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ina Bausch的名言和她創作的原則是,「我在乎的是人為何而動,而不是如何動」。因此,不管你跳不跳舞、懂不懂得跳舞、對Pina Bausch有多少認識,只要你曾有過喜怒哀樂,慾望與恐懼,你曾真實地活著過,你總會在Pina這部3D紀錄片中找到讓你動心的時刻。

透過導演Wenders的美學觀點、極具風格的運鏡與3D科技,Pina Bausch的作品跨越時空來到眼前。有些舞作是舞台上的重現,有些則透過不同場域為舞蹈帶來嶄新的氛圍和觀看的刺激。不變的是,身體藝術一直是Pina觀察註解感受人性最為真誠、淒美的媒介,她用身體的語言傳達內心的直覺和觸動。

Pina早期作品的震撼張力在每一次觀看中都席捲而來。片中的春之祭、穆勒咖啡館毋庸置疑是迴腸蕩氣的經典,不論是個體的呈現或是群體凝聚的力道,仍在空氣中瀰漫著,窒息的感覺、深透到眉心的刺痛感、探至喉底讓人哽咽無言。而這一切,還是在經典舞者的版本中顯露無遺。

我也喜歡康乃馨和交際場的戲謔,是Pina看人性的另ㄧ個角度。串連全片的Spring, summer, autumn & winter,是我感到驚奇的一段,也是導演畫龍點睛的巧思。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然而,名為Pina的電影/紀錄片,卻沒有Pina,難掩空虛。

舞作片段重現了Pina Bausch的獨創舞蹈劇場魔力;不過,這舞蹈劇場的魔力可以發揮到什麼程度,舞者表現是一關鍵。 老舞者就是把自己赤裸裸地掏出、然後拋出、最後拋開。新的舞者,不知為何就是少了個味,精湛的身體技巧強過於真正的意念和動機,近似標準模子般的長髮與美到不行的飄逸長裙讓舞動與表演賞心悅目, 卻不見得烙下什麼感官記憶和感覺。

因此,看完電影,好像有個帶進戲院的目標卻未達成,或者是,內心的某個渴望和期待無法被滿足,空虛感給填滿了那塊空洞。

話雖如此,電影終究只是重現了關於Pina Bausch的少部份片段。電影再次激起觀眾擺脫不了也割捨不下的思考和情緒。這些Pina Bausch創作的最初衷乃根源自對人生、人性的探索,重複、重複、一直重複,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一句話,就那麼單純地直搗人心。舞迷觀眾們也許不再在乎是哪些舞者舞動著、不管是劇院現場還是影音紀錄,著迷般地趨前在過往的痕跡中找尋Pina的身影和自己曾經有過的感動,不可抑制地情緒澎湃。

最終,這就是obsession吧?這就是Pina Bausch。

後記一
Tanztheater Wuppertal - Pina Bausch 3/28-31, 2013來台演出穆勒咖啡館和春之祭,等著搶票吧~

後記二
我本人對Pina Bausch似乎也有種obsession。只看過的ㄧ次現場演出,也不見得喜歡舞蹈劇場風格,卻認定最值回票價的是她上台謝幕。就是有人具備這種獨特魅力。

延伸閱讀:
義無反顧的男人
熱情馬祖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zimato 的頭像
    ruzimato

    只有旅行和藝術可以自己決定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