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ancer body
photo source: http://piedmontpmr.com/dance-injuries-and-exercise-3/

對於經常鍛練使用身體的人,身體所承載的記憶超乎想像,好的與不好的痕跡,先天的和後天養成的狀態,記錄著不同時間與地點發生種種。

「傷」是其中記載身體旅程的一種形式,傷本身包藏了身體使用的偏好與模式,可能是勞損、成就,或是撕裂斷碎受傷的噩夢。

傷有大有小。有些傷只是繭、水泡、摩擦、脫皮、瘀青,有些傷傷及肌肉、韌帶、骨骼,有些傷更嚴重,破壞整體結構。還有很多傷,是傷及心理,帶來不可抹滅的陰影和恐懼。

受傷絕對不是好事,但有時也只能正面思考,試著找出受傷所傳達一些訊息和需要調整的地方。受傷背後涉及對情緒的影響、生活的不便、生理上的不舒服,也逼著我們停工休養、重新調整作息。著眼受傷對長期影響,我們會開始探討關聯受傷的狀態,了解受傷的根本問題,幫助自己建構一個更平衡協調的身體。

復原復健的過程其實漫長,可能也充滿挫折,但它是個教育過程,我們開始更加覺察身體結構、身體如何運作和彼此協調,增長我們對身體的認識,不只進行身體的修復也進行心理的療癒。
雖說沒人想要藉由受傷去認識身體,但若不幸受傷了,就把它視為一次機會吧~

Dance Magazine的一篇文章提到,身體有超過600條肌肉、206塊骨頭和無數的神經、肌腱、韌帶,身為舞者幾乎無法從受傷中逃離。若舞者每次受傷,都問自己兩個問題:這是怎麼發生的?我該如何去照顧治療它?

在出事的當下,受傷急性期,當然一定要先治療,而且對症處理是必要的。例如拉傷要RICE(休息、冰敷、壓迫、抬高)。接下來的治療與復健,如何適量使用抗發炎的療法、何時要開始熱敷、何時應該恢復活動(即便還會痛)、如何搭配物理治療、脊骨徒手調整、按摩、針灸等等,可能不同的治療專業有他們對治療的建議。這時不妨問問有類似受傷經驗的人,他們的治療經驗通常是個不錯的參考價值。找到一個自己覺得有信心、資訊充分、治療方法能接受的地方,較能積極度過治療期。

若不幸受了大傷,到了需要考慮開刀的地步,治療方針與治療手段更是非常需要謹慎評估,考慮龐大的恐懼與風險成本。對職業舞者更是關鍵,有時會影響到整個生涯發展的走勢。
其實光是去了解這些不同的治療方法以及身體各部位彼此的牽動,我們對身體與治療的常識就已經大幅提升了。

對痛感的覺察和感受,也是治療與復健過程中的重要指標。痛有分好的痛和壞的痛,有些痛是修復發生中的必然現象,有些痛卻是發炎破壞的反應。有時候身體會自欺欺人,它可能已經恢復卻怠惰工作,因此散發「痛」的信號,叫你繼續休息。因此,有時雖有痛感,但應該忍痛恢復使用與鍛鍊,來呼喚肌肉韌帶復工。只是坦白說,這過程也是trial & errors,還真不知道是過或不及:多痛叫做太痛不該忍耐而該處置?我是否應該繼續休息讓它復原呢?這界線也是微妙,見仁見智。

受傷時免不了沮喪心情和壓力,因為我們總想趕快好起來。即使多管齊下,中西合璧,內用外服都來,能推進的還是有限。事實是,身體要從損傷中恢復,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只是,對休息與復健時間的拿捏就如同判斷痛感的那條界線一樣微妙。有種應對的極端是躁進,未給予充分復原時間,就急於上場,透過止痛藥去麻痺傷處的感知。另一種對應是忽略,有時我們會懶惰、沒時間、不在意,所以沒有好好的去治療。但更大的代價極有可能會在日後一一發生。

因此,等待傷勢稍微緩解,是有必要探討全身性的狀況,因為有時受傷的根本原因在其他部位。例如,膝蓋的不舒服可能是骨盆髖關節的問題所造成。中長期來看,找到根本原因有助於從治本的角度思考整體性治療策略。

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他自己獨特運作的方式,每個人也都有他自己的行為習慣造就某些身體使用的模式和身體運作的特性。這些事實對舞者來說都有必要了解,受傷是個訊息,透露這整個系統的某個環節或是某些使用模式可能出了問題。

我雖幸運沒過斷手斷腳大錯位的傷,從小到大也累積了不少小傷。

像是大腿後側拉傷或因周邊肌肉緊蹦所造成的關節拉扯疼痛感,戒慎恐懼的心情通常只持續個幾天,治療心態隨便,可能是個性躁進或沒找到神醫的關係,總覺得好像物理治療或推拿改善有限,不想花那麼多時間力氣去做復健治療,以為時間久了它自己會好。或者就自暴自棄了......

結果,當然有後遺症。除了很容易重複受傷,也會因為關節肌肉作用變弱,逐漸造成其他部位不恰當的代償使用,提高其他部位受傷的風險。

直到去年一次骻髖部位嚴重的肌肉和韌帶拉傷,我才對治療有所警醒。那時受傷當下很大的ㄧ聲「啪」,讓人的確驚嚇,我以為我毀了......一開始醫生以為只是肌肉拉傷,樂觀表示休息消炎就好。直到第二週沒有進展,醫生開始臉色凝重加嘆氣,「那應該韌帶有傷到,這種部位很麻煩,也沒什麼好方法,就是需要耐心,持續積極治療,好好照顧它,後遺症很難避免。」嗯,頗為沈重。然後跟幾位老師報告傷勢時,得到的第一回應全部都是「嘆氣」,然後語重心長說「這好要很久,要積極治療,會有後遺症...」全是一樣的關鍵字,馬上讓我對復健的認真度提高三倍,第一個月都還非常認命乖乖坐捷運到有點遠的復健科診所處理。

從這次經驗後,我都寧可積極治療,小事化大。也許把握治療黃金期妥善處理是可以降低日後後遺症的,算是為未來的殘值投資吧?同時,對於急躁的我也學了一課,學會忍下心、耐住性子停工休息,冷靜下來,相信復原的可能性。內心雖總有不安全感,但為了身體長久使用,還是應該看重休息的價值。

復原初期開始可以帶著痛感復工的時候,一旦身體沒有處於對的位置、肌肉使用、關節角度不當,傷處就會有所反應。有時也發現,當某些動作做得更確實仔細時(例如真正充分提氣把骻拔高之類的動作),傷處的不適會減輕,這也揭露平日的練習和身體使用都過於苟且,而未能確實鍛鍊到正確的肌肉、掌握身體正確的運作方式。

回頭檢討最近兩次跳舞的大傷(要停工一兩週以上的那種),都是因為重心移動、腿部承接重量和頭腦投射的身體活動之間沒有同步到(synchronize),也就是沒協調好。同時可見本人跳舞有太用力、不夠靈巧的嫌疑,作動過程中的力道在重心動線和支撐不協調的時間差裡也夠大到把肌肉韌帶拉出「啪」ㄧ聲的程度,讓神經還一時斷線,沒有知覺地跳完那個組合,冷靜下來後才感覺慘了......所以,這也指出未來在身體訓練上更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

而一些有的沒的小狀況,大多是出自於疲勞僵硬緊繃,所以一旦身心感知的狀態不同步(心裡以為沒問題,但身體有點勉強)或者學習新的技巧、新的身體施力方式,或以不熟悉、掌握較弱的部位來啟動動作時,就容易拉到、閃到。

對跳舞的人來說,身體就是這門藝術的樂器,必須好好保養照顧。更積極預防面來說,建立有助身體覺察的能力是重要的,例如可以練習即興舞蹈,提升身體覺察的敏銳度、嘗試實驗身體不同運作使用的可能性。同時,多去了解解剖學,不光是增加對身體知識的角度與層次,也為如何跳舞帶來更多科學的觀點。 

我們都希望提高身體使用的效能、增進它的能力和外觀線條,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技巧可以幫助我們來「調教」(condition &tune)身體,提高肌力、柔軟度、靈活度、活動度上的平衡與協調。也可以適度進行交叉訓練,來處理身體的不平衡,建立新的身體保護機制。這些練舞上課之外的功課,就如同若想維持車輛性能和使用年限,你必須維修保養,並建立正確的駕車習慣。

當身體受過傷,表示它有所缺陷和限制,無法以最佳狀態運作。所以復工之後,更需要給予自己合理的心理建設,避免過度自我批判或著眼受傷後的負面影響。所謂有失必有得,受傷與復原的過程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的身體並且學著更聰明有效地使用它。舞蹈與練習,不正也是在這些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間距中找可能性嗎?

(寫給正停工深刻檢討的自己,並與帶傷的朋友參考共勉......)

參考資料:
http://dancemagazine.com/inside-dm/injury_as_opportunity/
http://dancemagazine.com/views/injured/

延伸閱讀:
瘀淤迂
下背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zimato 的頭像
    ruzimato

    只有旅行和藝術可以自己決定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