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禮拜上課在做俯姿延伸時,老師把我的膝蓋狠狠夾住,叫我鬆開腿再用內側重新收束起來,這樣練以重新整頓一下結構。在腿已無其他去路的狀況下,內側肌不得不奮力喚醒做動,發揮了它曾經有過的力量。然後,我感覺骨盆從未這麼窄過,突然對於膝蓋併攏(和附帶最好可以重建線條)這件事充滿希望。

在這把年紀,還有人認為你的O型腿有救,真是莫名的感動、莫名的激勵!但同時,也會感到慚愧,自己是否太輕易放過自己了......欠逼......

我想起幾年前Marat Daukeyev的一堂課,他說意念上,Cambré要後彎到手可以碰地的程度。

我不自覺地露出「軟腰妹妹們可以,但我們這種鐵板腰成人怎麼可能」的表情,但Marat對這種內心的OS可不以為然。在他的觀念中,沒有做不到,只有不想做。他接著走過來,「I show you you can also do it。」我已經忘了他怎麼折我的,我也不知自己到底彎到什麼程度,儘管我明確知道支撐腳被迫鬆掉,重心已偏離正確位置,但那個當下我的確是到了一個未曾想過我到得了的後彎Cambré角度。

在基礎的舞蹈練習中,你以為真的腿伸得夠直了、身體延伸得夠長了嗎?你以為臀部和腿已經夾到不能再更緊了嗎?你以為小腹已經收到不能再更扁了嗎?永遠沒有足夠的一刻,就算自己認知已經到了極限,在老師的鷹眼下,沒有ㄧ次不能再多做一點,用更聰明均衡的方式多做一點。

每次被逼了幾下、被釘了幾下,一則有點正能量鞭策,一則檢討求進步: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叫「有」?

Just enough is more!

more & enough都有認知和事實的差距。

Deepak Chopra醫師在談覺察與轉變中所舉的印度哲理比喻,挺適合放在這裡作為一個思考的引導。

內部空間是邊界所定義出來的。

就像一個容器,我們看到容器內部的容量而認定它的大小。當你把容器的開口打開,或把容器打破,內部的空間依然存在,但它與外面無盡的空間卻不再有區隔。

這個比擬的道理是,人會假設自己包在自己的身體和有限的能力裡,但事實上這個區隔是人自己造的。就算我們選擇不看四周無邊際的空間,我們仍處在這空間裡。你我得去覺察這個通過邊界的可能性,找到暢通前往更大空間的道路。

有時容器從未封口,有時容器需要被打破。

問題是,自己所認知的極限是事實上的邊界嗎?太多事證證明,自己的認知往往不是事實。

問題是,事實是什麼?誰能告訴我,我的事實是什麼?

傑出的老師價值在此,他們可以看出事實,卻又不告訴你事實是什麼,只是用聰明的方式讓你自己去發現事實是什麼。有時是去調整你的身體讓你感覺到身體還有多少空間或是正確的位置與施力方式;有時給你一些方向和建議,讓你摸索瞭解,原來可以這樣做;有時就是很單純,要求你more~(一邊吶喊加敲鼓)讓你立刻不得不多做一點。

好的老師會提醒你覺察、幫助你覺察、激勵你覺察,引導你往更大的空間、更自由的去。

如果跳舞其中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是與自己身體的對話、挑戰極限、追求自由,的確,enough just right for that,就是more。

每每我們必須覺察思考自己的狀態,到底是我自己被束縛在enough的框架(我最多就是做到這樣;以我們這種成人來說,能這樣已經相當不錯)?還是沒有跳脫舒適圈和慣性的意願和突破框架的勇氣去追求more?

每每覺察認知到有變得更好的可能性時,那真是一種正能量的療癒。

跳舞這種事每每ㄧ分析起來又變成ㄧ個哲學性和自我探索的問題。

當然enough is more也適用在我們生活中其他事情上。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