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Q:除了突厥之外,這個區域(Turkestan)還有哪些重要的歷史時期和文化影響?

A: 中亞位於亞洲中部的樞紐位置,地形涵蓋北面哈薩克的廣闊草原、南面鹹海水系盆地、吉爾吉斯天山及其支脈的高山和大量沙漠、半沙漠和點綴的綠洲。種族上中亞本身即有許多部落民族,千年來陸續有不同氏族遷徙居住,可稱得上是民族熔爐的場所。尤其在十六世紀以前海路未通之時,中亞是各種文明、文化、宗教及經濟貿易的交匯之處。當地人民在吸收各種文明過程中創造了獨特的中亞文明,對外的開放和對内的包容程度也很高,在歷史、文化、社會和經濟活動發展上呈現多元複雜的樣貌。因此有必要約略了解這個區域的幾個重要歷史時期和文化影響,才能解釋體會多彩交錯的文化地貌。

西元前兩千年開始直到西元前四世紀左右期間,陸續有來自亞洲北部如阿爾泰山區(Altay)的移居此地的遊牧部落各據一方,發展各自的文化和政經系統,其中較有名的如以今天撒爾馬罕(Samakrand)為首都的速特(Sogdian)王國及中國歷史上的烏孫、大月氏。西元前四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東征,帶著希臘文明和希臘部族進入中亞,但其影響並不長久,隨著帝國勢力的消退和地方部族的復興,中亞又恢復成過去部族王國分立狀態,不過在文化基因中仍殘留希臘化文明的痕跡。

在西元前二世紀到西元六世紀這段部族王國分立的時間,一開始較強的勢力是匈奴與中國,兩方爭奪中亞政治和經貿的控制權。西漢曾派張騫出西域,企圖連通中亞部族對抗匈奴,也設立西域都護府掌控中亞事務。在對峙的詭譎中,卻也帶動人員往來、經濟、文化交流的機會。不過到了西元二三世紀後,取代的是波斯帝國的勢力,波斯的文化和宗教(拜火教)慢慢產生影響。

西元六世紀突厥部落興起,建立突厥汗國,有大量突厥族進駐中亞,陸續經過西突厥汗國、黑汗王朝、伽色尼王朝等突厥國家。其間中國唐朝雖然短暫主導中亞事務,但在與阿拉伯人的對戰失利後退出中亞。到了八到十世紀,中亞無法置身於阿拉伯人擴張的影響外,伊斯蘭教進入中亞,主要有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的統治,與突厥人的薩曼尼王朝(Samanid)同步影響中亞突厥化與伊斯蘭化的進程,慢慢切斷中亞與東方民族(如中國、匈奴)的政經文化連結。

十一世紀初,塞爾柱土耳其人(突厥人)興起,建立東起中亞、西至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帝國,不過在境內王國動蕩與運作下,很快面臨分裂。到了十二世紀,奠基於今日烏茲別克撒爾馬罕地區的花剌子模王國(Khorezm)成為中亞的強權。

十三世紀蒙古人崛起,撼動整個歐亞大陸。1219年成吉思汗率軍西征,橫掃花剌子模、中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然等地,過去累積的城市文明與經濟發展遭受破壞,在後繼察合臺汗國統治下,回歸遊牧生活。到了十四世紀,帖木兒(Timur)掌握察合臺汗國大權,率軍南征北戰,建立囊括伊朗、阿富汗、印度德里、北高加索和伏爾加河下游流域、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然等區域的帝國。不只是疆域的擴張,帖木兒王朝成為中亞史上關鍵時代的原因還包括其在建築、文化、社會建設上的興盛與貢獻,至今仍可看到許多帖木兒帝國時期具體的遺跡和文化面的影響。

但隨著帖木兒帝國式微,十六世紀初開始將中亞納入佈局的是俄羅斯人。沙皇勢力入侵,在佔領區實行軍政合一的殖民統治。不過俄國人並非高枕無憂地坐享中亞支配權,穩占印度的英國也覬覦中亞利益,兩國在此歷經一世紀的對弈(The Big Game),中國清朝也企圖染指中亞,不過僅進軍到天山北部(今日新疆區域)1891年,中亞正式併入俄羅斯帝國版圖,進入俄羅斯化時期。

待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順勢接管沙皇政府在中亞的統治。長達八十多年的蘇維埃統治中,中亞面臨蘇聯的雙重統治手法,一方面有來自中央的意識形態、計劃經濟、建設進程、語文教育統一等集權制度,另一方面又允許各加盟共和國保有其國族文化,由當地政府管理,延攬俄羅斯人以外的民族代表進入中央。但整體而言,俄羅斯化或蘇維埃化的影響在今日仍明顯易見。1991年 蘇聯解體後,中亞五國宣布獨力並步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各國選擇各別未來發展方向。

總括來看,中亞地區歷經複雜的歷史進程,融合許多文化根源與影響,有原始遊牧部族地區性特色、混雜強烈突厥與波斯色彩的伊斯蘭文化和俄羅斯統治下的社會經濟基礎建設,多元因子讓中亞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地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zimato 的頭像
    ruzimato

    只有旅行和藝術可以自己決定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