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source: https://www.amazon.com/Making-War-Horse-Variouis/dp/B002QW7J6S
《戰馬》(War Horse )製作本身的始末就是一個精彩故事。
導演Tom Morris 是《戰馬》的主催者,他一直在尋找可以與南非著名偶劇團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 合作的製作題材。契機出現於他媽媽隨口提及一個關於一戰的一匹馬的故事,這出自1982 年出版的童書,作者Michael Morpurgo 藉由戰馬Joey 的觀點來述說戰爭帶來的苦難與生命的愛與情誼。
Tom Morris 向當時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的藝術總監Nick Hythner 大膽提議,要以偶戲呈現這個作品,意味著作為一個作品中心的故事主角將不發ㄧ語。當作者Michael Morpurgo 被徵詢改編意願時,他坦承基於自己對於作品和劇場的既定認知而傾向婉拒。鍥而不捨的Tom 邀請他一起欣賞一齣偶戲,在他發現自己因木偶的表演感動流淚時,開始相信《戰馬》的改編是有可能的。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news.imz.at/industry-news/news/a-year-in-the-life-of-choreographer-jiri-kylian-5840600/
今天趕在香港藝術節《編舞家季利安人生中的一年》紀錄片線上播映結束前看完,紀錄一些大師的金玉良言。
紀錄片涵蓋的時間應該是2018/2019舞季,圍繞在兩件大事上。其一,季利安(Jiří Kylián)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創國100週年策劃gala演出,其二,季利安獲選法蘭西藝術院院士的贈勳。
影片中編舞家談到他的成長歷程、他創作與生活的信念,穿插排練片段與正式演出的影片。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三位赫赫有名的編舞家,在瑞典攝影師Tobias Regell的鏡頭下,「型」!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courtauld.ac.uk/gallery/what-on/exhibitions-displays/rodin-and-dance-the-essence-of-movement
(羅丹速寫柬埔寨舞者)
「舞者的工具就是自己的身體,這是生活裡的身體,也是舞台上的身體。」
「舞者用自己的身體修行,比其他藝術創作更知道修行的艱難。」
「舞者退休的年齡比其他藝術都早,身體如花綻放,也要如花凋謝。『謝』是東方式的告別,有悵然,感傷,但還是心存感謝。」
當舞者退休,「回復人的肉身,自有現世裡肉身的悲喜。」
蔣勳老師這篇寫給退休舞者的文 ,從一位學者、一位藝術家、一位評論者、一位觀眾、一位陪伴者的觀點,融合各種體會和思維,哲學的、歷史的、美學的、東方的、西方的,(真是一種境界.......)幾乎很難摘錄什麼,只能說,寫得很美,寫得深刻透徹。
作為有幸欣賞舞者身體的觀眾,有幸曾近距離跟這一些舞者學習的學生,這篇文,帶來深深感動。
全文請見:【美學系列】蔣勳/珍重肉身——寫給退休的舞者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1) 人氣( )
「我的時代已經結束。」
其實看到林懷民老師在訪談裡這麼說,我是感到非常敬佩。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2019 世界舞蹈日(International Dance Day)發言人埃及舞蹈家Karima Mansour的獻詞:
最初,有了動作。自時間初始,舞蹈便是表達與慶祝的重要方式。古老的舞蹈出現在埃及法老的壁畫中,也一直影響到今天的舞蹈創作者。舞蹈被視為可以喚醒舞蹈諸神的工具,這些神祗也代表了諸如平衡,並牽連著公正、音感、調性、個體、宇宙意識等等概念與含義。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WHY DO WE DANCE ? - INTL TRL from Marco Pianigiani Showreel on Vimeo .
https://vimeo.com/330973125
這預告片太熱血。
Sky Arts邀請阿喀朗策劃五集60分鐘的紀錄片系列,邀集全球知名編舞家、舞者、舞團(包括雲門舞集),涵蓋各種重要舞蹈形式如舞踏、探戈、佛朗明哥、Bharatanatyam、卡達克舞、非洲舞、芭蕾、現代舞、當代舞、街舞等等,一同探索一個看似直接卻不易回答的關鍵問題:我們為何要跳舞(Why do we dance)?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www.thetimes.co.uk/article/back-dancing-at-55-alessandra-ferri-the-ballerina-too-old-to-jump-92bmm5rwb
Alessandra Ferri在我心中是「上個世代」的ballerina,畢竟她曾是Baryshnikov和Bocca的舞伴、啟發Kenneth MacMillan編舞創作的繆思。舞蹈的舞台是現實的,身體的老化、長年累積的各種運動傷害、市場喜新求變的趨勢,ballerian們有人急流勇退風光告別,有人黯然退下,有人則順利轉換跑道。
Ferri在2007年退休,當時她44歲。六年後,50歲,她宣告重返舞台。世人敬佩她的熱情和勇氣,也觀望復出的成績和表現。
我並未真正關注她的復出,心想,「一時伶娜,一世伶娜」,不甘平淡是可預想的。去年因為Royal Ballet有波人事變動,我好奇舞團狀況而搜尋舞者清單時,赫然發現Alessandra Ferri名列Guest Artist ,是禮遇也好,是話題性也好,著實令我驚訝。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LimonDance/photos/a.64332853677/10156830876253678/?type=3&theater
照片人物:第一排 - 左到右Twlya Tharp、Martha Graham, Jose Limon;第二排左到右:Merce Cunningham、Erick Hawkins、Paul Taylor、Yvonne Rainer、Don Redlich。
Paul Taylor在八月底過世。
這張照片上的人,剩下第一排左邊的Twlya Tharp和第二排右二的Yvonne Rainer還在世,一位是跨界創作的天后,一位是後現代的始祖。換言之,在Paul Taylor離開後,好像正式宣告「現代舞走進歷史」那樣的感覺。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先說,這是一篇抱怨兼幹醮但也心存感謝的心情文。不喜勿入。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著名的洛桑芭蕾大賽在上週2月3日剛剛落幕。賽事邁向第46屆,依舊佔有指標性地位。今年共有來自16個國家的74位舞者,通過預選來到洛桑現場,進行為期一週的課程、排練與演出比賽。評審從舞者在四個構面的表現評量 — 古典芭蕾課堂、當代舞蹈課堂、古典芭蕾舞劇小品與當代舞蹈指定舞碼 — 決定優勝者。在這個比賽,技巧之外讓人關注的是舞者們學習進步以及藝術性表現的潛能。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photo source: http://www.roh.org.uk/exhibitions/opera-passion-power-and-politics
Opera: Passion, Power and Politics
1/7/2018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V&A博物館的發展與轉型非常驚人,從硬體到軟體,從實體場域到數位虛擬空間,是所謂博物館如何與時俱進、走入生活的代表之一。
這次來到倫敦參觀的特展Opera:Passion, Power and Politics,再次沒讓人失望。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英國Olivier Award 2017得獎名單前陣子揭曉,英國國家芭蕾舞團(English National Ballet, ENB)以2016年在Sadler’s Wells的Giselle和She Said兩個製作,拓展舞碼多元性,獲得舞蹈類傑出成就(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Dance)。其中這檔與Akram Khan合作的Giselle也入圍最佳新舞蹈製作的獎項。
Photo source: http://giselle.ballet.org.uk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這種舞蹈攝影專輯還是勾起人體美好的嚮往。舞者是最能掌控身體的「人種」之一,他們能夠不需特效,就呈現出漂浮、飛翔、平衡的狀態,是力與美的代言人。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Source: https://www.operadeparis.fr/en/season-16-17/ballet/seghal-peck-pite-forsythe/gallery
舞蹈市場是很競爭的。舊大師是否超越過往再次創造出精彩作品,青壯浪頭上的編舞家需要鞏固成績仍被期許帶來驚喜,新銳編舞家又可以如何一鳴驚人,無時無刻考驗著編舞家的才華、舞團藝術總監的眼光、舞者身體能力的拓展性與觀眾的脾胃和品味。
古典與當代,就製作趨勢上來說,融合與轉化勝過於純粹與切割,以回應更多元的市場需求與社會脈絡吧?雖然不久前發生像柏林國家芭蕾舞團「反當代化」的抗爭,但「當代化」即使在古典舞團不成為主流,也是必須嘗試、適量納入reportoire的走向。
最近演出季中古典芭蕾舞團皆有幾檔讓觀眾期待的「當代」作品。除了被稱為「豪賭」的吉賽兒(Akram Khan與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的製作),大家正等著Wayne McGregor與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新作。加拿大編舞家Crystal Pite十月份與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合作的作品,獲得觀眾與評論的讚賞,聲稱技壓同套節目的Forsythe。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今年適逢戲劇之王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在4/23舉辦盛大gala演出向莎士比亞致敬。其中一段精彩花絮結集不同世代與風格的演員來詮釋哈姆雷特名詞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隨著寶塚凡爾賽玫瑰的宣傳製作物陸續上街,對這齣劇的期待感逐步增高。雖然這真是一部無比芭樂的劇作,還是令人好奇為何這麼芭樂的製作仍舊風靡。
關於凡爾賽玫瑰的劇情故事和寶塚凡爾賽玫瑰的歷史就不多說,歷年來發展出種種版本造就不同明星特色。這次到台灣演出的是「菲爾遜與瑪莉安東尼特篇」,以這兩個角色的視角為主要出發點。許多漫畫迷批評,菲爾遜這樣的小角色居然也能翻轉成為主角。暫且不論劇本品質,從營造「愛與夢」之寶塚觀點,這位瑞典貴族與瑪莉安東尼特王妃/王后有著無法成全的愛情,同時又是奧斯卡苦苦單戀許久的對象,這種發生在華麗宮廷內的唯美浪漫又帶有悲傷情愫的愛情故事,絕對有其賣點。加上男役當家的傳統,將一位瀟灑貴氣的男性推上舞台,也是票房好事。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4) 人氣( )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有其歷久彌新的精神。這次懷舊的是瑪莎葛蘭姆的第一部紀錄影片 – A dancer’s world。
被後世喻為現代舞大師的瑪莎葛蘭姆在1929創建了她的舞團,獨特的身體語彙、舞作編創動機與藝術觀,是當時舞蹈界創新而大膽的先趨。她深信她的舞蹈藝術傳遞ㄧ種唯有透過親身體驗才能充分領悟的美感,因此她鮮少允許媒體或再製媒介來紀錄她的作品。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
你會將以下何者歸類為當代芭蕾呢?
Symphonic dance: San Francisco Ballet
VIDEO
Cedar Lake Contempoarary Ballet
VIDEO
Chroma extract: Royal Ballet
VIDEO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4) 人氣( )
舞台表演的基本要件是什麼?
穩、穩、穩。
穩是基本技巧精準表現的結果,是多年苦功內化後的自然呈現。
以西方舞蹈來說,古典芭蕾應是最為精準的一種型式,講求均衡對稱,對各個方位、姿勢、動作和線條呈現皆有嚴謹規範,在訓練過程與舞者條件上的要求,也是相當嚴苛。同時,在舞台上,舞者只要「不穩」,連外行人都看得出來,毫無藉口和模糊地帶。
但當我看到南印度的古典舞蹈Bharathanatyam(有人翻譯為婆羅多舞)的表演影片時,叫好之餘還倒抽一口氣,這比起古典芭蕾,其精準與難度水準可真是有過之而不及!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 (0) 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