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得「舞碼小品專班」或「MV專攻班」有多少招生吸引力.......
任何舞蹈要跳得能看都有一定基礎能力的要求。所謂「基礎能力」,標準在哪裡?有多少是先天的又有多少是後天訓練的?
尤其是帶著「名門派別」有其歷史和經典編舞作品的技巧,入門門檻實在很高,好像很難憑藉著天生的身體能力或其他訓練的基礎就能快速掌握。當技巧本身已經有其養成難度,再要把技巧應用在舞碼小品表演裡則又是另一個層次的挑戰。
最近剛有有機會看到小朋友(國中生的樣子)上李蒙技巧的舞碼小品班。我在想,小朋友對這門技巧的核心概念和身體特色能理解多少?用身體去嘗試,能把這種使用身體的方式做到什麼程度呢?
看了幾天,我還是很好奇這段舞碼到底長什麼樣子。於是先去找這段舞碼可能最接近原汁原味的影片。
Maria Basile performs an excerpted solo from "Mazurkas", a modern dance by Jose Limon
接著恰巧找到一段NYBC舞者表現的版本(漂亮的,但看重心移動、動力使用、線條感不是那麼Limon......)
Tiler Peck rehearses an excerpt from Jose Limon's Mazurkas in preparation for the Vail International Dance Festival.
再對比小朋友們在教室的嘗試......
無法比對......
小朋友們有很多任務和細節要照顧,理解上的,基本身體能力上的,技巧特色掌控上的,表現上的,和體力上的。硬跳還是能夠學完跳完。
有些老師會採取折衷的方式,以保留原編舞精神、舞碼風格與肢體特色為前提,「改編」舞碼小品,調整為適合學員嘗試的組合。
不管是原汁原味版還是改編版的舞碼小品班,學生為什麼要上這種課?開這種課又想要帶給學生什麼助益和價值?
不同前提也許有不同目標。
好玩?開眼界、新體驗?虛榮心?當作case study一樣,在短時間學習了解該派別的特色?當作一種「檢定」,整理檢視目前身體技巧的狀態?
理想上,希望最終都可成為持續學習的誘因,然後有一天恍然大悟,「原來這舞要這樣跳啊~」
只是,開設/參與舞碼小品班和欣賞舞碼小品學習成果的心情,真的是種很弔詭的事......
公告版位
本站內創作評論文章,非經本人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或修改。
合作邀約歡迎來信:yagal@hotmail.com
- Jul 08 Fri 2016 15:37
弔詭的舞碼小品班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