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8896.jpg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Silvesterkonzert

2018/12/29 7:00pm

Berliner Philharmonie

 

柏林愛樂廳(Berlin Philharmonie)的柏林愛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音樂會,是聖殿朝聖的行程和心情。

 

1963年落成於西柏林邊界的柏林愛樂廳在當時可謂相當創新前衛的建築。建築師Hans Scharoun以 “Music and people first”的中心概念,設計出這座「為音樂而生的建築」。

 

柏林愛樂廳如帳篷/船帆般的不對稱前衛外形與顯目的金黃色,已成為柏林地標。內部的主音樂廳打破鞋框式設計,讓舞台居於中央,宛如山谷,觀眾席如梯田般層層而上,一個區塊一個區塊交錯落,沒有一個座位有視線死角。這所謂葡萄園式的舞台設計(grapeyard)讓音樂家和音樂聲響成為視聽的中心。舞台上方設置的「反射雲板」,在精密而專業的建築聲學設計下創造獨特音場,形成絕佳的音響效果。

 

這就是樂迷的一種夢想:有朝一日要在聖殿中聽天團演奏。

 

12/29我下午就在那附近鬼混閒晃,好讓自己悠哉迎接這場音樂會。

 

天色漸暗後來到入口處,沒看到排隊人龍,這種特殊節日的音樂會大概沒有販售當日券。進場門廳出入的人都是一派悠哉(因為入場券在握!),優雅地寄物閒逛。

 

說到吃喝,入口門外有行動小販賣Brezel,給省吃儉用觀眾購買。要享受音樂會社交氛圍的觀眾,則可以在大廳區域享用飲料輕食小點。大廳的空間設計上,確實給予一種「開放、連結」的意象:挑高的大廳與穿過空間的樓梯,視線動線都非常清楚,也給觀眾很多走動或駐足的空間。(不像宮廷時代留下的Semperoper,差點連樓梯都找不到,見後篇。)

 

IMG_1030.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待音樂大廳開放入場,我就滿心期待尋找自己的座位。

 

IMG_1037.jpg

【應該是從我的位置看往舞台的視角/視野】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這就是設計巧妙之處,雖沒有很近,但覺得並不遠。(什麼廢話?!)舞台上每位樂手的位置都一清二楚,覺得要和周邊對面遠方觀眾四目交接好像都沒有問題,我大概zoom in zoom out的拍了十幾張照片還是拍不膩。整體的幾何感,讓人自然安定下來,全廳的色調光輝給人美夢成真的幸福感。

 

隨著觀眾陸續湧入,音樂會即將開場。

 

廣播不能免俗地交代手機拍手獻花之類的規定和提醒,最後居然說,「我們請您不要咳嗽、發出清喉嚨的聲音......」,結果全場都在笑。

 

在上半場,巴倫波因(Daniel Boreboim)擔任鋼琴獨奏與樂團指揮雙職,演出莫札特(Mozart)No.26 D大調鋼琴協奏曲K537。

 

當初訂票看到這曲目時是一度考慮了幾秒,為何新年音樂會會選莫札特的作品。看了節目介紹才大概了解這首曲子的時空背景,而找到連結。

 

這首D大調鋼琴協奏曲K537,是莫札特在1788年2月完成的作品,但未有機會在維也納演出。1789年他帶著這首曲子去普魯士宮廷巡演,之後在1790年Leopold二世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典禮中演奏過,所以被稱為「加冕協奏曲」(Coronation Concerto)。

 

這首作品帶著華麗裝飾感與節慶歡愉的氣氛,可歌可舞的雀躍旋律,這樣放進除夕節目算是蠻應景的。巴倫波因自己邊彈邊指揮好像挺輕鬆享受,我則對於這首作品的感覺普普,但莫札特協奏曲第二樂章常見的溫柔浪漫緩板我是ㄧ貫喜歡。

 

中場休息時跑到前面位置去體會「最高票價」的視野(默默許下另一個心願),剛好見識到柏林愛樂廳對樂團的「友善設計」:鋼琴直接坐升降電梯回到地下室,指揮台坐電梯升上來,舞台上樂手座位調整可以同步進行。

 

Pink and Gray Vow Renewal Photo Collage.pn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下半場是純拉威爾(Ravel)的作品,需要的樂團編制都比莫札特時代來得大,舞台排得滿滿。

 

IMG_1047.jpg

2nd half set up/beautiful geometry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四首曲目可說是法式精神與西班牙風情的結合,器樂魔法師拉威爾將各種樂器音色和潛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基本上創造了柏林愛樂各器樂首席獨奏炫技與各部傑出音樂家野獸出閘的天地。

 

第一首《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開啟了前往伊比利半島的旅程,異國情調的魅惑蔓延。第四段Feria特別驚人,各種樂器的高速人工泛音演奏和裝飾奏顆粒清晰音色透亮,也見識到各種搭配弱音器的特殊演奏技巧與聲響效果,合奏下的和聲音效宛若鬥牛士揮舞的紅披風,飄揚的姿態優美又虎虎生風。

 

第二首《丑角的晨歌》(Alborada del gracioso)先是帶著俏皮詼諧感,木管和銅管的舌奏炫技讓人幾乎屏息。中段由巴松管獨奏帶出的旋律則引發些許沈鬱和神秘,中後段則是兩種情緒的交織替換,各種快速連音奏和相當複雜且快速轉變的節奏,充滿展現個別器樂部高超的技巧和樂團一體的默契,讓人止不住對其華麗炫技的驚嘆。

 

在兩首帶著西班牙熱情舞步節奏作品之後的《悼念公主的孔雀/巴望舞曲》(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則從一開場的法國號獨奏帶領聽眾轉換情緒,Stefan Dohr淒美的吹奏令人落淚,雞皮疙瘩一陣陣冒出。

 

Ravel's 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éfunte Horn solo - Stefan Dohr (12/31場次錄影)

https://youtu.be/wHN5sKe5pYg

 

接著木管和絃樂主導優雅而略有哀愁的旋律,畫龍點睛的豎琴妝點夢幻的色彩,展現柏林愛樂深情的一面。

 

輕輕撫平興奮的心情之後,迎來最後一首樂曲《波麗露》(Bolero)。

 

初始的鼓聲就宛如投進入一池靜水的石頭,一段段的木管獨奏像漣漪般推湧擴散。

 

我一直在樂團後排找小鼓,卻一直找不到。心想,這麼清晰的鼓聲到底是藏在哪、為何我蠢得找不到?!獨奏家們逐一輪番炫技,小鼓手則像是馬韁,控制這狂放駿馬的方向和速度。(指揮根本就不需工作,沒看到他在動.......不過若指揮在前半段如果在那邊大動作也太誇大刻意搶戲了,應該是靠著指頭第一節、眼神、眉毛、嘴角之類的來跟樂手互動吧?這微妙的「指揮」也只有坐在樂團後方的觀眾有視角看得到就是了。)

 

大概是演奏到中段看到指揮毫無動靜的樣子時,從指揮的位置延伸看去,終於發現小鼓手們(出動兩支小鼓)就坐在樂席正中間,這樣全團都不會跑掉啦!指揮真的可以靠在指揮台上休息,偶爾指指他想要特別炫技的樂器,輕輕鬆鬆看樂團自走砲。

 

聽過Bolero現場的人都知道,這就是一首嗑藥一樣的樂曲,越來越high,不斷讚嘆拉威爾把單一樂器特色發揮極致與造就精彩合奏中豐富和聲色調與難忘音響效果的能力。尤其在超強柏林愛樂的演奏下,各器樂部根本就放飛了,high上加high,皆大歡喜普天同慶那樣的氛圍。

 

猛烈鼓掌、猛烈喝采,此起彼落!殊不知還可以更high?!

 

回應《波麗露》的熱烈掌聲,樂團帶來比才(Bizet)的作品作為安可。

 

第一首安可曲先讓大家從拍手叫好的亢奮中冷靜,帕胡德(Pahud)的獨奏充滿純情,溫柔的Micaela關注著的她深愛的Jose,真的讓人感受到什麼叫做「愛情的味道」。

 

Entr'acte from Bizet's Carmen/Bizet: Intermezzo from "Carmen" / Barenboim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12/31錄音)

https://youtu.be/T7zYsyPvYiY

 

安可只有這樣當然不能讓觀眾甘心離席,接著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氣勢和速度帶來《卡門前奏曲》的鬥牛士之歌。超高速行進,全團投入演奏時如舞蹈般的身體韻律,與樂音一樣絢美威風。到最後觀眾一起拍手呼應節拍,熱到最高點~

 

這就是新年除夕夜音樂會啊~

 

看完自己有種不可置信的感覺,還留在廳內許久,感受飄散在空氣中的熱度。

 

IMG_1049.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巴倫波因在結束散場後跑出來揮手照相。(據說這好像是他的慣例,所以知情人士早就跑去舞台前面跟他致意......)

 

雖然看的不是正宗除夕夜12/31場,但相同曲目和氛圍,搶到票坐在現場的爽感,讓我在心裡踩著小跳步、滿足回到飯店的~

 

延伸閱讀:

漫談拉威爾波麗露(Ravel’s Bolero)

 

參考資料:

https://www.berliner-philharmoniker.de/en/philharmonie/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exhibit/berlin-philharmonie/jQICm7rKhmhCJg

 

延伸影音:可以在柏林愛樂數位音樂廳付費欣賞這場新年除夕音樂會

https://www.digitalconcerthall.com/concert/51845?a=youtube&c=true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