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足賽劃下句點,(我一場都沒看.....)每個人的狂熱程度不一,但運動總是為人帶來各種影響,激發各個層次的反思。
如果有人做2018世足特輯,我猜裡面一定會有內馬爾滾(Neymar Rolling)。
Neymar rolling
不管內馬爾是自我保護還是演很大,中立地看,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好好摔倒真的很難,連續滾真的很難!我們有必要向內馬爾學習~
以下是不搞笑觀點.......
我記得在接觸即興的課裡,一定有一個主題叫做融化(melting),也一定會有一個主題叫做屈彎(folding),然後也會有一個主題叫做墜落(falling)。這三個主題是有關聯和順序的。
通常會先練習融化,去找身體和地板的關係。老師總是不厭其煩提醒:「把自己鬆掉,好像融化到地板裡,沒有骨頭關節,很柔軟地把自己的重量交給地板.......」
同時,課堂中也會花很多時間去覺察和實驗身體關節的作用。動作的產生十分單純,只是因為關節的彎與直,讓人可以站立、蹲下、產生不同結構等等;動作變化和移動的動力也源自於這些彎與直的動作;彎直之間和不同關節彎直的時間差,可以產生很多不同動作的順序(sequence)。所以關節的屈彎,堪稱舞蹈與人體動作的根基之一。
如果要讓自己從站在地上變成躺在地上,上下半身的大關節都得一一「摺」起才行。慢慢做,不成問題。快快做,如同一棟樓瞬間倒塌夷為平地,可就是挑戰了。
像我這種容易緊張的人,遇到這種練習時就會開始遭遇困境:肌肉硬梆梆、關節活動制式化又不靈敏,跟地板硬碰硬,烏青稀鬆平常。
到了墜落的練習,不僅是身體生理性物理性的挑戰,更是心理上的考驗,試煉能否克服自我恐懼,也在檢查前面兩個「融化」和「屈彎」的工夫有無內化。墜落falling太文言了,老師都叫我們從練習跌倒開始。
先「有意識地」把自己摔在地上,至少還可以稍微盤算一下,腳踝、膝蓋、髖乃至於其他上半身的關節,要從哪裡先彎,重心怎麼移怎麼落,觸地時要用哪塊肌肉去當緩衝去承接重量。一開始,跌倒的速度和力道,勉強還在控制範圍內。但越練就會越火爆,需要逐步提高重心落地的高度距離和落下的速度力道,有時還會需要加上水平作用力,往前衝再跳起來摔。
落地或衝擊的力道越大,很自然的在落地之後力量還會繼續發揮作用,讓身體繼續移動,最常見的就是滾了幾下,把原本由上而下的力量藉與地板產生的作用力轉換成平行地面的力量。
老師可以像特技一樣,自己狠狠跳高高,但落地蜻蜓點水如滾棉花團一樣,好像只是嘆口氣一樣,沒事。
而我,總是先緊張,以為自我喊話有用,然後又是「哦啊~」。越害怕摔到,關節就鎖得越緊,第一個落地的一定不是當緩衝的大片肉,而是硬梆梆又小塊的關節。摔下去一個痛加一個懊惱,關節肌肉還是hold在那,連緩衝的滾動,都是用骨頭在滾地板,某處就烏青。
常常希望不要有這種「野蠻」的練習,但這卻是非常重要的練習。
隨著即興或者是各種舞蹈的變化與難度增加,將有可能遇到更多「意外」,非預期的失控狀況,或者是編舞者刻意想要塑造的衝擊效果。此時,若身體未能具備這種即時、近乎反射性但其實是策略性放鬆的能力,將無法保護自身的安全。
在日常生活亦然。騎車摔車時、走路踉蹌跌撞狗吃屎時,可以如何降低傷害?
越是遭遇撞擊的危險狀況,越是需要快速讓大腦叫身體放鬆,關節折起來,把重量送到地板,此時力量會自然把人帶入翻滾的運行狀態,降低直接撞擊造成的傷害。鬆掉,滾一滾,真的是種自我保護的機制。
好好摔倒,是門學問,是種能力。內馬爾,厲害!
下一步,連續滾,滾多遠,完全要看核心和身體結構力量強不強了。
我曾在現代舞或當代舞的課堂上有機會體驗連續滾的練習。
基本條件是,凡是要跟地板接觸的地方,關節和肌肉不能死hold,不然不只滾得卡,還滾得痛。
再來,總是得用上想像力。老師說,「想像自己是顆球!滾~~~」
然而,不是滾歪,就是滾兩圈就滾不動,更弱的,就是身體各個部位散開分段滾了。
大概是球有百百種的道理吧?球有保齡球、網球、乒乓球,還有其他看起來是「球狀物」但不是球的東西。自己的身體是哪一種,才能滾得又快有穩又直又遠呢?
仔細看看內馬爾,手腳和軀幹形成的結構,相當完整。他這種滾法,或許他有他鏡頭視覺效果上的需要,外在肌肉和內在核心都要同樣有力發勁,所以有點碰跳滾的感覺。不過在舞蹈,除非編舞家要求,滾動時的身體比較會強調由內在核心主導出發的動力和結構張力,講究滾的流暢度。
厲害的滾,有控制的滾,在強有力的核心和身體結構帶動下,不僅可以滾得多圈,隨心所欲控制速度,還能控制方向。這內馬爾可能還需要再體會感受感受.......
接續網友鄉民的內馬爾滾搞笑影片,巴西設計師Luciano Jacob做了內馬爾字母(Neymar Alphabet),揶揄與讚賞成分皆有。可我也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
photo source: http://www.euronews.com/2018/07/13/designer-creates-alphabet-with-pictures-of-neymar-s-falls
猶記在即興課或肢體開發的課中,曾經做過的練習:想像自己是紙黏土,能做出幾種立體造型?想像自己是穩固又有造型的大樹,你能做出幾種結構?想像自己是隻變形蟲、想像自己是平面模特兒能擺出多少種pose.......?沒幾下就黔驢技窮了,怎樣想怎樣做就那幾招。
如果也要做出26種pose當英文字母,恐怕也是難題一樁。腦袋是一個限制、身體條件是一個限制、身體能力是一個限制、身體經驗是一個限制。所以,豐富的即興能力,背後需要非常多基本訓練,以及有意識的摸索和實驗。
好吧,內馬爾本身的「肢體訓練」鐵定是下了很多工夫,他的創意可能也不錯,當然這內馬爾的26招也有不少是從他的動態動作截取的。不過仔細看,裡面真的有幾招的線條特殊,想必是要關節有彈性、肌肉有柔韌度的人才做得到。
而人往往許多不可思議的身體反應,可能都是在跳脫腦袋可以預期掌握的狀況下產生。(是說無預警被人剷倒的時候嗎?這是內馬爾字母誕生的秘密嗎?)
身體的可能性無窮,有沒有去探索嘗試是一回事。
內馬爾字母的小小啟發是:若能仔細覺察身體活動變化的過程細節,每個到點的位置,去挖掘探究更多「中點」的可能性,動作的變化也會更多;若能去嘗試「不合理」的情境,也許會激發出不可思議的直覺反應;若能去觀察其他人的動作(看看有無更厲害沒被VAR捉到的假摔天王之類的)從中學習模仿,應該也能交疊刺激出更多想法和作法。
編舞好不好看,身體厲不厲害,或許也是看在這些過程中怎麼琢磨和累積的吧?
足球場上也有學舞的啟發。謝謝內馬爾~
後記:會好好來看一樣手長腳長守門員的美技,感受一下自己較缺少的那種「打開」、「勇敢把自己丟出去」、「力量延伸到指尖」、「身體大隻但非常敏捷的爆發力」之類的能力。
延伸閱讀:
找出當下更多的可能性
gaga體驗
公告版位
本站內創作評論文章,非經本人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或修改。
合作邀約歡迎來信:yagal@hotmail.com
- Jul 20 Fri 2018 11:57
摔滾變 - 內馬爾給的一堂課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