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好萊塢主導的電影市場,少不了大美國主義意識形態的故事典型:狂亂的時代,人人期待英雄降臨。惡人一開始總是呼風喚雨,把英雄整個半死。陳腔爛調的劇本卻經常以非黑即白的邏輯宣告邪不勝正的結局。

尤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二次世界大戰的片子與冷戰時期的電影,美國觀點自然而然地讓德國人和俄國人當了壞蛋,也格外喜歡找個外國演員、操著帶口音的英文,演出這樣的壞蛋角色。

然而有趣的是,不論電影關乎哪個時代,英國壞胚子總有他的市場。

BBC的一個節目曾經分析,為何英國演員是演藝圈中最適合演壞蛋的ㄧ群。除了美國和英國的歷史心結引發「劣」化英國人的潛意識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很單純,就是英國人講起英文很壞!ㄧ來,有人覺得英國腔聽起來就很「邪惡」;二來,有人覺得因為英國腔和英國人的用字很優雅有格調,特別適合詮釋那種超聰明、有謀略、真正壞到骨子裡的壞蛋;三來,有人覺得英國人講話就是很「壞」(bad teeth),粗俗點說就是「嘴賤」、罵人不帶髒字。

BBC QI

[覺得這段幽默好笑,除了Stephan Fry總是妙語如珠,現場來賓分析英國壞胚子論點頭頭是道外,裡面幾段摹仿Alan Rickman實在太妙!]

我覺得還有個原因:英國的演員在變換腔調的能力出眾,所以可塑性高。製片不需要真的找個德國或俄國演員,英國演員就可以用德文腔和俄國腔講英文,講得惟妙惟肖。

不管如何,本人確實很愛看英國壞胚子。他們總有自己的「帥」法,帶著本質性的魅力與壞胚子角色賦予的耐人尋味。聰明有謀略不說,內心深處好像帶著一種對其信念的無怨無悔。或許因為角色的塑造上立體有深度和層次,他們不是百分之百壞, 而在展現某種亦正亦邪的曖昧,善惡交錯的拉扯,加深觀眾對其「邪不勝正」後果的同情。

眾多傑出的英國壞胚子中,不得不提Gary Oldman。

印象中,Gary Oldman幾乎沒演過什麼正常人。他的壞從古代到未來,從真壞人到假好人,國籍多變、口音多變、造型多變,有時變到快認不出他來。即使演出的角色勉強算是正常人或是好人,總少不了要詮釋一點黑暗面或有嚴重內心煎熬與矛盾交戰 。

Gary Oldman Leon sniff scene


Gary Oldman Leon Beethoven scene


Gary Oldman Leon “Calm, I am clam!” scene


Gary Oldman Leon “So, this is something personal.” scene


Gary Oldman Leon “Bring me everyone!” scene


Gary Oldman這麼能演個Love to hate的壞胚子,使壞的殺手鐧就是電昏人不償命的眼睛跟遊走在失控邊緣的神經質。或許這種使壞的能力與他本人的性格脫不了關係,一個極度情緒化、甚至有酗酒暴力傾向的人,似乎格外能與壞胚子的脫序共鳴。

Why do we love movie villains?當這些壞蛋與真實世界無關,隔著螢幕,觀眾有無限想像、發洩和投射的空間。

回到心理分析的論點,或許因為人人心中都藏著一個邪惡的我,有時是藉由對螢幕的壞蛋產生認同感,而「釋放心中的壞天使」(非廣告時間!)。或許人人對於現況有所不滿,而期待壞蛋破壞「美好現況的假象」,捅捅馬蜂窩,來讓「好人」們反省ㄧ下。或許人人都渴望壞胚子所擁有的權力和掙破框架規則的狂與敢。

或許也沒那麼複雜,套句Alan Rickman的話:「I don’t play villains. I play interesting people!」壞蛋比較有趣,所以人人愛看。

看電影不過是一種娛樂,何必太認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zimato 的頭像
    ruzimato

    只有旅行和藝術可以自己決定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