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廖繼春芭蕉之庭
廖繼春代表作《芭蕉之庭》
Photo source: https://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Detail.aspx?CID=2926&ddlLang=zh-tw

剛從一趟自己定調為「文藝之旅」的旅行回來,有著滿滿從旅行和藝術歷史中的學習、啟發和反思。只不過,最近不管是「可以自己決定」的「旅行」或是「藝術」的書寫都在卡關(自己的卡關得自己決定要怎麼解......),那就分享個文來當作還是有在寫東西的進展好了。

《台灣人,為什麼不喜歡自己的美?》是林懷民老師在一場論壇分享的內容。某種程度,是確確實實的當頭棒喝,打臉我自認充實的「文藝之旅」。

我會興味盎然又投入時間和金錢,安排國外的「藝術之旅」,卻未曾帶著相同的目的來遊歷看看台灣自己所產出的美。我曾修習西洋藝術史、美術史,卻未曾試著找本台灣藝術史的書來看(有嗎?有的話請推薦......)。林老師在文中提及的幾位藝術家,耳聞其名,卻未曾認真看過他們的作品、研究過他們的人生和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當我們沒有自己的美學,以及美學所帶來的尊嚴,我們就在商業文化下,不斷被洗刷,永遠都不知道今天出去要穿什麽。」

這絕非假設性的警語,而是事實。或許也是基於這種擔憂,林老師在退休前趁著自己有著鎂光燈和話語權影響力之時,有許多分享呼籲的訊息露出。

從累積傳承文化底蘊的歷史來比較,我選擇向外看、向外學習。或許從政府、社團、企業、從業人士乃至民眾自身在促進推廣文化藝術的量和質上的差異來比較,導致台灣人我們自己看不到「值得」看的美。

這大概是種對外在環境帶著不滿失望而未曾採取實質行動的疏離態度,但這是藉口。

我相信有許許多多台灣藝術家,努力致力透過藝術的不同形式為台灣留下些社會、歷史和生活的記憶,只是我未曾想要去認識、去感受。

例如,我可能覺得坂本龍一的配樂很厲害,可當我看了《紅盒子》、看了《只有大海知道》這樣紀錄台灣點滴故事的電影,我才發現李欣芸和李哲藝的創作也很厲害,進一步認識他們兩位,得知他們的才華洋溢,得知他們在推展台灣音樂上的不遺餘力。

「台灣由於種種的斷裂,不認識玉山,也不認識我們自己,不認識這些藝術家提煉出來的顏色、景象、感覺。」

那麼作為觀眾、聽眾、讀者的我,不該放棄或輕忽任何可以彌補斷裂的機會。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魯迅《故鄉》


讓藝術在台灣社會生活裡發酵流動,我也要期勉自身、以自己的方式,成為參與其中的一員。


延伸閱讀:《台灣人,為什麼不喜歡自己的美?》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