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e Grand Bleu poster


photo source: www.imdb.com

年輕時是在當時播映許多藝術電影的春暉電影台看了碧海藍天,對電影留下的是片段的印象:好美的海報、史上最空靈眼睛與漂亮睫毛的男主角、有點煩人搞不清楚狀況的女主角,然後地中海的藍色海洋與自殺。

感覺?說不太上來,大概是ㄧ種狀態,想像若能像男主角一樣去追求某種歸屬,好像是種挺讓人嚮往的狀態,儘管那是像童話ㄧ樣夢幻的死亡。

事隔多年,前幾天在電影院大銀幕重新看這部片,以一種已知又放空無知的心情去看,某些體會似乎進入到不同的次元。


這被稱為盧貝松重要的一部作品果然有其原因。1988年的電影,充滿著guts,透過盧貝松看世界的濾鏡,訴說死亡與永恆的幽微關聯,各種戲劇化因子交織鋪陳出癡情、厭世、自我追尋。Eric Serra的配樂,令人身起雞皮疙瘩,如此大膽前衛,和畫面和劇情步調搭配得天衣無縫。

我體會到「獻身」。

電影中,每位主角的獻身,近乎獻祭的沈溺與癡迷。

Jacques愛海,理想主義,抽離真實世界,沒入海中,他心嚮的歸屬。
Enzo愛挑戰極限、證明自己,卻能夠屈從於家人朋友的愛,高傲卻真誠無悔。
Joanna愛Jacques,無可救藥,無能為力,曾經愛過,放手看他離去,無悔卻悲傷。

生命與情感的歸屬究竟在哪?內心好像總有個呼喚。挑戰它、成為它、抑或改變它?遵從內心或不遵從內心,都是一種活法。

「(潛入海裡)就好像在滑翔,卻不會墜落。」
“It’s a feeling of slipping without falling.”

那是自由、解脫。

「到了海底深處才是最困難的,因為我需要一個好理由讓我回到水面上。」
“The hardest thing is when you’re at the bottom, cause you have to find a good reason to come back up.”

呼應召喚得到的究竟是平靜與抑鬱,也許只是一線之隔。

「潛入海底,那裡的海水不再是藍色,天空在那裡只成為回憶,你就躺在寂靜裡,待在那裡,決心為她們而死,只有那樣她們才會出現,她們來考驗你的愛。如果你的愛夠真誠、純潔,她們就會和你在一起,然後把你永遠地帶走。」
“You go down to the bottom of the sea, where the water isn't even blue anymore, where the sky is only a memory, and you float there, in the silence. And you stay there, and you decide, that you'll die for them. Only then do they start coming out. They come, and they greet you, and they judge the love you have for them. If it's sincere, if it's pure, they'll be with you, and take you away forever.”

獻身的儀式必須是孤獨的,奉上血與淚,意味著放棄很多心愛的人事物。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大海也是如此,夢想也是如此,愛情也是如此。大海是Jacques的所愛與歸屬,但大海也奪去他的父親和摯友。大海是Enzo挑戰的競技場,要接近夢想,每次與風險搏鬥,最終獻上生命。Jacques讓Joanna為愛獻身,但獻身最後的承擔是心碎。

海的美,夢想的美,愛的美,體驗了,就存在了,但從不被你所擁有。

你為它獻身,就為了那存在的本身,一直在那的存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zimato 的頭像
    ruzimato

    只有旅行和藝術可以自己決定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