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識形態
Saburo Teshigawara danser l’invisible(2005)
導演 Elisabeth Coronel
關於勅使川原三郎,我想紀錄片導演取”Danser l’invisible”這樣的名字是有道理的,因為他的舞蹈風格和身體特色就是將自己融化於空氣於環境中,化於無形。
【照片來源:www.dansmueet.se】
整部影片風格和勅使川原三郎的舞蹈美學是很日本的。所謂的「日本」並不在於日本人的觀點敘事,而是在有形無意之間拼貼整合出現代日本文化底蘊的符碼。片段中穿插著大城市(東京與一些歐洲城市)現代而冷感的匆匆時空,對照著日本鄉間山林海港靜謐宛如停格的景致。一方面追蹤勅使川原三郎如何指導舞者,在緩慢漸進的移動中去結合內心動機和身體的覺知;另一方面記錄著勅使川原三郎如何要求舞者在舞蹈中展現非人類的爆發力與速度感,一位歐洲男舞者如何搭配迅雷不協調的工業音樂,處理ㄧ連串激烈瘋狂勁道必須滿點的快速動作。兩種衝突而對比的舞蹈動作和表現方式是出自同一人的編作,也可以藉由同一身體、同一個體來呈現表達。這種從衝突中去演進有機性和巧妙的和諧感,對我而言很日本,也是「日本」引人入勝的地方。
【照片來源:http://www.st-karas.com/】
而勅使川原三郎本人跳舞確實有種魔力。影片一開始有段暖身般舞蹈,他帶著里耳歌劇院的舞者排練「風之花」(Kazahana),伴隨Mozart的小奏鳴曲動起身體。因為我曾經彈過那首曲子,清楚知道音樂的本質和中間的細節,他在音樂之中隨著音符與表情呼吸著,身體彷彿真的成了田野中隨風而動的花朵,與Mozart的音樂和排練場的空氣融為一體了。對照著後面的舞者(既不有機而斷續、只在模仿外型掌握節奏的形體),功力立見高下。他的首席舞者Rihoko也是高手,她的身體是四度空間的,細微到每根指頭的關節都可以從各種角度在空氣中穿梭,用著不同的時間感和質地變化著。
Saburo Teshigawara and Tatjana Vassiljeva special project
但我更受啟發的還是勅使川原三郎看待舞蹈的觀點和信念 --- 舞蹈沒有什麼形式,沒有什麼可以不可以和應該不應該,一切來自你的身體。 因此他的編舞、他的創作意念是十分開放包容的。例如他帶著啟明學校的男孩女孩,讓他們打開感官去體會空氣在身體周遭的流動,因而帶著一種「忘我」的心情在參與,這讓觀眾同等感動。
他認為,跳舞最重要的就是呼吸,你藉由呼吸來取得能量,你透過呼吸來帶動一切動作的發生和延續。藉由身體關節的打開、擺動,引入能量,從中為自己爭取更多時間、空間和精力來發展更多。
【照片來源:http://www.st-karas.com/】
這些道理聽似generic、老生常談,但去體會那意涵並讓身體做到,或許都可成為值得一生去探究追求的「志業」了!
我特別喜歡勅使川原三郎談到的一次身體經驗。他曾經和朋友一同到山裡去,透過接觸自然來探索身體。他讓自己埋入河邊的土中,只剩一顆頭露出地面,長達好幾個小時。午後天氣驟變,天色暗去,下起大雨,朋友紛紛走避,剩他一人在土中動彈不得。這樣的情境讓人緊張了起來,他擔心河水暴漲,他感受到包覆著他身體的土壤吸滿水分變得沈重,身體彷彿被擠壓,肌肉不耐外力而萎縮,血液停止流動。他不禁大叫向同伴呼救,從土中被挖出時,身體一度必須適應不同的重力條件和皮膚接觸的感受而出現奇妙的變化。他感覺原來空氣是那樣輕盈,血管好像慢慢重新接通,血液運輸著養分到肢體各處,萎縮的肌肉煥然新生,他花了一段時間才真正可以再次行走。
勅使川原三郎說,這是他至今都如何忘懷的經驗,每每回想起,身體和皮膚都還可以回憶起那樣的改變。唯有親身體驗,你才知道身體內部蘊藏著無窮力量,卻也無比虛弱不堪一擊。因為有過這樣的經驗,從身體湧出的舞蹈不再是意念想像,而是內心深處與記憶中再真實也不過的一種狀態。
多多少少,我在勅使川原三郎身上看到舞踏的痕跡和傳承,快慢剛柔之間,內觀更多內心的動機而非外在形式的雕琢,這是日本的身體美學。而對照起雲門那些啟發自太極導引的舞作,你也可以看到互通的元素,這是東方化形於流、週始復轉的美學觀點。若舞蹈的境界是天人合一、渾然天成的身心表現,而我想起 Michael Jackson,這就是普世(universal)的道理了。
後記:不曉得為什麼,看著這部片,看著勅使川原三郎跳舞,讓我想起朱星朗老師和他的接觸即興課,很多類似的身體探索經驗又再次活化了起來。原以為「緊閉內持」是我身體的宿命,但「打開」身體的想望又再次燃起。
延伸閱讀:
勅使川原三郎官方網站
山海塾「影見」觀後感
公告版位
本站內創作評論文章,非經本人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或修改。
合作邀約歡迎來信:yagal@hotmail.com
- Aug 22 Sun 2010 22:27
兩個男人 (1)化於無形的男人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