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有其歷久彌新的精神。這次懷舊的是瑪莎葛蘭姆的第一部紀錄影片 – A dancer’s world。

被後世喻為現代舞大師的瑪莎葛蘭姆在1929創建了她的舞團,獨特的身體語彙、舞作編創動機與藝術觀,是當時舞蹈界創新而大膽的先趨。她深信她的舞蹈藝術傳遞ㄧ種唯有透過親身體驗才能充分領悟的美感,因此她鮮少允許媒體或再製媒介來紀錄她的作品。

A dancer’s world 這個「節目」相當特別,因為這是葛蘭姆所同意進行的第一個影像紀錄,而且她還親身參與節目內容構思設計。節目製播於1957年,長度約30分鐘。影片中穿插葛蘭姆向觀眾的表述、舞團舞者示範呈現以葛蘭姆技巧為主的練習組合、搭配的葛蘭姆親自錄製的旁白。

這部影片的內容對於接觸過葛蘭姆技巧與葛蘭姆藝術哲學的人,會充滿著熟悉和暮鼓晨鐘之感,欣賞舞者表演更深入體會葛蘭姆技巧技與藝之間的關係;對於接觸或瞭解有限的人,這則是一段精要的導覽影片。

第一段


片頭是ㄧ群舞者在Studio暖身上課的畫面,接著轉到後台梳妝衣裝間,帶到幾個東西方文化中象徵舞蹈的小雕塑品。然後梳著經典大髮髻、身穿唐裝上衣的葛蘭姆出現,似乎在進行登台演出前的準備(當時葛蘭姆已經68歲)。

葛蘭姆開場的獨白大致上已經表述她對舞者所處世界( A dancer’s world)的中心思想。

舞者是維繫連結舞作角色與觀眾的載體,因為舞蹈本身是種溝通媒介並能夠表達其他藝術形式所難以言說的情緒感受和狀態。舞蹈就像面鏡子,身體是內心的反照。

“There comes a moment when she looks at you through the mirror, and you realize that she's looking at you and recognizing you as herself. It is through you that her love, her fear, her terror is to be expressed.”

對舞者而言,深刻探究詮釋表現舞作角色的性格情緒,是登台演出很關鍵的使命。在那個當下,舞者究竟是誰?

也因這個使命艱鉅,舞者難免有所畏懼,不夠自信,因為他/她不願在精準度或熱情上的表現有所缺乏不足。也因這個使命艱鉅,舞者只能投注全心全力,而快樂與奇蹟有時就在這無所旁騖中產生。

“Dread, a sense of hazard, feeling that perhaps you haven’t done quite enough work, perhaps you should have gone back to the studio and worked again, because that what you do not want to do is to fail – in either clarity or in passion. You give all your life to doing this one thing. It sounds grim, it sounds frightening – it isn’t. It has a great gaiety at times, a great wonder.”

也因為舞蹈就是溝通(Dance is communication),它必須能夠精確流暢完美出色地表達,因而必須回歸舞者最重要的一項修煉---在教室精煉舞蹈技藝的紀律。

正所謂台上ㄧ分鐘,台下十年功。於是影片鏡頭進入到Studio的練習。七位舞團女舞者與四位男舞者在葛蘭姆的介紹下,各自以具代表性的葛蘭姆技巧動作進場。

第一段練習中,舞者們分組分批示範各種技巧練習,在地板、在把杆、在center與流動,有鍛鍊肌力、控制力、柔軟度也有爆發力訓練。成串動作很多在一個轉身或ㄧ次release呼吸,便從地板到空中或從站立到跪坐,最後大家用經典的三步蹲踮踮魚貫離開教室。

看似studio課堂呈現的內容,在刻意編排過的錯落與層次之中顯出身體純粹的美。觀眾目光很容易停留在舞者動作的進行與整體畫面感覺。但若留意搭配此段技巧呈現的旁白,你會發現葛蘭姆極度重視課堂的鍛鍊,她重複用到Craft和Mastery這兩個字。

舞者在教室裡學習精煉舞蹈的技藝,人體就是他/她的工具,他/她必須不斷培養、強化、熟練對身體的使用與掌控,對各個部位的覺察(影片搭配基本Contraction-release動作,讓人注意自己在執行時是否觀照到每節脊椎、有無斷脖子、有無掉下巴)、培養身體的柔軟度與控制力(影片搭配舞者進行Adagio的動作)、熟練身體軸心上的旋轉、鍛鍊腿的力量為大膽的跳躍準備(影片搭配舞者做著Plie)。

接著旁白出現的關鍵字是Discipline紀律。舞蹈這項技藝是很實際的,不是用懷抱夢想或等待奇蹟的方式就能取得,它要求舞者遵從紀律。紀律不是由外所加,而是內發的自我鞭策與承諾。舞者的目標是自由,但達到自由境地的唯一途徑只有紀律。

“…Discipline imposed by you yourself upon yourself. Your goal is freedom but freedom may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discipline. In the studio, you learn to come forth to submit yourself to the demand of your craft, so you might finally be free. “

第二段


第二段一開始的葛蘭姆獨白給了舞者一些激勵但點出殘酷的現實。

有人覺得舞者屬於一種稀有非凡的人種,但葛蘭姆不這麼認為。她認為舞者只是帶有天賦的凡人,儘可能在找尋表現人體所能的極限。只是,如此般舞者的養成是需
要時間的(動輒十年以上)。有天賦才華的人很多,但能夠發揮又發光發熱的卻屈指可數。

“The dancer is not a phenomenon. He is not a phenonmenal creature. In other words, I think he is a divine normal. He does what the human body is capable of doing. Now it takes time… it does take the pressure of time, so the house of body can hold this divine tenant the spirit…Everyone is born a genius, but some only keep it for a few minutes.”

在舞者發展的過程中,舞者唯一競爭的對象就是他/她所知發揮最大潛能所能成就的自己。與自己的能耐競爭是ㄧ種創造的過程,舞者處於恐懼與驚奇之間,學會如何應用處理自己的身體,養成足以駕馭掌握舞台的成熟度與能量。

接下來透過四段雙人舞,葛蘭姆表現為何舞蹈就是溝通,肢體如何化為語言,以清晰的身體動作帶出內心深層的狀態,來表達各種抒情的、愛戀的、喜悅的、勇敢的、脆弱的、傷感的、痛苦的、掙扎的等等思想、情緒和關係。

第三段


最後的studio work以動作幅度較大的allegro、慢流動、center的控制力穩定度訓練為主,讓人見識到舞者的彈跳力(真是乾脆而精準的推地)和漂亮的暫留延伸。

著裝完畢的葛蘭姆總結:你經由日夜經年累月的努力抵達舞者的世界,那就是人的充滿喜怒哀樂、恐懼與希望的內心世界。

“A dancer’s world, is the heart, a man, with his joy, his hopes, his fears, his loves.
The dancer’s world is arrived by days of work, weeks of work, years of work. “

咀嚼完葛蘭姆的藝術哲學觀,還是想來談談看到的舞。

舊時的舞者有舊時的優雅和習氣(男舞者居然穿著像polo衫的上衣),也許有些細節的執行與我們當今的認知經驗略有不同,但想必是貼近葛蘭姆的原汁原味。某些技巧動作(例如第三段如馬躍進般的踩踩系列和螺旋轉系列)讓人很有「aha原來是這樣」的親切感。

不同於常見由「鼓聲」作為註冊商標的現代舞課程伴奏音樂,整段影片的studio work以Cameron McCosh作曲演奏的鋼琴音樂為背景,旋律優美但速度節奏與質地多變,有時抒情,有時浪漫,有時激昂,有時俏皮,巧妙搭配各種動作組合所講求的質感狀態。 其中的四段雙人舞像是用字簡潔而情味飽滿的四篇詩歌(和她舞作中女人對男人的某種強大而轉折「情緒」很不一樣),各有其風格和氛圍。

或許是某種迷思或處於不同學習階段的關係,許多人總認為葛蘭姆技巧很強勢、很精實(要夾到死收到扁),若沒有一種「奮鬥和掙扎」的身心狀態,無法展現葛蘭姆要的力量。對比影片中舞者的示範,所有的動作不論是收縮、延伸、螺旋,都透過呼吸從體內發動,巧妙連貫地心引力、核心動力或自身身體的張力, 一氣呵成,而表演的自由與感情的流露也在雙人舞的段落中輕鬆展現。這給予學習葛蘭姆技巧的學生們有不少精進方向的啟發。

不過,既然葛蘭姆在影片中講到「紀律」與「工作」(work)的次數比「自由」來得多很多,她還是要明示內裡能力鍛鍊的無比艱辛和沒有妥協(所以不可抹滅要痠、要緊、要抽筋之必經過程…),不投機地堅持不懈鍛鍊核心及技巧直到某個時刻,你才抵達舞者真正的世界 --- 一個自由運用身體來傳達內心的世界。

就葛萊姆的標準,大多數人尚處於受時間考驗的「紀律」階段,就算功成名就的舞者已達到能力的高峰,在台上的發光發熱的動力與想望仍將激勵著他們對紀律無所妥協,持續回到教室再三練習精進。也唯有知道你所去的境地為何,你能耐受住規律重複練習的乏味與自我挑戰過程中的挫折與焦慮,乘著那偶而出現的「不可思議」之感,穿越名為紀律的隧道,親驗藝術表演的魔法。


延伸閱讀:
Etudes – 瑪莎葛蘭姆技巧版
Re-shape – while shape remains good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zimato 的頭像
    ruzimato

    只有旅行和藝術可以自己決定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