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信守對自己的承諾來讀彼得.漢德克的小說:1970年的作品《守門員的焦慮》(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與1972年作品的《夢外之悲》(Wunschloses Unglück)。這兩本皆是德文直譯的繁體中文版本。
我在一個沮喪的狀態下先讀《守門員的焦慮》。
這本書並不好進入,至少我跟文字無法產生顯見立即的互動;有點意識流,有時我會忘了我(以及主人翁)在哪裡。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信守對自己的承諾來讀彼得.漢德克的小說:1970年的作品《守門員的焦慮》(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與1972年作品的《夢外之悲》(Wunschloses Unglück)。這兩本皆是德文直譯的繁體中文版本。
我在一個沮喪的狀態下先讀《守門員的焦慮》。
這本書並不好進入,至少我跟文字無法產生顯見立即的互動;有點意識流,有時我會忘了我(以及主人翁)在哪裡。
想到蕭邦,你會想起什麼呢?
鋼琴詩人、愛國音樂家、浪漫主義、華爾茲、夜曲、即興曲、秋天、巴黎、喬治桑、藝術、愛情、多愁善感、體弱多病……
這本在法國引起風潮的書在台灣也上了最近暢銷書榜,書中利用有些破格的人物和標題引發讀者好奇。
引子頗為有力,但後續發展卻無法延續力道,更深層地描繪角色和故事線的色彩。作者本身的哲學背景及對日本文化和文學的研究興趣自然穿插文中,對於相關的現象和細節有諸多演繹和抒發。不過對我而言有過度雕琢之感,精密設計著要去強化所謂「刺蝟的優雅」,那些哲學辯證和反思足以理解,卻沒有與我對話。看了大半接近尾聲,不怎麼感覺滿意。
直到最後,感動點才乍然湧現。
人性的一部分是對「我」永不停止的探尋,「我」從不是個完整的個體,因此人終其一生追求「我」的圓滿。「我」從不是個一致的個體,因此人終其一生在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價值出發點上面對內外的衝突、質疑與辯證。
開始讀這本書是在中亞旅行的途中,原因是想學學旅行寫作。在精神情緒不佳的狀態下,讀書的開頭十分痛苦,如同導讀所寫的,我被捲入類於普魯斯特風格的文字中:反覆、喃喃、細微、旋渦般、不斷呻吟。童年的帕慕克根本是個怪胎、幻想狂、戀母情結、被寵壞的任性小孩。看不了幾章,我就擱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