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utside David Bowie IS Tokyo venue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David Bowie IS(デヴィッド・ボウイ大回顧展『DAVID BOWIE is』)
3/29/2017 寺田倉庫G1ビル/東京

寫在前面:
帶著慚愧感,哪有看完展隔那麼久才要寫心得的?基於粉絲的責任心,求有不求早,終於陸續把筆記的心得記錄整理出來,留給自己。也因是粉絲心得,文長慎入......


David Bowie IS是倫敦V&A博物館在2013年所策劃的回顧展,大受好評之後展覽陸續巡迴世界各大城市。

David Bowie IS tour poster collection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2017年來到東京,這大概是離粉絲我最近的一個朝聖地點。

展覽規劃以David Bowie is ______(填空)的概念為題,作為結構內容的軸線。透過David Bowie的眼光和經歷,帶著觀眾從音樂、視覺、時尚等多元面向,穿越他超過40年的非凡藝術生涯,同時感知他的創造力與影響力,如何與社會文化的演變相互交錯激盪。

對一般大眾來說,這個展覽清楚展示David Bowie這位藝術家的故事:他的崛起、他的印記、他探險實驗的旅程,讓人總覽David Bowie為人所稱「變色龍」的多元面貌與多樣才華。

對粉絲來說,不只是回味與David Bowie一同度過的歲月與記憶,更從中發掘接觸到許多未曾見過的精彩文獻紀錄與物件,一窺他過往工作創作的過程,不只再次沈浸於他高品質、深思熟慮的藝術創作產出和表演中,也觸碰了他陰暗脆弱又真實的個人面。

展覽分為五大區塊。

第一區【STARMAN】從David Bowie的成長時期介紹起。1947年在南倫敦出生的David Bowie,從一個保守的年代和區域裡成長,經歷了多元潮流此起彼落、衝突變動的60年代,他大量吸收來自文學、電影、音樂、劇場到社會政經事件等等的刺激,反思咀嚼轉化成豐富的創作養分與能量醞釀的沃土。

接著進入David Bowie發跡成為明星的路途。他16歲出道,在新興小樂團Kon-rads中擔任主唱和薩克斯風手。

Bowie in 1963
David Bowie IS early days
photo source: http://davidbowieis.jp/column/16510/

1969年發行的Space Oddity,成為David Bowie第一首登上英國單曲榜的歌曲。進入70年代後,他逐步建構專屬的獨特風格,誇張的髮型化妝、大膽而顛覆的服裝,衝擊既定性別印象,解放性別界線。高點是Ziggy Stardust,那不僅是一個舞台角色、身份識別,David Bowie藉由Ziggy創造了一個完整的Universe,有別於當時社會主流。此次展覽的主視覺Aladdine Sand此時期所創造出來的著名視覺形象。在這一區,有大量影片,重現華麗搖滾時期經典演出片段與MV。


第二區【FASHION】聚焦David Bowie與時尚之間的緊密關係。

David Bowie IS Fashion
Photo source: https://www.japantimes.co.jp/life/2017/01/07/style/david-bowie-always-will-us/

在場展示幾十件經典服裝的實物,從70年代華麗搖滾時期石破天驚的大膽設計,到White Duke時期簡約禁慾般的黑白襯衫西裝,再到2000年之後(Outside, Earthling時期)一系列燕尾風衣軍裝復古古典風禮服款的外套,透過這些精緻華麗的衣裝,剖析David Bowie之所以為時尚先驅標竿的超凡眼光、獨具風格與個人魅力。(看到那些服裝實體,忍不住會驚叫,上衣之小、褲長之長、收腰之窄......David Bowie真的好瘦又腿長,真不知除了他還有誰能穿得起那樣氣場的衣服,而且穿得進去.......)

第三區【JAPAN】zoom-in David Bowie職業生涯發展中與日本的連結和相互啟發,包括他本身對東方文化的興趣與探索、受到歌舞伎影響的造型化妝概念、與服裝設計師山本寬齋合作的驚世經典服裝、攝影師鋤田正義與他共事與友誼長達40年的影像記錄。東洋與西方的合體,見證David Bowie跨文化的創作能量。

三人的共同作品

Bowie Yamamoto Sukita Collaboration 1
Photo source: https://www.rollingstone.com/music/pictures/exclusive-photos-speed-of-life-by-david-bowie-and-sukita-20110713/1972-0565500

Bowie Yamamoto Sukita Collaboration 2
photo source: https://shapersofthe80s.com/2012/05/06/➤-sukita-sans-eye-view-of-the-weird-world-according-to-bowie/

第四區【SOUND & VISION】總結David Bowie藝術創作的兩大引擎—視聽的奇觀。大量的影片、音頻、MV,讓來者專注於聲音與影像之中,進入由David Bowie所創造的感官世界。同時,也展示了David Bowie在劇場與在電影中的表演,不唱歌的Bowie,肢體表演與演技力同等高明。此區中音響音效贊助商Sennheiser算是做了火力展現,讓觀眾徹底體驗聲音的絕佳臨場感。最後的區塊把房間的整片牆都作為放映螢幕,加上燈光設計,宛如演唱會現場的氛圍,迷幻到有如時空旅行,進入到Bowie MV與演唱會現場的另類世界中。

David Bowie IS Concert Moment
photo source: http://davidbowieis.jp/exhibition/

第五區【SPECIAL】,特別策劃了坂本龍一與北野武的專訪,兩人回顧與David Bowie及名導大島渚合作的電影《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俘虜》,現場並搭配電影片段,讓觀眾從另外的面向來認識David Bowie。

日本展官方宣傳影片


主辦單位為了場控人數和確保觀展品質,售票時就有分時段且控制人數,但人還是好多啊~~~來看展的年齡層和背景非常廣泛,足以顯示他的魅力與影響力。我第一次遇到看展覽是,每個人都挨在展示櫃上不放過每個介紹文字與展覽物件,所有人得排隊一個個慢慢輪。

或許是戴著粉絲濾鏡,即使要排等看,也不影響心情。整體是個非常精彩的策展,也是充滿感官與感動的觀展體驗。

第一,大量的素材集中一地,超過300個物件,內容幾乎都是David Bowie個人archive所保留的素材,內容豐富,形式多元(錄音、文字、日記、繪圖、影像、照片、模型、服裝等等),就「生涯回顧展」的定調來說,非常澎湃充實且有身歷其境之感。策展人基本上基於主題觀點進行拼裝組合,不加太多自己的詮釋,以原汁原味的事實來呈現David Bowie這個人。

第二,有完整性。Bowie雖是展覽的核心,展覽同步構築了Bowie的時代與Bowie的世界。他受到哪些環境脈絡刺激的影響而造就他這個人和他所做所為;同時,他的所做所為,又如何回過頭成為社會文化地景演變的重大驅力。

第三,sound and vision。不論是透過耳機或是房間的立體音響,聽覺效果好到不行,可以清楚聽到高低不同聲道、左右遠近zoom in zoom out的效果,音質很棒。像是在他早期Space Oddity錄音裡居然聽到了一些未曾聽到的和弦和次旋律,為之驚喜。高級耳機戴了三個小時也不覺得耳痛頭痛。燈光設計與大量投影影像的品質,高水準整合帶來感官饗宴。

我也非常感恩,謝謝日本的主辦單位保留V&A原本整個package的純英文的聲頻(除了日本設計師的訪問之外),只在輸出資料加了日文翻譯字幕。所以,觀展上過程上可說幾乎沒什麼語言因素造成的折扣。

過往,我認為David Bowie驚人之處在於能夠接連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充滿特色與符碼象徵的Persona,傳達某些社會文化的批判訊息,而他個人與舞台Persona之間的虛實,曖昧引人探討。

看完這個回顧展,我更加更多更深入認識David Bowie。我認為,他是一個所謂IS-DO-Become的人。

David Bowie從小就對世界的變動充滿興趣和好奇。他雖說他 “try to be a trendy person but not the trend”,但他並未否認也不壓抑自己引領風潮的能力。早在16, 17歲時,David Bowie就意識到一個突破突變的機會,且知道自己要以哪種方式來影響世界的人。他確實有成名的慾望,而且很敢。華麗搖滾的年代、性別跨界的宣示、虛擬角色站上舞台,在保守的70年代掀起軒然大波。

他的名聲,他的影響力,洶湧而來。

他善知人群趨向喜好,卻不譁眾取寵,不虛榮,只是忠於自己。

“All my big mistakes are when I try to second-guess or please an audience. My work is always stronger when I get very selfish about it.”

在Ziggy如日中天的70年代初期,他親手殺了這個角色,告別舞台。背後是他自己對藝術表現的想法和盤算。

對比Ziggy/Aladdine Sand,Bowie的下一個舞台Persona(1970年代中期)是極簡而節制的The Thin White Duke。

The thin white duke
photo source: http://davidbowieis.jp/photo-credit/

然而,近乎禁慾的造型下(雖然我覺得馬甲般的收腰黑背心,又美又帥,色氣沖天),那時的David Bowie卻是處於身心煎熬的狀態。

為了處理因為出名後所伴隨的毒癮和精神問題,他在70年代晚期離開LA,來到了柏林。他坦言自己的問題和痛苦(展示物中還有一支當時他隨身攜帶用來吸食古柯鹼的小湯匙),他必須重新來過。他在此尋求藝術創作的靈感,不論是德國文化中的表現主義、cabaret劇場形式等等,或是在地的藝術家,都為他提供後續創作的養分。柏林時期對他具有重生的象徵意義,名曲Heroes就是在此時期的作品。

在80年代,他受邀上了美國的重要娛樂節目Saturday Night Live,在現場表演中卻以一個超寫實劇場的演出形式來唱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有著強烈的表演觀點。



他的變,有更多研究者與專家可以說更多,整理出脈絡。展覽也呈現種種面貌,但我看到更多David Bowie如何永遠和自己連結。他面對接受自己的過去,不論好或不好的;透過每次挑戰自我的可能性和界線,重新擴充了自己的宇宙。

He changes, reinvents to reemerge himself.

在Sound & Vision的MV牆上,輪播的MV中出現Blackstars(即Bowie最後一張專輯的同名單曲)。我之前一直不忍看,但這次看展終於認真看了聽了這首歌和長達10分鐘的MV。佩服他年近70歲還能做出這樣非常當代性而文本繁雜的東西。

MV中的重要符號之一:這太空人頭罩,很難不讓對David Bowie有些認識的人,聯想到Bowie Space Oddity裡的Major Tom
David Bowie Black Stars MV snapshot
photo source: pinterest

他對自身誠懇的回顧與觀視,裡面毫不保留的死亡意象與獻祭儀式般的意味,讓我感到揪心:David Bowie應該是感到自己不虛此生,但對於創作仍有許多觀點想法與探索發現的強烈慾望。

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

光是歌手或音樂人並不足以定義他,他多元的創作方式、不斷轉變的風格、大量而跨領域的藝術合作,讓他的創作觸角無窮延伸。

他本身非常開放、樂於學習,他能夠探索、整合、善用各種不同藝術形式來創作表達他的概念想法,從音樂歌曲、表演、繪畫、影像設計、時尚服裝、戲劇到肢體,都是他創作的媒材。他也都透過實際的學習、練習和琢磨,造就高品質的呈現。

不過,他更深知,藝術的能階要躍進,借力使力和協同合作才是關鍵。

他擅長與真正的領域專家合作,扮演著「藝術總監」(He is the artsitiv director of his own)的角色,以激發更精彩的成果與效應,成就更理想的體現。

展覽展示許多文獻和物件,讓人得知David Bowie是如何統整掌控整個藝術表現甚至是巡迴行銷的規劃。他不只是作詞作曲,還能對編曲、製作、MV、封面設計、拍攝腳本、服裝化妝造型、舞台設計等等提出藝術看法,而且他是hands on可以做出prototype(展覽中有他親手繪製的Ashes to Ashes 的MV storyboard和手做的場景/Diamond Dog Tour 舞台設計模型),不是只是出一張嘴、盡是抽象敘述說不清。

Diamond Dog Tour舞台設計模型
David Bowie IS stage mock up
Photo source: http://davidbowieis.jp/column/19364/

但難得的是,他仍放手信任各領域的專業,找出有潛力實力的合作夥伴與他們協作。讓他們發揮的同時,仍牢牢掌控自己想要的整體藝術方向或創作願景,可是不會讓人感覺控制欲,而是無形中誘發鼓勵這些合作夥伴的創意和執行面的精進。

這是非常厲害的地方。與他工作的人總說他是超級謙虛友善的人,但有著非常人的氣場(aura)而讓人既尊敬又沈迷。

其中他與Alexander McQueen的合作就是一個津津樂道的例子。1996年時,McQueen還只是個相對默默無名的設計師,而且很有自己的想法,對所謂的名人不甩。Bowie從獨立媒體得知McQueen且相當欣賞他,便邀請他來設計服裝。Bowie並未與McQueen見面,也未曾溝通設計內容,只是叫助理透過電話給了身材尺寸,然後便出現了這件驚人的設計,成了兩人的代表作之一。

Earthling Union Coat
Photo source: http://davidbowieis.jp/column/19362/

當他和人合作而非以他為主時(例如和大島在合作Merry Christmas Mr. Lawarence)他又能貢獻他獨特的藝術天賦觀點和品味給主事者,將這種藝術敏感轉化為創意的力量。

攤開他一路的創作發展,可以發現他合作對象spectrum之廣,可說是藝術創作的震央(epic center)。

他善於發現新東西,勇於嘗試,做實驗,對於不同藝術領域的創作方式保持開放態度,不停止探索可能性。例如在70年代,他就試過用cut out的方式作詞(把字拆掉再重組)。

David Bowie IS Cut up lyrics
photo source: http://davidbowieis.jp/column/19364/

到了1995年代,他還用電腦軟體verbalizer作詞,透過電腦亂數出現的字彙或句子來激盪新的意義。這當然不是便宜行事,而是一種創意技巧。他說,這些不具特別邏輯或道理的字句,可驅使他跳脫原本思考的範疇,用不同方式認知感知,然後產生本來沒想到的意義連結和領域,對於挑戰創作的可能性和邊際很有助益。(過往大多看到最後的產出,粗糙地接收當下公關宣傳的一些重點而已。類似的創作過程細節,完全是在這次展覽裡才得知,從而對他作為一位創作者有更高的敬意。)

在David Bowie身上,他說他是one-man revolution,我相信。

David Bowie IS indoor stand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He does what he believes. Then he becomes what he believes.

他就是他,他從來都就是他。他的聲音、他的唱法、他的形象、他的風格,強烈而獨一無二。超過40年的藝術表演生涯中他有過無數的改變,無數的跨界,無數的重塑,表面也許看似斷裂而各有亮點,連接起來之後卻是一條穿梭在立體時空裡的線 — David Bowie的道路。

David Bowie IS ____

我會填,David Bowie IS DAVID BOWIE。


展覽官網:http://davidbowieis.jp

延伸閱讀:Make the alien cool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