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r. Gaga

2017台北電影節感官嘉年華單元獻上了讓人等待已久的紀錄片Mr.Gaga。這部其實在2015年就完成的紀錄片,結合訪談、錄像片段、舞作現場表演與舞團排練影片,揭露歐哈.納哈林(Ohad Naharin)個人獨特的舞蹈觀、他的創作、他的人際生活和他矛盾與爭議的面貌性格。

紀錄片本身的編導稱不上完美。然而,導演透過單純的時間軸線,使人得以專注而近身窺視納哈林的發展歷程與心路轉折,探究納哈林風潮的源頭。

納哈林22歲才開始接受正式的舞蹈訓練,讓他的身體保留高程度的原始本質,動物性本能般的大膽、敏捷、柔軟與強韌,在精煉雕琢而劇場表演化的舞蹈技巧和形式風格當中,他的身體顯得獨樹一幟而扣人心弦。

檢視他的CV,看到「受邀至葛蘭姆舞蹈學校、美國芭蕾舞學校、茱莉亞藝術學院進修,在美國期間,並參與貝嘉舞團之演出」,很容易以為他是先從主流正統訓練體系出發,爾後突破發展出個人技巧與編舞風格。

看了記錄片才知道,他在這些地方根本是「沾醬油」。他憑藉著獨特的身體能力、可塑性與發展潛力,(加上「青春男色」對葛蘭姆與貝嘉的吸引力)獲得賞識。但也只能沾醬油速速離開,因為納哈林是那種「只能做自己」的人:自我意識強到極點,身體的創作與表演若要盡情發揮,只能由發於自身的動機來驅動。他是自身理想的定義者,也是達成理想的唯一途徑。

自然而然的,他拋棄了既定的技術,回歸個人內在深處意欲所趨。因為他深信,舞蹈必須和自我有關,舞蹈必須和自我突破有關,而這ㄧ切必須透過感官直覺來進入內在,利用身體作為主體直接的體現,傳遞抽象的意念與知性思考。

然而,當他受傷,不再能以自己的身體直接精準轉譯創作時,作為一位編舞者與舞團的藝術總監,他面臨重大考驗。

該如何將自身極為個人親密乃至近乎直覺直觀的意念、觀點、感受、身體表現方式,傳遞給舞者呢?直觀直覺本來就不容易用言語溝通表達,他甚至還自私地希望舞者能夠讀清他的想法和情緒。

影片中的一位舞者說,「我們總是一直試一直試,直到他說『對』。大部份時候他都說『不對』、『這不對』......『這不對!』我再試,『不對』我再試;『這不對』我再試;......『對了!』可我完全不知道剛剛自己做了什麼。」

舞者雖被納哈林這種溝通舞蹈的方式折磨,但雙方透過身體動作不斷嘗試溝通,理解彼此,逐步找尋出納哈林風格與動作語彙。這種編舞家/舞者關係的演進,也開始改變納哈林創作的過程與方法。

納哈林說,「我不再將舞者對舞作的詮釋從編舞這件事之中區分。編舞的動作同時也在幫助舞者詮釋我的作品。」

儘管舞者有越來越好的工作默契,隨著舞作不斷累積,一起工作的舞者數量增加、背景日益多元,納哈林即便深信他的舞蹈與動作語彙必須拋棄技術,也不得不找出一種「取得技術」的方法,以便「複製重現」編創表演。

「拋棄、取得、再拋棄」的Gaga技巧便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步浮現。

片頭的場景,舞者在排練一個摔落的動作。納哈林對舞者的嘗試仍不滿意,他說:「你越能全然放掉身體,身體肌肉柔軟的部分自然會保護你。」

信任自己的身體,信任它的本能。

感受身體,必須從感官上去感受。

片中一段排練,舞者們紛紛用手腕敲擊自己的前額,發出此起彼落的「啪」聲。納哈林又不滿意了,他對舞者們說:「我會很『感恩喔~』如果你們打下去真會痛。為了要發出對的聲音,你們必須要讓自己有感覺痛。」

但跳舞又不能全然依賴本能,必須有想像。

年輕的舞者揮動手臂,就像拿著錘子釘釘子一樣,他猛然一揮再揮,納哈林仍覺得不夠力,他說,「好似你這一槌,就可以救人一命般。」他要舞者把動作做得更大,但是不要她去改變動作的外型,「從你皮膚裡面去擴大這個動作。」

然後,他相當在意舞者能否覺察自己的限制而能不畏突破限制,勇於尋求自己潛能與意欲所能至之處。影片中一段舞團甄試的鏡頭捕捉一位舞者的身影,納哈林在背景旁白說著:「我看到她身體的限制,(因為她意識到而嘗試拋棄這些限制)但她是位詩人。」

若要簡要總結gaga技巧,納哈林說:「gaga獨特的地方是,在告訴身體要做什麼之前,先傾聽它;並且了解,我們必須超越每日熟悉的界線。」

這些練習、這些動作一點也不簡單,即使是訓練有素的舞者也不免滿頭大汗、烏青受傷、氣喘連連,還可能被唸,卻又是努力與愉悅的交織,讓人感覺活著。但這就是納哈林動作語彙和創作精神的根基,藉由身體直接的經驗來確認自我主體的存在。這種既抽象又實體的身心覺察,沒有絕對的形式,沒有絕對的標準,沒有絕對的過程,卻神奇地讓人看到舞者身體質地表現的顯著差異。

最終,舞者帶著這樣技巧訓練下的身體,以一個經歷自我探求過程的個人特質,敏銳而細膩的表現納哈林「拋棄技巧」下的編創作品。

或許就是這種進乎自大的自我與無畏,真實原創的美學展現,將他推上當代舞蹈的浪頭。在他大紅大紫橫掃舞壇之後,他充滿表情與生命力的動作語彙成了眾多編舞家的仿效標的,gaga也成了倍受當代舞者推崇的身體訓練方法。表象能夠被模仿,但創作背後的人文思考與個人意志卻往往超乎身體奇觀,其中更深的意涵就難以類比、拆解與理性分析。技巧訓練能夠被流程化或論述表達出來,但身體的實際體驗內化,身心之間的相互刺探挑戰,卻難以用幾次課堂和工作坊來取得日復一日練習的程度。

於是乎,本尊和膺品之間的巨大落差便一目瞭然。

看完Mr. Gaga,又是一嘆:有些人的天才,就是如此無法解釋,努力也無法複製。


後記:納哈林幾週前請辭Batsheva舞團藝術總監的職務。這個以男神Gaga為中心的舞團後續將如何發展,值得觀察~

延伸影音:

2017台北電影節 │ 感官嘉年華 │ 跟著Mr. Gaga來跳舞 Mr.Gaga


Deca Dance by Batsheva on the company's 5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片尾集錦:


延伸資訊:Batsheva舞團官網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