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omas church in late afternoon.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這間教堂之所以聞名世界主要應可歸功巴赫(J.S. Bach)。慕名前來聖湯瑪斯教堂以瞻仰巴赫大師的人絡繹不絕,我也屬於這種朝聖遊客。

 

在進入教堂參觀之前,大部份的遊客會先停留在教堂入口廣場的J.S.巴赫雕像之前。

 

Church and monument.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這座紀念雕像(Neues Bach-Denkmal)由萊比錫當地的雕塑家Carl Seffner所創作,在1908年獻給教堂。

 

這個雕像刻畫巴赫萊比錫時期的模樣。他在萊比錫工作27年(1723-1750),身兼萊比錫城市的音樂總監與Thomanerchor的Kantor,所以雕刻家讓雕像站在管風琴前面,一手拿著琴譜,一手手勢宛若在指揮。

 

這座雕像並不在為「音樂之父」錦上添花,而呈現了巴赫日常平實、甚至矛盾的一面。

 

巴赫在萊比錫的工作,要負責Kantata(教會儀式中需要的清唱劇)的譜曲(每個禮拜都要寫一首教會儀式要用的合唱曲,不只是聖湯瑪斯教堂需要,城市的其他三間教堂也需要),以及唱詩班和樂團演出前的訓練和實際演出時負責指揮,還要照顧市立音樂學校的學員訓練和教育。

 

他雖然在音樂作曲上有著超乎常人理性而嚴謹的邏輯和紀律,在如此忙碌的工作之中,個人生活實在無瑕整頓。

 

Leipzig St. Thomas Church Bach monument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他胸前的馬甲背心上有一顆鈕扣彈開,因為他在日常匆忙的行程中常常將右手的樂譜直接插在胸前。他大衣左邊的口袋外翻,裡面空無一物。有人說這表示他生活忙碌,沒有時間心思關注整頓儀容。有人說顯示的是口袋沒錢,表示他當時家累眾多,身無分文。

 

整體來說,這不是一個衣冠楚楚、儀相堂堂的巴赫,而傳達了巴赫在世時的處境:職銜看似不錯,但他並不顯赫,也沒有被人熱烈追捧,僅被市政當局視為一位唱詩班指揮,作品在當時並未被受到應有的重視,有人甚至視其「傳統、保守」,只是被教會用完就丟的曲子。

 

巴赫去世後,他的地位和作品沈寂了數十年,多虧後來擔任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Gewandhausorchester))指揮的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才得以復興。孟德爾頌在1841年4月4日再次於聖湯瑪教堂演出巴赫《馬太受難曲》(Matthäus-Passion, BWV 244),讓巴赫作品重返萊比錫音樂圈。也在他的努力之下,巴赫音樂奠定其音樂史的重要地位。

 

這座教堂也經歷起伏,在歷史中多次拆除又重建。儘管簡樸,卻是萊比錫與世界音樂史上具備高度象徵意義的教堂。

 

聖湯瑪斯教堂建立於12世紀晚期,原是一座修道院。18世紀因宗教改革,聖湯瑪斯教堂從原址的修道院轉身成為路德教派教堂。在19世紀民族大會戰(Battle of the Nations)期間(1813/1814 ),教堂曾被作為軍醫院。

 

發展歷史中經過多次擴建與重建,教堂因此融合了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19世紀末的大整修,重建為新哥德風格(neo-gothic)意圖保有中世紀風格的古意。之前整修中附加的巴洛克元素已被移除,表示巴赫時代的內裝(包括兩座管風琴)大多已不復見。目前的中殿是1482年擴建所留下的基礎。

 

教堂靠出入口的一個角落有一間小小的陳列室,展出了巴赫曾經用過的樂譜、文書手稿和合唱團使用的樂器。

 

再往主祭壇方向走,於唱詩班座位中間的地面可以看到巴赫長眠於此的標記。(巴赫與他的Thomanerchor依舊同在)

 

Bachgrab Thomaskirche

photo source: https://www.thomaskirche.org/entdecken/bauwerk/

 

New thomaner present to bach.jpg

【新進的Thomanerchor成員在Kantor的帶領之下,在音樂會之前到巴赫的墓前獻花。】

Photo source: gettyimage

 

不過,聖湯瑪斯教堂並非巴赫最初下葬之處。巴赫原先葬於聖約翰教堂(St John’s Church)墓園,1943年萊比錫遭到轟炸,聖約翰教堂被摧毀。戰後重建之時,市政府與聖湯瑪斯教堂決定將巴赫的遺體移葬到此,新的墓地在1950年巴赫逝世200年紀念時正式揭幕。

 

此外,教堂內還有兩扇具紀念意義的彩繪玻璃窗,一扇是巴赫本人,另一扇窗則是致力復興巴赫音樂的孟德爾頌。

 

Bach stained glass Thomaskirche.jpg

Mendelssohnfenster Thomaskirche

photo source: https://www.thomaskirche.org/entdecken/bauwerk/

 

這座教堂也是宗教改革歷史上的重要場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開啟宗教改革序幕之後,他在1519年6月24日於聖湯瑪斯教堂的禮拜上,與萊比錫大學神學教授Johannes Eck進行「神學大辯論」。日後1539年五旬節/聖靈降靈節 (Pentecost),馬丁路德在此講道,啟動萊比錫的新教改革。

 

路德的音樂觀影響著德國新教教區宗教音樂的發展。他認為音樂是上帝的禮物,也是用來讚美神的。音樂的重要性僅次於神的話語,經由發展富藝術性的音樂,人可在美好音樂中體驗上帝絕對和完美的智慧。

 

所以在德國路德宗教區中,音樂與宗教儀式有著緊密關係,聖湯瑪斯教堂就是這個神學宗教儀式與音樂結合的見證。

 

例如,在宗教改革之前,聖湯瑪斯教堂的殘響長達8秒鐘,這讓音樂演奏,特別是管風琴,可以產生特殊而豐富的音響效果。然而,宗教改革時,為了讓會眾聽清楚講道內容,教堂在改建時增加了可以壓抑殘響的長廊和窗簾。

 

當巴赫為儀式演唱創作時,因應較短殘響的演奏環境,他寫出了結構更為複雜的音樂。巴赫也多次用馬丁路德的聖詩譜寫清唱劇作品。

 

Restored bach orgel.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教堂中有兩座管風琴。這座白色管風琴是在1999/2000裝置,根據當年巴赫在聖保羅教堂(Paulinerkirche)彈奏過的管風琴來設計,因此被稱為「巴赫管風琴」(Bach-Orgel/Bach Organ)。

 

在今日,聖湯瑪斯教堂依舊扮演萊比錫宗教與文化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創立於13世紀的聖湯瑪斯少年合唱團(Thomanerchor/St. Thomas Boys Choir )是教堂重要的傳統與遺產,這群全球知名的男孩們每年到世界各地巡演,但回到萊比錫時仍固定在週五與週六在聖湯瑪斯教堂為家鄉聽眾演唱。

 

聖湯瑪斯教堂是Thomanerchor的基地,也是Thomana精神的支柱。如此的地位強化萊比錫站穩「世界第一且唯一的巴赫城市」地位。

(關於Thomana精神,請見文:信仰、歌唱、學習(believe/glauben, sing/singen, learn/lernen)- 淺談Thomanerchor (上)信仰、歌唱、學習(believe/glauben, sing/singen, learn/lernen)- 淺談Thomanerchor(下)

 

我旅行到此時適逢跨年假期,Thomanerchor還在放假,但仍有當地樂團在為宗教聲樂音樂會排練準備。

 

In rehearsal.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進入教堂參觀時正好有樂團在裡面排練。幸運地聽到教堂的音響效果,短暫感受在這樣的空間內被聖靈音樂浸濡的氛圍。

 

有一天,必將重回聖湯瑪斯教堂與Thomanerchor及巴赫音樂同在。

 

參觀資訊:

每日開放時間:9am-6pm

每週日與假日舉行禮拜時間:9:30am & 6pm

經文歌(Motets)演唱:週五 6pm 與 週六 3pm

 

參考資料:https://www.thomaskirche.org/

 

延伸閱讀:

信仰、歌唱、學習(believe/glauben, sing/singen, learn/lernen)- 淺談Thomanerchor (上)

信仰、歌唱、學習(believe/glauben, sing/singen, learn/lernen)- 淺談Thomanerchor(下)

應景復活節 - 馬太受難曲(Matthäus Passion)

 

 

同場加映:

因疫情取消的2020巴赫音樂節(Bach Festival)將以巴赫馬拉松(Bach Marathon)的形式來撫慰樂迷的心。

6/13-14與6/20-21兩個週末,透過網路平台,匯集各國音樂家帶來1500分鐘的巴赫饗宴。

trailer

https://youtu.be/FuZZvscn0xU

 

現場直播收看:

www.facebook.com/bacharchiv

www.youtube.com/bacharchivleipzig

 

現場直播時間(歐陸標準時間):

13 June: 2.30pm - 10.30pm

14/20/21 June: 3pm - 10pm

 

而巴赫馬拉松一如之前巴赫音樂節的傳統,將由Thomanerchor在聖湯瑪斯教堂揭開序幕~

 

細節資訊請參考:

https://www.bachfestleipzig.de/en/bach-marathon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