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ream cover.png

photo source: https://dream.onlin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2021/3/19 21:00

線上觀看

 

文化傳統也必須與時俱進,讓它在每個時代都擁有當代的意義,那才是活著的文化。

 

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以下簡稱RSC)在莎士比亞劇演出的歷史及權威性舉世公認,身負如此傳統與聲譽更需積極創新才能維繫莎劇當代性的價值。

 

2016/2017劇季是劇團紀念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的年度大事,當時進行一項具指標性的投資與實驗,探索科技如何作為創造莎翁想像世界的有力工具。劇團與英特爾(Intel)和The Imaginarium Studio公司合作,採用英特爾處理器作為運算核心,嘗試應用「動態捕捉技術」與「即時投影技術」,創造《暴風雨》劇作整體場景的魔幻、夢境、虛實難辨的氣氛。

 

這兩樣技術在電影和電玩都不算新東西,但用在劇場可謂創新。團隊花了兩年研究實驗,找出可在舞台上創造數位Avatar,而且能夠與舞台演員即時互動的方法。科技輔助成就許多幕漂亮而驚艷的舞台效果,逼真的聲光視效,帶給觀眾視覺新震撼。但帶給觀眾的感動,仍是來自劇場演員硬底子功與文本內涵的深刻省思。(見波濤未平 - 短記 暴風雨(Tempest, RSC 2016 Production)

 

我本身並非傳統戲劇的追隨者,加上進入莎翁劇作還是門檻頗高,不過看了《暴風雨》之後,劇團持續活化品牌與教育推廣的努力讓我從觀察業界動態的角度開始對它定期追蹤。

 

經歷2020年疫情爆發,表演藝術界紛紛開啟新現場與新型態創作方式。因為個人研究需要,我注意到RSC《夢》(Dream)這個製作。

 

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個複製《暴風雨》科技導入製作模式的《仲夏夜之夢》,搜集資料才發現,它走的是另一個層級的創新實驗。

 

創作靈感確實是來自《仲夏夜之夢》,但不是要演出劇作,而是創造出劇作中的魔法森林,以此作為新創作的場景世界,讓觀眾透過手機、平板或電腦螢幕進入想像情境。

 

文案寫著:場景設定在虛擬仲夏夜森林的現場線上演出,跟著精靈Puck漫遊仲夏夜的魔法森林,經歷你的奇幻旅程。

 

好吧~這對我來說一點吸引力也沒有。但為了了解到底怎麼回事,我還是訂票了。

 

它不似一般隨選線上節目可在一定時間內隨時觀看,這仍是有固定上演日期時間的「現場」演出,觀眾須事先預定加入觀看的場次,可選購免費的純觀看模式,或者支付十英鎊成為「互動」觀眾。後者有名額限制,我看到幾乎每場這種互動票有賣完。

 

不禁納悶,線上到底是要怎麼互動?這就是這個製作創新的賣點之一。

 

需要稍微轉換腦袋,想像自己在打電動。

 

概念是這樣,購買Audience + 互動票的觀眾,可以變身成魔法森林裡的螢火蟲,利用自己的觸控式螢幕、觸控板或滑鼠來控制螢火蟲的位置。第一,你會覺得自己這隻螢火蟲和其他螢火蟲是可以改變整體畫面的,這裡亮點多,那裡亮點少,幫忙照亮這座深夜的森林;第二,你可以很無聊地去靠近(或攻擊)其他「螢火蟲」,自以為在大型線上真人互動對戰遊戲那樣的感覺。第三,觀眾真正的互動參與在於影響主要角色精靈Puck,Puck會隨著這群螢火蟲怎麼飛動聚集而決定它在空間移動的狀態,它也會跟螢火蟲互動(你在它手邊飛來飛去,它手就可以揮來揮去或假裝要抓住你之類的),所以每一場演出Puck怎麼動會因為不同觀眾的參與而有所差異。

 

飾演Puck的演員說,觀眾的重要性就如同這場演出的燃料,如果沒有螢火蟲的光亮,Puck看不見路,也在森林裡動彈不得了。

 

我不懂技術但可以想像這基本上是電玩互動設計技術的專業,伺服器技術決定同時上線即時互動的用戶數(每場最多2000名)。

 

第二個賣點是繼續發展之前《暴風雨》的動態捕捉技術:穿著動態捕捉衣的演員透過動作即時驅動角色相對應的虛擬avatar。

 

Actor and avatar.png

Photo source: RSC

 

不過技術更進一步發展,連手部動作和臉部表情也都可以捕捉到,把演員「表演」的精髓都做出數位轉換。而動作控制驅動的標的也更加複雜,除了事先設計好的虛擬avatar及其動畫序列,這次還能控制音樂音軌。

 

Behind the scene.png

Photo source: RSC

 

參與音樂創作的是愛樂管弦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進行配樂作曲並錄製演奏,藉由Gestrument互動音樂軟體,在特定片段,演員可以動作來控制預錄好的音樂音軌,打破過往傳統上音樂與表演之間的關係,讓每場演出的音樂有所不同。

 

不過,略知製作的操作概念是一回事,究竟是什麼樣的創新觀賞體驗還是得經歷過才能體會。

 

我先總結,大概就想像自己去迪士尼樂園坐上星際大戰的太空船或印第安納瓊斯的吉普車那樣,夜遊魔法森林,在那裡看到植物昆蟲、遇到精靈、遇到危險、最後緊急脫身、迎接日出。

 

觀眾在開演前上線,聚集在等待大廳(lobby),整體畫面設計感覺相當電玩,看著倒數秒數和同步上線人數的數字跳動著。

 

Entrance lobby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接著飾演Puck的演員出現,歡迎大家,要觀眾跟著它踏入旅程。

 

IMG_9706.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隨著演員開門進入攝影棚,畫面跳接進入一個大自然場景,一樣有種電玩感,看得出3D圖像設計的精美與擬真的用心,特別是塑造出月光灑落的光影,既真實又魔幻。畫面中出現的虛擬avatar,如石頭人形狀的Puck、飛蛾、蜘蛛網、芥末種子等,都是由位於表演現場的演員所驅動。

 

Virtual avatar.png

IMG_9709.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揭秘也是這場演出設計的一環。中途有一小段時間,畫面從虛擬的3D森林切換到演出現場。

 

那是一個類似攝影棚的場地,位於佈建5G網絡的樸茨茅斯市政廳(Portsmouth Guildhall)。七位穿著動態捕捉衣的演員在一個7x7公尺的動態捕捉空間裡活動和動作,即時驅動角色相對應的虛擬avatar和相對應的音樂音軌。現場設有大型LED背景幕,展示觀眾同步觀看到的虛擬森林世界,讓演員可以確認自己在虛擬環境中的位置並採取行動。

 

IMG_9714.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這樣的對照是有意思的。現場演員在箱子上爬來爬去,或彼此有些肢體互動,只看他們現場動作是摸不著頭緒究竟表演什麼。一對照虛擬世界呈現的畫面敘事就清楚了,像是Puck被蜘蛛網困住掙扎想要逃出,或是芥末種子被風吹得東倒西歪顯示暴風的強勁。真實與虛擬的差異被顯露出來時,觀眾才恍然大悟創作背後多層轉換的複雜考慮。

 

演出結束後接續簡短的演後座談,以科技技術解密為主。

 

我對這全長50分鐘製作的觀賞經驗和心得是:有學習價值,對動態捕捉技術和互動技術的應用總算有點概念;有新鮮感,敬佩整個製作團隊在創新實驗上的用心。對我來說視覺和體驗都非常遊戲感,畫面是美的,但細節擬真度不夠,並無法達到製作所訴求的「沈浸式體驗」,觀賞過程中感官其實頗為放空,不太有情感面的觸發,也沒什麼思考,坦白說蠻無感的。加上在家線上收看難免有些外在干擾(狗狗要進房間、媽媽要交代事情之類的......),不似進入劇院可以打造出隔離時空。

 

我心想,會不會純粹一般動畫或遊戲美術就可以做出很精彩的東西?所謂觀眾互動的螢火蟲實在也不是什麼噱頭,也根本不算什麼了不起的互動.......或許在沒有疫情生變的狀況下,製作原本設想的現場觀賞體驗會有一些驚喜吧?

 

但這個製作還是值得稍做紀錄,重點不是這個最後成品而是它的產生過程。(我猜創作產製團隊也知道創作過程本身的價值,所以把揭秘作為演出內容的一部分?)

 

這畢竟不是一個電玩遊戲作品,而是一個現場表演的作品。回歸現場性和劇場元素作為核心時,整體科技應用的難度突然增加。要體現這個複雜的製作概念,背後需要許多絕頂聰明的腦袋互相交流激盪,然後這群(ego通常很強的)的藝術家、設計師、科學家們,想必得拋棄不少ego,才能夠有效合作激發出創意和解決方案。

 

務實一點說,不用為錢擔心時,可能都比較容易放開心胸吧?這可是一個12-16M英鎊、耗時2年多由英國政府資助的案子啊~

 

結束之後立即收到問卷填答的邀約,題目大概超過100題?!基於個人好奇,我耐心回答,也從中預知問卷研究目的,大致是關乎:這個線上演出帶來哪些觀眾體驗、有哪些特質特色、發展潛力如何、與一般表演藝術欣賞的認知行為的關聯、財務面能否存活等等。

 

做這些研究,不僅可能用來評估這個製作的績效,也應該是整包大案子的產出成果之一。

 

跨界創新總是說比做的容易,還是先恭喜RSC和整個團隊把原型做出來。至於後續發展,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背景資訊:

RSC在2018年參加英國政府發起的「未來觀眾」計畫(Audience of the Future Programme),負責主持表演藝術範疇的專案,由英國研究與創新機構(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Strategy Challenge Fund資助。

 

這個聯盟(consortium)由14個專業組織組成, 成員來自劇場表演、音樂、影音內容產製、遊戲領域、VR/AR技術和研究機構等。 在政府基金的支持下,研究發展測試高度沈浸式科技,結合新型態作品創作,探索全新沈浸式與整合跨領域技術平台所能創造的觀演體驗可能性。

 

計畫的具體目標是在2020年春季推出一場結合多元平台技術的沈浸式演出,可同步於現場與線上觀看,作為未來新型態現場表演的一種原型。因為Covid-19疫情影響,專案團隊調整觀看形式為現場線上直播(Live online streaming),延至2021年三月呈現,共規劃十場現場演出。

 

參考資料:

官網:https://dream.online/

https://www.rsc.org.uk/press/releases/creative-industry-pioneers-come-together-to-shape-how-audiences-experience-live-performance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17/theater/review-dream-royal-shakespeare-company.html

https://youtu.be/zk_fGAxGEXE

https://youtu.be/1UM69ygvtiA

 

arrow
arrow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