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source: https://feldenkrais.com/beginners-guide-to-feldenkrais-method-lessons/
有時身體訓練卡關需要考慮用不同於日常訓練的方法來脫離慣性框架,重啟身體覺察的能力和觀照的標的。這些訓練方法也往往不僅在身體上面著墨,而是透過身體引導你以更全面的角度來檢視和關心自身。有人說那是一種「由身入心」的身心技法(somatics )。
目前在舞蹈界最常被應用的技法如:彼拉提斯技法(Pilates)、蘿芙技法(Rolfing)、費登奎斯技法(Feldenkrais Method)、亞歷山大技法(Alexander Technique)、意動法(Ideokinesis)、身心平衡技巧(Body-Mind Centering)、芭特妮芙基本練習(Bartenieff Fundamentals)及拉邦動作分析。這些連結身心重整身體的動作系統大多教我們學習如何適當地使用身體,找尋有效率使用身體的方式,學習如何透過覺察來改變、來照顧身體。
我承認自己是慣性很重、不容易克服卡關狀態的人,可也愛體驗「傳聞中的神奇方法」。在某種因緣際會下,我經常直接或間接接收到「費登奎斯方法大推崇」的訊息。因此在過去幾年裡,我嘗試過幾次。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www.backstage.com/magazine/article/how-to-adjust-to-dance-training-at-home-71852/
受到奧運的激勵,每個人內在的運動魂應該都蠢蠢欲動。不過,經歷三級警戒有所變化的生活型態,讓身體狀態產生改變。此時,要回應燃起的運動魂,可要稍微小心。
先回顧自身,三級警戒期間,在實體運動場地關閉和課程暫停之時,你如何維持身體的訓練活動呢?7/27起,警戒雖然降級但仍維持一定程度的管制和防疫準則,那麼你打算回歸教室課堂還是繼續居家練習呢?
國外比台灣提早經歷居家隔離抗疫的日子,居家警戒時間也普遍比台灣目前實施的兩個多月長,有些研究和經驗分享蠻值得參考,可以了解運動型態改變對身體產生的影響,並且避免阻撓回歸的不合宜訓練方式或是回歸後欲速則不達的風險。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www.dancemagazine.com/use-floor-dance-2650129619.html
作為雙足站立的人類,我們每天都在跟地心引力與地面工作。在身體訓練或舞蹈中,地板是環境、是工具、是助力、是阻力、是回饋、是夥伴。不同類型的訓練和舞蹈風格各自發展出它與地板的「特殊」關係。
以芭蕾為例,遠離地板是主要的力學方向,輕盈不受地心引力拘束是一種美學標準,即使在plié 時要將重量和重心接近地板,核心與上身的意圖仍是往上延伸拉長提起到空中的。在現代舞或當代舞之中,則有較多機會把自己往地板送,紮根下沉或是在地板上動作。在需要踏擊地板產生節奏與聲響的舞蹈中(如踢踏舞、愛爾蘭舞、佛朗明哥、卡達克舞等),舞者與地板的接觸方式有踩、敲、撞、挖、刷、刮等等,地板和舞者的身體共同形成一種音樂性的媒介。
不管跳什麼舞,學會怎麼輕鬆不費力地跟地板一起工作,能幫助身體更有效運動。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www.kineticaphysiotherapy.com.au/the-dancers-hip-anatomy-and-how-the-hip-functions-optimally-for-the-dancer/
澳洲芭蕾舞團(The Australian Ballet)是近年來與舞蹈復健醫學密切合作的舞團,多年來合作的醫師與物理治療師設計一系列訓練,特別強調Strengths over stretch(肌力比伸展重要)。以小腿肌肉為例,以前認為plie要蹲深與小腿肌肉的拉長能力有關,再加上練舞時大量踮腳,總覺得練完應該放鬆伸展避免緊繃蘿蔔腿;新的觀念不再追求伸展,而是加強肌力。若你曾在barre練習結束被老師要求做單腿releve 20-32下,這就是從澳洲芭蕾舞團開始的必做練習。另外,舞團也撤掉拉筋板,建議舞者以主動肌力來伸展小腿(例如自己用力勾腳板)。這些練習做法的改變,大幅提高小腿肌耐力,舞者們腳踝受傷或小腿拉傷的比例有所降低。
最近舞團釋出一個髖關節訓練影片,分享Artistic Health研究計畫交給舞者的訓練動作,舞者們會在每日團課前先做練習。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trinitylaban.wordpress.com/2014/04/02/warm-up-and-cool-down-for-dancers/
我常常自我解嘲:明明才上一堂下午的課,為什麼好像整個下午的時間都沒了?因為課前暖身半小時起跳,課後收操又是半小時起跳。回家後睡前的「身體整理時間」也越來越長,搞得越來越想睡,越來越晚睡......
不過,年紀越大,這些事都越必要。
印象中,說明強調暖身重要性的研究和文章似乎遠超過談收操的。前陣子難得看到一篇來自Dance Teacher的文章在談「主動恢復」(Active recovery),深深有感,在此摘要大致內容,綜合其他運動生理的資訊和自身經驗,希望給有志長久用身體的朋友一些照顧身體的方法。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針對上篇( 讓手的動作更有靈魂 - Master Tips for Perfecting Your Port de Bras(上) )所提到有助增進port de bras表現的步驟重點,有幾項練習非常受用,適合在平日做體感調整或是上課訓練前做暖身啟動。
大原則是:先處理緊繃和活動度受限,讓肌肉回到適當的位置和長度,給關節多一點空間;再做矯正或啟動的練習,讓該工作的肌肉可以順利運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2)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www.dancemagazine.com/the_seven_deadly_sins-2306861799.html
Port de bras,顧名思義指的是手的運行,這可說是舞蹈中看似容易但實際上執行不易,但能為舞蹈表現創造畫龍點睛之妙的部分。
不論在舞台表演或是在教室練習中,環視各個舞者,有人的port de bras自然連貫,有人的port de bras卻與身體分離或者無法控制,有時功力高下與風姿魅力就在port de bras中展露無遺。
Port de bras是否可以透過訓練來改善呢?我們可以如何增進port de bras的表現讓舞蹈更上一層呢?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2)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mcachicago.org/Publications/Blog/2017/03/Notes-On-Interning-For-A-Legend
Merce Cunningham with dancers at Westbeth, 1971
Photo: James Klosty, courtesy of the photographer
“Technique is a way to facilitate how to move……The body can only move in certain ways, but within those limits, there is an endless variety.”
技巧就是關乎怎麼動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我對日本舞踏了解不多,欣賞經驗也只限於山海塾,但當時舞踏手們所創造的身體奇觀和整體觀賞體驗至今還是印象深刻。
回想山海塾的演出,他們的身體美學思維與實際的身體運用充滿「玄思」,每每浮現「這是如何做到的?」的好奇。舞踏手們皆身形纖細,修長精實;即使已是中年舞者(超過50、60歲)仍然宛如無視身體老化而可隨心所欲。
山海塾訓練方式究竟有何奇特之處可以造就這樣的身體?
像我一樣好奇的人應該不少,但據說山海塾官方無暇團辦訓練法工作坊,大多是舞踏手以個人名義進行推廣體驗教學。這次難得有山海塾訓練方法工作坊機會,充滿期待前去體驗。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1)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www.dancemagazine.com/joel-prouty-2621874022.html
只是練舞,不足以讓人成為一個好舞者。有時候,要成為一個更好的舞者,必須做點練舞以外的事。
(Dancing alone is not always enough to make you the best dancer you can be. Sometimes, it takes more than dancing to become a better dancer.)
這篇的主旨不是在倡議「體驗生活、感受生命」的概念,(當然這很重要,對於充實舞者的內涵、激發表演力,提升「舞者力」有絕對影響),而是從交叉訓練(cross training)的角度來探討,若想解決目前的限制弱點、進而拓展舞蹈能力,有哪些訓練方法可以考慮。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source: https://www.dancespirit.com/what_really_happens_when_your_hips_pop-2326034134.html
你的髖關節很吵嗎?(我的髖關節很吵......)
正常的髖關節會有聲音嗎?如果有聲音,需要擔心嗎?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3) 人氣( )
Photo source: pinterest
身陷pirouettes失能的黑暗期許久(根本是黑洞),還是抱著一絲想要突圍的希望。看到
Pointe Magazine這篇關乎fouettés的文章 ,想說連pirouette都搞不定還想什麼fouettés,本要直接跳過,但瞄到副標「Secrets of the Cuban Method」,就值得研究學習了。
猶記老師說,轉圈最優秀又好看的就是古巴舞者:他們抽得如此高,如此精準,完全駕馭所有力學的力量。儘管古巴舞者身形大多屬於「肌實」型,他們的轉圈(含男舞者的空轉)卻是全然輕盈而毫不費力。
到底有什麼訓練秘招?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www.onedanceuk.org/programme/healthier-dancer-programme/
運動科學與運動醫學不斷進展,舞蹈是否跟上腳步?
如果將舞蹈視為一種藝術性的運動或者極具運動競技特性的表演藝術,在運動領域發展的知識與資源,絕對有舞蹈值得參考與應用的價值。如果運動醫學的重要任務包括:治療疼痛、運動傷害的治療與預防、提升運動表現與生活品質。那麼,舞蹈醫學應該也不例外。
近年來舞蹈訓練的觀念逐步改變,從練苦功的「量」轉向更科學化訓練的「質」。在歐美自1990年起,開始有一群運動醫學的專家醞釀推廣「降低受傷風險、提升表現、延長職業生涯」的訓練觀念。到了2000年,當運動醫學界累積出一定程度的研究數據後,才開始得到著名舞團和舞蹈學校的買單和重視。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www.dance-teacher.com/making-it-stick-2392394710.html
你對「記組合」苦手嗎?你又怎麼應對呢?
有人因此傾向去上練基本套路多的課程,認為等到自己「底子」好了一點,再去挑戰「眼花繚亂」的課會比較能夠跟上。有人傾向留在某位老師的課堂上,時間久了,摸清老師編排組合的「慣性」,生的也變成熟的。有人則刻意去上不同老師、不同風格的課,看看是否會訓練出記組合的能力。
作為一個單純愛跳舞的學生,你可以自己選擇想要的「策略」。但如果你是舞者(或想成為舞者),經常參加不知會出什麼招的audition或排練舞碼演出,當你自覺記組合/編舞不如同儕時,可就真的有壓力感了......
當老師說「用身體記動作」,那是騙人的!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www.flickriver.com/photos/tags/worldballetday/interesting/
2018 World Ballet Day的影片還是很好看,只是越是精彩看得越厭世.......(感嘆還無法好好練舞啊~)
今年Royal Ballet的片段一如往常豐富精彩,從團課、排練到Royal Ballet School的雙人舞課,還有其他英國舞團的訪談與排練片段。其中一段「黑暗王國」(Kingdom of Shades from La Bayadere)經典群舞的排練令人感動。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www.offset.com/photos/ballet-dancer-icing-her-injured-leg-303442
「你左腳有怎樣嗎?怎麼一直(硬鞋)踮不滿?」
「鞋墊好像沒弄好......老師,我可以重弄嗎?」
「去~」
…….
「你左腳其實腳痛是不是?」
「就以前那個啊~我今天已經有貼紮了......」
「我寧願你休息,腳痛沒辦法正確練習還不如不要練......有沒有去看醫生?有沒有去復健?」
「……..」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2018世足賽劃下句點,(我一場都沒看.....)每個人的狂熱程度不一,但運動總是為人帶來各種影響,激發各個層次的反思。
如果有人做2018世足特輯,我猜裡面一定會有內馬爾滾(Neymar Rolling)。
Neymar rolling
VIDEO
不管內馬爾是自我保護還是演很大,中立地看,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好好摔倒真的很難,連續滾真的很難!我們有必要向內馬爾學習~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越簡單的東西,越值得琢磨,高下就在細節裡。
VIDEO
前ABT首席舞者Cynthia Harvey指導學生如何做好Épaulement:準備動作,一小段tendu和passe的組合,最後結束動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1) 人氣( )
Photo source: sfperformingartstherapy.com
淺談「莫名其妙」的傷(1)這是哪種傷
淺談「莫名其妙」的傷(2)認識「過度使用」傷害的成因
為什麼需要區分過度使用傷害的不同的成因?因為這與治療方法和後續如何預防避免有關。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thehealthydancer.blogspot.tw/2014/10/what-is-overuse-injury.html
淺談「莫名其妙」的傷(1)這是哪種傷
「過度使用」傷害的三大類成因
第一類是重複使用(repetitive use)。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