常玉》展期結束前到誠品畫廊觀展,也恰巧聽到策展人衣淑凡的導覽。

 

還蠻開心在台灣也有機會看到這種小而美(而且還免費)的展覽,能靜靜的和藝術家有幾個小時的親密接觸。

 

不過,常玉並非這個展覽的唯一主角。

 

衣淑凡在導覽一開始說,這不僅是常玉的展覽,也是她總結與告別20多年來與常玉關聯點滴的展覽,有種自我回顧的意味。也因此,展覽裡,滿滿常玉,更多滿滿衣淑凡對其生涯所嚮的熱情與投入的足跡。

 

她曾任蘇富比台灣區董事長,被視為是常玉拍賣天價傳奇的幕後推手,外界也認定她是研究常玉的專家。多年來四處奔走探訪常玉友人、取得授權的照片、文獻、作品,她有說不完的常玉故事。

 

離開蘇富比後,衣淑凡投身常玉藝術文獻的考證整理與作品研究,她花費20年為常玉出了4本畫冊,架設網站免費向大眾提供詳細的常玉資料。她該是時候向常玉說再見,因此希望透過這樣一個展覽,帶給大眾另一種接觸認識常玉的方式。

 

此次策展動機與主體非常明確且聚焦:以常玉於1920-30年代的早期小作品為主, 共有136幅不超過50公分的迷你作品,涵蓋油畫、版畫、水彩與素描等媒材,作品來源多為國內外私人收藏家。在更濃縮的尺寸、更需細微觀看的體驗中,讓觀者感受作品包藏的強大情感能量與其時代故事。

 

她的導覽著重於畫作背後的故事與創作的技法,不在於解釋畫面本身構圖或任何象徵的細節,她盡可能提供客觀的訊息,因為她認為,「展覽應該要有更多人的觀點來解讀常玉,這才有意思。」

 

對於常玉,我了解不多,接觸很少,或許因此可以有更直覺性的回應吧?

 

整體來說,常玉的獨樹一格清楚瞭然,像書法般的線條,有種獨特氣韻。透過衣淑凡的ipad展示常玉中晚期其他作品加以比較,雖可看到風格的改變(應說是更強烈),但我感受到他內在的某種孤高詩意與自我執著卻始終如一,反映著一種極致「做自己」內心。在做自己當中,有著沐浴自由的喜悅,同時也承擔著貧困潦倒。中西合璧的迷人調和,是異鄉人的鄉愁,也是他獨有藝術才情的揮灑。

 

我特別喜歡這次展出的版畫和鏡面油畫。

 

此展幾乎囊括了常玉絕大多數的版畫作品(流傳51幅版畫,此展借到49幅),從這些版畫作品中已可窺見常玉創作發展的重要主題,像是著名的動物(馬、貓)、花卉靜物、裸女等。我特別喜歡動物系列的作品,各種姿態、各種神情,彷彿就是動物的本身。

 

IMG_9539.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單色為主的版畫,重點在於表現流𣈱線條,更加凸顯常玉簡潔的特色。

 

鏡面油畫對我來說是種相當新鮮的媒材和技法。油畫顏料的塗抹刮除,造就紋路和重影,加上鏡面材質的反射特性,顏料層次間不僅形成有趣的光影效果,還讓觀者看見自己的反影,在畫作與觀者之間,產生有趣的凝視。加上這次所展的鏡畫大多是很小的作品,策展人特別塑造出珠寶盒的氛圍,帶來盒內千秋又虛實相映的感覺。

 

從衣淑凡所分享的作品故事中,也讓我對藝術市場有新的認識。

 

過往大多在電影裡看到西裝筆挺的拍賣師,周旋於家財萬貫的收藏家之間,藝術家與經紀人之間理想與現實的拉距,抑或亦敵亦友的矛盾惺惺相惜,或者藝術投資作為新商戰的場域,各種陰謀算計與人性角力,鋪陳出電影劇情。

 

然而,從衣淑凡自身的經驗中,終於得知一些藝術市場從業人員工作的實質片段。對畫作與藝術家的考證是基本功,如偵探般細緻細微洞察買家、賣家、市場風向是眉角,人品與社交能力取得收藏家/投資人的信賴,這些職能都沒有捷徑。當然自身的品味品鑑眼光也許是天賦,但更多是經年累月訓練和實務經驗累積而來的。包括所謂可以「喊水結凍」的大牌經紀人和畫商,有幸看到他們如何整理紀錄所有畫作的細節,有條不紊,其細工在沒有科技工具輔助的時代,更顯驚人。

 

視藝術為職涯發展的標的時,絕不可取代的是對藝術無比的尊重謙遜,以及高度的專業。沒有任何事是理所當然的光鮮亮麗。

 

在藝術市場,如此嚴謹的造冊,如此盡心的考證,如此費心的追蹤奔走,經濟效益與營運管理需求固然是其中目的,但背後必須有著對藝術家才情的責任心和真愛之情來支持吧?像是展中介紹的大腕經紀人Henri-Pierre Roché,即使他和常玉短暫合作破局不再往來,在他生前仍珍藏常玉111幅油畫和600幅素描。1946年紐約MoMA邀請Roché辦展,他提出的參展名單裡,有畢卡索、馬諦斯,還有常玉。

 

而衣淑凡自己,不僅把常玉推上市場,更大的熱誠體現在為他整理全集、為他成立藝術基金會、還找到常玉在巴黎的墓地為他續租保留。

 

為什麼?或許是藝術的初心吧?

 

藝術不是交易不是價碼,而是生活態度。你去親近、喜歡、甚至想要擁有,是出自於藝術豐富人生這樣的信念。此展選的作品大多都是從收藏家們家裡牆上取下,看到紙張斑駁,一種年代感,也是一種生活感。收藏家願意慷慨出借,大概有著想與人分享他們對常玉的熱愛、一種拋磚引玉的心情吧?

 

衣淑凡說,藝術作品絕對活得比人長久,傑出經典的藝術作品傳世的時間更是長遠。作為藝術市場的從業人員,她只有個單純的念頭,如果可以好好詳實客觀的把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與流轉於時空下的旅程好好紀錄下來,就是一種貢獻了。

 

1920年代的巴黎和常玉,2018年的台北,時空距離感卻被濃烈的親密感所包圍。這也是讓這個展覽給人另一個層面感動與感佩的地方。

 

IMG_9550.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大概是這幅畫(也是衣淑凡用來總結這次展覽的一幅畫)的感覺。希望人人都有一個能夠如此孺慕的對象,不管是人、是物、是事還是一個概念。

 

 

 

展覽資訊:細看常玉

喜歡常玉作品的人都可上網瀏覽:立青文教基金會

 

參考資料:

https://artouch.com/artouch2/content.aspx?aid=2018030512899&catid=05

https://udn.com/news/story/11319/2955140

https://udn.com/news/story/11319/2955075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3140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