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對李斯特所累積的偏頗印象 — 中分妹妹頭造型、愛穿黑衣又愛炫技享受掌聲、自認是女人迷的高調人士,使得他從未出現在我最喜歡的作曲家/音樂家名單上。
那為何要寫李斯特?
其實這篇文的內容也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好幾年前在鋼琴家薛巴可夫的獨奏會上聽到一曲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鋼琴改編版,被李斯特的才華給震懾,打破對他的刻板認識。然後去年出遊拜訪他的故居,獲得更多關於他生平的資訊。或許是時候把這些散落各處的資料稍微整理,當作自己對音樂家、音樂史的學習紀錄。
———
李斯特(1811-1886)生於一個新舊作曲思維與音樂風格交互激盪衝擊的時代,音樂生涯橫跨40多個年頭,他是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作為鋼琴演奏家的他,極度高超的技巧獲得觀眾與同儕的ㄧ致尊崇。
Clara Schumann:“He can be compared to no other virtuoso. He is the only one of his kind.”
Brahms:“Whoever has not heard Liszt cannot even speak of piano playing.”
作為作曲家,儘管留下上百首作品,則評價不一:有人認為他作的曲子盡是技巧華麗、譁眾取寵、但內容膚淺的東西;有人認為他寫出供自己演奏的炫技曲根本超乎常人能力,所以都是在「自我包裝」;有人認為他將鋼琴作曲管絃交響化是一大創新突破,他的音樂形式訴求更多抽象概念與情感的自由表達,不僅呼應當時浪漫主義思潮,也影響後世作曲家。
若放大檢視音樂在社會文化中角色的轉變,李斯特確實是深具創見也留下具體成就與延續性影響的重要人物。
他一生扮演眾多角色,他是鋼琴家、作曲家,他也是鋼琴教師、指揮家、評論家、策展人,他還是神職人員(真的是有牌認證的Father Liszt)。不論哪個角色,他無一不全力以赴。
好奇挖掘他的人生之後,發現更多關於他的矛盾曲折故事。有人說他把靈魂賣給魔鬼換來絕技與盛名,但其實,他的靈魂是獻給鋼琴與宗教。
就一層層來認識發現李斯特多才多彩的人生吧~
———
萬中選一之鋼琴魔手
李斯特是鋼琴神童/神人無誤。6歲展露天賦、8歲開始作曲、9歲開始登台演出。
[小李斯特穿著匈牙利民俗服裝,1820,果然是可愛小正太。]
他的父親是位業餘音樂家,對他的音樂教育用心良苦。父子先到維也納,李斯特的天賦為他贏得許多名師的免費指導。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師是貝多芬的學生徹爾尼,為他養成鋼琴演奏的紮實基礎。也是在徹爾尼的引薦之下,小小李斯特得以與他的偶像貝多芬相見。(關於這段小李斯特被偶像出題考試才獲得青睞的軼事,請見連結。可知,李斯特從小就有即興、自由移調演奏的能力。)這段師生三代之間淵源,從演奏、作曲乃至音樂傳承推廣,深深影響著李斯特日後的發展。
[貝多芬始終是李斯特傾慕崇敬的對象,在他度過晚年的威瑪居所裡,仍掛著貝多芬的肖像。]
Photo source: 攝於Liszt Haus, 2019
後來李斯特前往巴黎,他的父親努力要讓他進入當時不收外國人的巴黎音樂學院。在此時期,他結交了幾位對他影響極大的朋友 — 蕭邦、帕格尼尼和白遼士。(關於他們對李斯特的影響,後段再敘。)
成年後,李斯特開始了演奏與教學生涯。
1839~1847年是李斯特旅行表演時期,他的足跡踏遍歐洲,如炫風般席捲,名聲如日中天,是音樂界超級巨星,人稱Lisztomania。樂評這樣形容他:「一位受到群眾夾道歡迎的君王,他統領的式不朽的精神世界。」
基於對貝多芬的崇拜,他相當熱衷演出偶像的作品。例如貝多芬後期鋼琴奏鳴曲中出名的Hammerklavier(op.106),因為實在太困難,當時大家都評之為「耳聾又瘋狂的作曲家寫了一首根本彈不出來作品」。直到李斯特出現登台演奏此曲,讓世人見識貝多芬的偉大,也展現他高超的演奏能力。
1840年在倫敦,他首創所謂「獨奏」(recital)的演出形式(聽說是因為他找不到人一起湊出節目,只好自己上全場)。在李斯特之前,還沒有音樂家用單一樂器演奏獨撐整場音樂會,這被視為是種「臭屁」的舉動。
他演奏時可以全程背譜,技巧驚為天人,形象充滿魅力,也擅於與觀眾互動,種種風采讓他的獨奏演出座無虛席,到處皆是仰慕他的樂迷,尤其是女性。經常可見觀眾爭奪他有意無意掉落至舞台下的手套,甚至為他激動昏厥。
Photo source: BBC
據統計,在八年旅行巡演期間,他舉行過上千場獨奏會。若扣除交通旅行等時間,有時高峰點幾乎是一週演出3-4場的頻率。
不過,他的成就出自苦練和對音樂作品本質意義的追究。
青年李斯特(1832年)在寫給朋友的信中說:「荷馬、聖經、貝多芬、巴哈、漢美耳、莫札特和韋伯等人都常在我的身邊。我冥想著他們、專心傾聽他們。並且每天練琴四到五小時,苦練三度、六度、八度音階、顫音、同音反覆和裝飾奏。」
在他每天練習的時間中,光是音階和琶音練習就佔了三分之一的時間。他不僅講究手的控制力,也關注身體姿態。他將老師徹爾尼的提醒「絕對不要讓你那不聽使喚的雙手,阻礙了你藝術家般的詮釋」放在心上。
練習,是他認為成為一個藝術家最最最基本必須有所承諾投入的。同時,他練就可以立即適應任何鋼琴的能耐。即便日後成名,他的練習在四處巡迴舟車勞頓之中沒有間斷。
[在他的威瑪故居裡,仍展出一座僅有琴鍵格子、無法發出聲音的木製鍵盤,這是李斯特四處巡演時用來練琴的鍵盤。他並不因自身的天份和受歡迎的程度而荒廢基本功。]
Photo source: 攝於Liszt Haus, 2019
Lisztomania背後固然有一大部分是李斯特在演奏超技作品時的絢爛魅力,他真正席捲樂壇的天賦,是在對音樂的表現和詮釋(performance and interpretataion)上。
Photo source: 攝於Liszt Haus, 2019
舒曼稱他為「詮釋的天才」。這深入精闢的詮釋能力,出自他對作曲家的深入研究以及對作品本質意義的追究,和演出當下的全神投入。
可別忘了,李斯特基於對貝多芬的崇拜和孜孜鑽研,他是演奏貝多芬的權威。除了貝多芬作品之外,他演奏曲目還包括當代同期音樂家如蕭邦、舒曼的曲子,以及其他過世名音樂家如巴赫、舒伯特的作品。不管演奏什麼作品,據說連彈奏徹爾尼練習曲或被認為「必須節制」的巴赫作品時,都滿注光芒四射的活力讓聽眾深受感染。
他對音樂的觀點與解讀,不只是在單一樂曲上精湛傳達,他還帶著文學編集般的思維來規劃曲目組合,為觀眾呈現特定主題,藉此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想法。
公告版位
本站內創作評論文章,非經本人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或修改。
合作邀約歡迎來信:yagal@hotmail.com
- May 11 Sat 2019 19:37
淺談鋼琴之王李斯特(Franz Liszt)(1)萬中選一之鋼琴魔手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