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azarus musical cover


photo source: https://www.lazarusmusical.com

Lazarus
2016/12/28 15:00pm
King’s Cross Theater, London

身為大衛鮑伊粉絲,沒有道理不去看這齣音樂劇。加上知名導演Ivo van Hove操刀,我是有所期待。

然而,整場下來,我處於一個困惑破碎的狀態。

故事改編自Walter Tevis的小說「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當年翻拍成電影就是由大衛鮑伊飾演這個像人類一樣的外星人Thomas Jerome Newton,誤闖地球卻回不去自己原屬的星球。Lazarus仍以Newton為主角,敘說他困在地球上,如何受過往經歷和舊情人所折磨。

(以下劇情純屬個人的理解......)

Newton對他個人狀態的註解是 — “I’m a dying man who can’t die”,翻譯白話文大概是「行屍走肉」。他整日大概就是看電視、酗酒、無所事事,沒事想到藍髮舊情人Mary Lou,就錐心痛苦。他有位助理Elly(不懂要輔助他什麼...反而比較像是看護兼監視人),似乎愛上了他,搞得與丈夫關係緊張。當Elly發現Newton對Mary Lou眷戀不已,她想要成為Mary Lou,便染髮換上舊情人的衣服,希望Newton移情愛上她。

在Newton醉生夢死之際,出現一位像純潔小天使一樣的女孩,白金的長髮、白色洋裝與蒼白的膚色,對Newton的過往暸若指掌,告訴他,只要心存希望,就有機會回到他原屬之處。另外,也出現一個如對照組的惡魔型人物Valentine,他的中心思想似乎是「愛並不存在」(偏偏取了個情人守護神的名字),一一將Newton身旁的人殺害,最終甚至蠱惑Newton把白衣女孩也殺死。

最後結局,Newton終於自由,回到他原本的星球。 “This way or no way, you know I’ll be free.”

???

好的,我對劇情結論是這樣的問號。作為一個應該認真的觀眾,我大概會試著將這解讀為幻想與潛意識的故事吧?女孩與Valentine都是Newton幻想的產物,一方是正面的象徵,代表著從過往解脫重回真實自我的希望;另一方是黑暗的象徵,反正人想逃避也行不通,愛與和平無法改變現狀,情緒失控足以毀滅一切。Elly的角色大概也是在談真實與想像,她對自己真實生活生無可戀,想要成為別人(或讓他人眼中所期望的形象支配真正的自己),卻到頭來一場空。

身為大衛鮑伊粉絲,我模糊而恍惚地感受到這齣戲有嘗試想要「大衛鮑伊」一下。若回顧大衛鮑伊的音樂與其藝術發展歷程,他一直在挑戰「我是誰」和「我要成為誰」這樣的弔詭質問,思考並體現個人與社會文化的互動與影響關係,他總是走在邊緣,抵抗挑戰主流核心。演出情節和意涵本身極具cult氛圍與超現實主義,某種程度向大衛鮑伊最膾炙人口的音樂風格與藝術表現形式致敬。

劇中使用了20首大衛鮑伊的歌曲,加上多媒體投影與舞台設計效果,使得全劇的文本脈絡變得相對複雜。隱晦象徵交錯,然而串接斷裂,過多的跳線,讓人感到困惑與無法進入。我試著去挖掘揭露這糾結文本之下的意涵,但累了也茫了;迷失之餘,想乾脆就聽歌算了。

就粉絲觀點,歌曲很容易主導注意力的走向,或許也成為唯一的慰藉。光是現場演奏樂隊的入場音樂,我們大概就知道是哪首歌。免不了,又是帶著過往的聽覺記憶在比較台上的演唱;帶著對歌詞的熟悉,難免就會質疑此時歌詞由某位角色唱出再置入整體情節的適切性。(更何況,大衛鮑伊的歌詞本身有時就已經同時指涉不同層次的概念和訊息,可謂弦外之音重重。)

心中更加困惑,若是非粉絲前來觀賞,究竟會感受到什麼?是場MV加上現場演唱會大會串的感覺嗎?還是無言以對?

單就「表演」而言,我認為全劇還真能以MV加演場會的形式看待。這些歌曲的呈現,有著與原唱不同的編曲形式和演唱風格與技巧,再搭配一些劇場舞臺設計、視覺技術與道具應用造成的幻覺效果,若將每首歌單獨處理單獨看待,其實各有新的特色。有的歌曲讓人驚艷(例如其實我蠻喜歡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所轉換出的冷調工業藍調風、Mezzo女聲用抒情唱腔表現Changes的第一段),有的歌曲根本就是MV加live演唱(如Where are we now),但有的歌曲變得莫名奇妙,唱腔、歌詞與劇情搭配不上(如It’s no game和服女大亂入;All the young dude我簡直錯愕,不知為何放在這段、唱得無法誇張搖滾、粗糙的編舞動作…)。

客觀評論演員,他們的歌唱音質、技巧與表演性都有一定水準,肢體的張力和協調感也訓練扎實,情緒表現上該有爆點的地方也能火力全開,可是動作設計卻讓每個人從頭到尾看起來不出「酗酒、困惑、恍惚、情緒失控」這幾種狀態,帶著僵硬扭曲的動作在演戲,唱歌時又是ㄧ貫的演唱會調調,整體相對單一而且不對我胃口。

總之,明明有好聽的歌、厲害的導演、相當不錯質感的演員與樂團、有些巧思的多媒體和劇場幻覺應用,卻整個支離破碎,彼此格格不入,讓我莫名疏離地看著台上進行一切的一切。

失策,失手。

後記:

反正粉絲是來捧場的。節目單一本8英鎊...orz,為了這張照片,我認了。
Bowie by Gavin Evans Shhhh
photo source: http://gavinevans.com/david-bowie

粉絲就是粉絲,演岀之中會有人忍不住要小聲跟著唱、搖晃身體打拍子。還是有聽到有人哽咽抽泣的聲音和擦眼淚的動作。
對文本的困惑不是只有我,散場時結伴的觀眾大多邊走邊互相解釋他們看到的劇情發展與角色關聯。
我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實在不是我的菜。


延伸資訊:
https://www.lazarusmusical.com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zimato 的頭像
    ruzimato

    只有旅行和藝術可以自己決定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