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PO Special concert.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回想去年約莫此時,正興致高昂迎接德東金三角的藝文之旅,首段高點就是來到巴倫波因(Daniel Boreboim)指揮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inker)的除夕音樂會。節慶應景的氛圍一定要有,下半場全是拉威爾(Maurice Ravel)充滿西班牙風情的曲目,壓軸終曲就是波麗露(Bolero)。

 

New Year’s Eve Concert 2018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Daniel Barenboim

https://youtu.be/mU1AbjSxHT8

 

這是一首讓聽眾享受各種器樂之美的作品,每段每段都讓人愛上柏林愛樂的音樂家。由小鼓鼓手一路掌控節奏,各個器樂從長笛開始輪流演奏主旋律,從木管到銅管再到絃樂器,持續漸強,不斷增加齊奏樂器,營造滂礡聲勢。

 

我甚至一度覺得指揮很混,他根本就互握自己的手臂看著團員,反正整團就自己演奏了起來......

 

因為作曲本身就像埋了符咒一樣把人吸進一道不可逆的漩渦,每個人像被催眠似的往高潮前去。

 

bolero drum beat.png

 

這節奏神妙,delay又追趕,所以會有不斷向前推進的感覺;節奏即便不斷重複,因旋律穿插遊走在節拍之間,樂句詮釋可以全然自由,不斷打破規律,聽來不覺無聊死板。

 

全曲一直維持C大調,沒有變奏,沒有起承轉合,只有直直上,直直漸強。就像悶鍋小火煮水,水越來越滾。最後短暫轉調到E大調時好像開了一個裂口,等到又回到C大調時,所有能量已經呼之欲出,主導的節奏凌駕旋律,在銅管和打擊樂器全力出擊的氣勢下,在最後將所有壓力張力得以釋放,像放煙火一樣爽爆出來,讓人亢奮。

 

新年嘛~本應開心,手舞足蹈,嗨一下。

 

確實,除夕新年音樂會曲目必須要能讓人充滿正能量,雀躍奮起,不管是圓舞曲、進行曲還是波卡舞曲,都帶有這種特質。波麗露雖是非典型的新年音樂會曲目,但波麗露亦帶著強烈舞曲調性,也因此和舞蹈有種緊密連結。

 

1927年拉威爾受舞者Ida Rubenstein的委託為一支「西班牙風格的芭蕾作品」寫曲。原本拉威爾打算改寫Albéniz的Iberia鋼琴組曲,因為版權搞不定,而必須另尋靈感主題。他運用西班牙民俗曲調,表現委託人想要的異國風情,但帶著某種程度的不甘願,曾酸酸地說,「這主題旋律不到一分鐘,我就一直重複它來填滿15分鐘。」於是,一首主題旋律演奏9次,而小鼓鼓手需要重複169次主節奏的樂曲就此誕生。拉威爾展現他在作曲結構上的熟練精準與配器上的高超技巧,留下這首洗腦名作。

 

看似簡單而重複,卻瀰漫著誘惑力,而誘惑力來自一種「忘我」的可能性,脫不了性愛情慾的明示暗示。

 

當初Ida Rubenstein芭蕾的設定就是西班牙風的小酒館,女舞者在酒桌上獨舞,被20位男舞者圍觀,她身姿婀娜,風情萬種,撩撥著觀看群眾的慾望。大概是那樣的場面。

 

我未曾見過當年芭蕾如何表現誘惑的場面,記憶中的誘惑則是來自那半裸的男子。

 

Jorge Donn hands on chest.jpg

Photo source: http://club.doctissimo.fr/sangdelicorne-la-vraie/danseur-457668/photo/jorge-bolero-bejart-21671183.html#photo_21643316

 

Jorge Donn Pinterest.jpg

Photo source: Pinterest

 

對,那裸著上身(肌肉線條勻稱精實美麗的)男子,有點年歲(如我)的人可能都記得他吧?他的身體轉化了波麗露音樂的誘惑力,而鏡頭和燈光設計更是放大了誘惑的意味。

 

Jorge Donn 1982

https://youtu.be/m5CFJlzlGKM

 

如果波麗露是拉威爾最受歡迎的作品,波麗露也算是讓貝嘉(Maurice Béjart)聞名四海的作品了吧?1981年的電影《戰火浮生錄》(Les uns et les autres),讓貝嘉和他的愛將Jorge Donn大放異彩。

 

這金三角(或三位一體)的連結有多深?

 

當我看到Maya Plisetskaya、Silvie Guillem等頂尖女舞者在跳這獨舞時,竟會感到不以為然,覺得是種噱頭,覺得味道不對。(可見我被Donn版洗腦洗到一個嚴重程度。)

 

這連結讓我對事實都產生錯誤認知,殊不知事實是,這支舞是貝嘉早在1961年為希臘女舞者Duska Sifnios所編創的,獨舞本來就是給女舞者跳的。第一次由男舞者擔任獨舞反而是到1979年才由Jorge Donn擔綱。

 

貝嘉的創作應是向拉威爾與最初Ida Rubenstein首演製作設定致敬,保持樂曲構成的「極簡性」,透過純動作的舞蹈,將音樂舞蹈化。獨舞者化身為拉威爾的主旋律,群舞者則扮演節奏與合奏樂器。隨著音樂步入高潮,場上舞者的數量與動作也隨之高漲。

 

bolero_credit_francois-paolini-1200x800.jpg

photo source: https://www.bejart.ch/en/ballet/bolero/

 

這支舞非常講究身體線條(應該說貝嘉一向講究身體線條),要清楚,要乾淨,如同清晰的主題旋律,在觀眾腦海留下深刻印象。

 

特別有趣的地方是,你永遠找不到獨舞跳得一模一樣的版本。

 

拉威爾的作曲交由不同樂團音樂家與指揮詮釋時,可以表現不同的速度色彩與音樂家的特質,全曲演奏長度從12多分鐘到18分鐘都有。而貝嘉的編舞也像是一面鏡子或一個透明可變形的容器,讓每位舞者的性格特質展露無疑,也可因應其技巧背景有所發揮。

 

難道,越是簡單結構越有揮灑的自由?

 

或許是吧?法國作曲家的西班牙風格舞曲,居然可以出現在日本導演的電影中?

 

當年拍攝《羅生門》的黑澤明跟作曲家早坂文雄(Fumio Hayasaka)說,給我一段波麗露。

 

羅生門電影配樂(Bolero 早坂文雄)Fumio Hayasaka - Rashomon V 早坂文雄 ボレロ

https://youtu.be/4vbgFk21I8I

 

高手自有對策,而高手對上高手,就超越了既定認知。

 

那似曾相識的音樂,滲入日本風情,在日本古裝情境下,有時呼應著騎馬與走路的步伐,搭配黑澤明光影閃鑠的魔法,鏡頭巧妙剪接交替,成就視覺上的節奏感。樂曲不斷重複循環迴旋的特質,托襯愈趨懸疑的氛圍,讓人不知情節要發展至何方,呼應這段弔詭而真相不明的故事。

 

Rashomon - A Ghastly Discovery

https://youtu.be/GXygJmtnvm0

 

羅生門故事有關謊言和軟弱,是人性內在慾望的投射,一種不可控而盲目的狀態。要用波麗露,誘惑導致忘我,是否也是黑澤明的盤算呢?

 

波麗露實在是首神奇的曲子,而本文的漫談也進入了雜亂而不可控的狀況.......

 

有些事,有意識、有技巧、有目的地重複做(不管是波麗露的9次、169次,還是行為心理學的21次,或者刻意練習、一萬個小時的練習),規律進行的同時又能適度打破規律,動能的醞釀還是可以石破天驚的。

 

總之,新年快樂,展望未來,噠噠噠 噠噠噠 前進~

 

 

後記:根本就是因為年紀越大對波麗露越來越有感?它其實很適合養生保健~

  • 沒事練習用手指頭、腳趾頭來敲擊那「噠 噠噠噠 噠 噠噠噠 噠 噠   噠 噠噠噠 噠 噠噠噠 噠噠噠 噠噠噠」有助刺激末梢來連結活化腦細胞。
  • 對於肩膀壞掉的人,戴上復健的眼鏡來看貝嘉的波麗露,超適合拿來作復健訓練啊~(足底有問題的,也可以練一下墊步,但要確保下肢alignment正確........)

 

 

參考資料:

https://www.bejart.ch/en/ballet/bolero/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