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mpty venice.jpg

photo source: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20/mar/04/venice-architecture-biennale-postponed-due-to-coronavirus

 

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義大利淪為重災區之一。

 

網路上出現威尼斯空城照:等無人客的gondola和空蕩蕩的聖馬可廣場。

Empty Venice 1.jpg

Empty Venice 2.jpg

Photo source: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feb/29/its-the-last-nail-in-the-coffin-venice-empties-as-coronavirus-spreads

 

這次疫情衝擊的面向和值得學習反思的事項眾多,某個跳tone的連結出現:瘟疫,威尼斯,就直接連去《魂斷威尼斯》了。

 

Death In Venice (1971) Official Trailer - Luchino Visconti Drama Movie

https://youtu.be/-pxn49yWVJk

 

面臨中年危機陷入創作瓶頸而來到威尼斯尋求出口的藝術家,遇見一位美少年。他不顧瘟疫威脅,執意守護心中完璧的美,直到瘟疫奪走他的生命。

 

對主人翁Aschenbach個人而言,威尼斯之行讓他經歷道德倫理與藝術審美間的衝突,愛與藝術,美與死亡之間的糾結。他曾意識到,威尼斯的頹廢與少年的美牽動著他壓抑許久的感性張力,但這種隨心所欲有違他奉行已久的理智規範,他想要離開威尼斯以逃離這種誘惑。當他獲知行李出錯將延誤行程時,內心的竊喜竟油然而生。霎時他臣服了內在已被引發的熱情和痴迷,決定留下。

 

威尼斯城市的羅曼蒂克,交雜殘敗與混亂,巷角暗巷已經蔓延瘟疫惡毒。這種景況,人人皆知。知情的遊客一一逃離,威尼斯當局卻仍舊保持沈默,企圖粉飾真相。連Aschenbach自己都想守住這個秘密,只因擔心美少年會因此離開。人性的陰暗和某種沈淪和瘟疫的威脅交相呼應。

 

alley with smoke in venice.png

photo source: https://www.criterion.com/films/28699-death-in-venice

 

這個故事隱藏著深層的哲學思辨,並反映作品書寫時代的獨特社會現象。世紀末的歐洲,表面上崇尚理智、冷靜、規律、形式、謹慎的理性主義價值,過度壓抑情感的狀態反在社會中瀰漫著「偽道德」現象。當主人翁Aschenbach在異地而處,充滿南方熱情異國情調的威尼斯為跳脫理性主義框架挹注助力,激發這位藝術家的源源創作靈感。可是,他後來受豐富的情感張力與藝術創造力的靈感所綁架,脫離現實,無節制追逐他心中的美。喪失理智的結果,就是自我毀滅。

 

ViscDeathTorment.jpeg

photo source: https://www.criterion.com/films/28699-death-in-venice

 

作者批判「偽道德」但不等同於否定道德。藉由藝術家回歸原本自我卻具毀滅性的舉動以及帶著悲劇本質的美學觀,作者延續19世紀以降的審美辯論:何為藝術、何謂美?該是理型之美善、神聖而莊嚴具昇華性靈之用,還該是放縱欲求以尋感官體驗之極致的境界?

 

或許作者更想表達的是,當思想與情感能夠相互流通、理性與感性可以交融並重,是否會是更加美好的境界?

 

這是一種更具現實感的「適應性」。

 

再從《魂斷威尼斯》回到現今疫情,不得不關注防疫的雙重性:防疫當然是科學理性優先,但所有舉措必須考量人性,尤其是人性中虛弱陰暗和不理性的部分。必須謹慎理智,帶著清明思維拒絕情緒勒索。某種程度,防疫幾乎是需要理性與感性交融並重的一門科學和一門藝術。

 

面對危機、瘟疫甚至死亡,對每個人來說,有什麼事是值得守護而足以置個人於身外、超越死亡的?那是否是種非常強大的自我內在趨力?那是否會出自極度純粹的生命本能?

 

我個人還沒有答案,也因此,其實是羨慕Aschenbach有著那樣充滿悲劇性的獻祭。

 

延伸資訊:

魂斷威尼斯(小說)

魂斷威尼斯(電影)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