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威瑪(Weimar),古典之城,文化之都。六萬居民人口,或許連「城」、連「都」都稱不上,但其歷史地位,無法以人口規模衡量。

人文主義,啟蒙思想,古典文學,交織出威瑪豐富的文史遺產。

Weimar Theaterplatz
[威瑪Theaterplatz歌德與席勒雕像]
Photo source: 攝於Weimar, 2019

市中心仍是石磚小路,對拖行行李很不友善的那種。

Weimar alley
Photo source: 攝於威瑪, 2019

街巷建築,大多留著十八世紀的風情特色。

Weimar Castle Gate Weimar Herderplatz corner
Photo source: 攝於威瑪, 2019

在古色古香、優雅沈靜的威瑪,同時存在一個顯著對比,那就是Bauhaus(常見中文音譯「包浩斯」)。其幾何簡單而現代感的建築風格在古典的威瑪圍出另一個時空氛圍。

Weimar Bauhaus Universitaet 3
[Bauhaus大學一角(我也服了自己,居然可以拍得如此沒有美感和活力,應該是那天被冷到了......)]
Photo source: 攝於威瑪 2019

現代主義,整合藝術,社會改革,Bauhaus的願景思想影響整個二十世紀的當代設計,開啟威瑪對社會文化發展影響力的另一個篇章。

旅行到訪的時間適逢新年假期,Bauhaus大學校區冷冷清清,門窗緊閉,既無法進入建築物內部來感受它特殊的空間構成和氣氛,也無法從教職員學生的樣貌和學校裡的活動去猜測,Bauhaus今日是否仍舊保有當年那般反叛的理想和熱情。但仍可從透明的落地大窗看見學生們的模型和作品。

Weimar Bauhaus Universitaet 2
Photo source: 攝於威瑪, 2019

儘管Bauhaus學院(Bauhaus School)在威瑪只有短短幾年(1919-1925),威瑪處處可見Bauhaus百年紀念的行銷素材和種種研討活動預告,還花錢開設了全新Bauhaus博物館,都透露出一種強烈反思Bauhaus精神的企圖,亟欲找出Bauhaus的當代意義(與文化觀光的變現商機)。

Weimar Bauhaus Museum in Bau
[新Bauhaus博物館還是個工地......]
Photo source: 攝於威瑪, 2019

Bauhaus Museum Weimar.jpeg
[新Bauhaus博物館完成圖
(不確定是實景還是示意圖.....現在科技擬真力有時出乎人為判斷能力所及.....)]
photo source: https://www.klassik-stiftung.de/en/bauhaus-museum-weimar/

Bauhaus的誕生與其影響力的散播與兩次世界大戰息息相關。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德皇退位,1918年制憲代表在威瑪集會,制定憲法,建立民主共和國。

威瑪憲法寫著:政治權力來自人民;年滿二十歲,不分男女,都享有選舉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個人自由不可侵犯,有權自由表達意見,結社或集會自由,信仰和良心自由等。這個自由平等的基本觀念,創造一個開放而包容的氛圍環境,成為許多現代觀念萌芽的沃土。

1919年,Bauhaus學院在威瑪成立。年輕的建築師Walter Gropius接下院長一職,確立精神與基本原則,作為學院教育方針與課程規劃的指導依歸:Bauhaus(在德語,Bau的意思是建築/建造,Haus是房子)就是建構未來之所在,在這個「房子」裡,聚集各種應用藝術工藝技術,統整合作,為未來民眾生活的需求服務。

Gropius的崇高理想是創造「一棟將建築、雕塑和繪畫結合成三位一體的新的未來的殿堂,並且用千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手將它聳立在雲霞高處,變成一種新的信念的鮮明標誌。」
(“the new building of the future, which will be everything together, 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e and painting, in a single shape, rising to heaven from the hands of millions of craftsmen as a crystal symbol of a new emerging faith.”)

他不僅要體現創新的教育概念,還意圖推動一場藝術革新運動和社會實驗。這是一群左派藝術家的宏偉目標:藝術在社會變革中應當扮演積極的角色,各項工藝學科專項應打破區分屏障,加以整合;「藝術設計美感」應該與「技術生產製造」相互結合,促進社會發展。

Gropius的主張回應著當時環境的挑戰,面對戰後德國一蹶不振的經濟衰疲和各種匱乏,Bauhaus揚棄傳統美學講求雕琢的風格形式。Gropius主張限縮基本形式與顏色,在各方面追求單純,精簡運用空間、材料、時間以及金錢,所謂「設計良好」的產品工藝,必須實惠有用,合乎社會大眾所需。

Gropius期待的Bauhaus是充滿創造能量的,他說:「Bauhaus的目標正是沒有風格,沒有制度,教條或教規,沒有處方籤,沒有時尚!只要它不緊抓著形式,而在可變的形式背後尋求生命本身的律動時,它就具活力!」

Gropius designed Bauhaus Directors Office
[當年Gropius自己設計的Bauhaus總監辦公室在今天看來都是太經典有太夢幻了.......]
Photo 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bauhaus.movement/photos/a.711997512164657/2478764762154581/?type=3&theater

學校採行多元教育概念,透過創意而務實的方法,著眼個別學生天賦潛能的培育與發揮。手藝/工藝與學術理論訓練不再有所分別,必須由零開始「做中學」。不帶著學術包袱,從具體的計劃中來精進能力和技藝,反覆嘗試,完成任務。學生必須自許為全方位的人才,專業之外,還需充滿情感,具備推動進展的能力。

學院裡教授實驗各種不同的課程與活動,理論與實踐並重,從家具設計、繪畫、攝影、廠房設計、陶藝、劇場設計、織品、建築、金工、印刷版式到舞蹈,ㄧ網打盡。

csm_Gropius_Schema_zum_Aufbau_der_Lehre_am_Bauhaus.jpg_573251945_48d1480daa.jpg
Photo source: https://www.bauhaus100.com/the-bauhaus/

他邀請歐洲各地菁英來到威瑪Bauhaus學院任教,包括Wassily Kandinsky、Paul Klee、Marcel Breuer、László Moholy-Nagy等人。

2_bauhaus-meister_2.jpg
[Bauhaus學院創辦人與教職員合照:左四László Moholy-Nagy、左七/正中Walter Gropius、右六Marcel Breuer、右五Wassily Kandinsky、右四Paul Klee(不過,這張照片是在德紹拍攝的,而不是威瑪)]
Photo source: https://www.bauhaus.de/en/das_bauhaus/48_1919_1933/

這些教育準則和舉措在當時被視為極具遠見卓識,威瑪政府初期當權左派人士對Gropius大力支持。然而,保守派批判的砲火也沒停過。

Bauhaus所提倡的現代主義不模仿任何歷史美學,其社會主義式的集體主義將服務大眾作為核心概念,這對以古典教養的威瑪當地仕紳來說,如同挑戰文化傳統、散播共產布爾什維主義一樣危險。

隨著當時政治各派人馬利益爭奪日趨劇烈,左派人士敗退之下,Gropius不得不在1925年將學校遷移到德紹(Dessau)。

德紹時期的Bauhaus學院也開始檢視調整一部分的方針原則。他們捨棄威瑪時期強烈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的特色與對中世紀的憧憬,聚焦於理性簡約的設計風格,講求「形式跟隨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偏好幾何乾淨線條取向的形式,並開始運用當時先進的材質(如鋁、鉻、玻璃)作為材料,積極將現代主義概念的產品推廣到大眾消費者。同時也因為經費短缺,基本藝術理論課程被迫刪除,將發展重點放在符合社會需求的住宅上。Bauhaus從藝術工藝綜合設計學院,轉為建築設計為主的教育機構。

現在大眾所熟悉的所謂「現代主義」設計與Bauhaus代表性建築與作品,大多是在德紹時期成形。這些大膽而銳利精準的線條,至今仍是常見的產品設計語彙。

Marcel Breuer Armchair 1925.jpeg
[有名經典的Marcel Breuer的作品Wassily Chair]
photo source: https://www.bauhaus.de/en/programm/sammlung/205_moebel/

只是,在動盪的威瑪共和時期,藝術與教育都無法排除於政治之外。右派持續打壓Bauhaus,1932年學院再從德紹遷往柏林。1933年納粹上台後,它被下令永久關閉。許多Bauhaus教職員、學生與藝術家紛紛受到迫害而流亡各地。卻也因此將Bauhaus的教學原則、創作設計學理帶往海外,持續擴散Bauhaus的足跡。

二戰之後,Bauhaus的社會主義DNA理應在共產陣營的東德受到歡迎。Bauhaus的的簡約形式、功能主義,以及在Bauhaus成員在戰時期間流亡北美時發展出來的模組式建築系統,確實在戰後初期被視為處理重建問題的合適解方。

但沒多久,蘇俄當局便發現了Bauhaus原則對共產意識型態的挑戰。

首要的對立在於美學觀點。俄共褒揚俄國寫實主義(Realism)的價值,尤其是它在彰顯工人階級「日常勞動努力美德」上的敘事內容,與Bauhaus所講求「功能形式」高於內容的理性抽象概念大為不同。

到了1950年代,共產黨更是正式譴責形式主義與Bauhaus風格是種「敵意的表現」(A Hostile Manifestation)。Bauhaus源自德國,其形式主義的核心概念對比於源自俄國的寫實主義,意味著國籍認同上對蘇俄的敵對;Bauhaus在戰時和戰後散播發展於西歐和北美,亦被批評為西方帝國主義的工具。對共產黨來說,建築的存在是為了服務工人。而Bauhaus的功能主義,被視為忽略「工人階級」的需求,一點也稱不上「建築」,將其貶為「施工蓋房子」而已。

直到1960年代,俄共與東歐國家之間關係發生變化。那時的東德,亟欲創造一個不同於西德與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認同,回頭找到源自威瑪與德紹(戰後皆在東德境內)的Bauhaus,賦予其「國家文化遺產」(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的地位。東德當局重新將「功能」解釋為「使用和用途」,認為Bauhaus的功能主義「用於」國家建設有其積極角色可加扮演,Bauhaus才又漸漸翻身。

經歷幾十年來政治力的牽動,威瑪的Bauhaus學院於1995年間重新復名為Bauhaus Univerisity(包浩斯大學),並從一所建築設計學校轉為公立綜合大學性質的設計學術機構。

Weimar Bauhaus Universitaet 1
Photo source: 攝於Weimar, 2019

今日歡慶的Bauhaus 100,已不單指學院成立而是其倡導設計思潮萌發成型的百年紀念。只不過,有多少淪為商品化與消費市場節慶式的促銷賣點?有多少是設計界的集體吹捧?有多少政治意識型態埋藏在文化的旗幟之下?有多少Bauhaus「為民眾生活服務」的目標被紮紮實實實踐?

回顧Bauhaus傳奇,很難逃避面對這些矛盾和諷刺。

Bauhaus在威瑪誕生又被迫離開,正反映出威瑪一直以來在保守古典與革新創見之間的拉鋸,反映出政治與文化之間的權力角力。

特別在民粹與保守主義再次興起的近年,「文化傳承」很容易被用來簡化攸關價值認同的議題。經濟景氣丕變,難民移民人口流動加劇,並不是所有地方都擁有所謂「世界級國際化大都會」的視野與資源,也不是所有人都充滿熱情和勇氣來面對改變。不論是在歐洲、美國或者其他地方,面對更加動盪難以預期的未來,難免交錯著疑惑、不安感與焦慮,人們需要的是保有原有習慣的安穩,還是需要建立新的應對之道?

當我看到這些影片,仍然對於當時「全人整體藝術」的願景敬佩不已,僅是從線條的律動與結構,就可感受到那種「進步」(progression)的動能,面對戰後的百廢待舉,仍不失對烏托邦美好理想主義的渴求。


Total Dance

https://youtu.be/lSpowyovAwo

Art World of Wassily Kandinsky

https://youtu.be/zti0RY1Jo8o

今日社經政治文化的難題或許與百年前的威瑪共和不盡相同,但必須面對困境、解決問題的狀態卻是類似,對美好生活的期許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Bauhaus走過的百年,事實上映照著社會經濟文化變遷之下,社會各界面對改變的不同回應。而Bauhaus留下的是ㄧ種改革倡議的方法和思維模式,不管目標設定是在創造改變或者是創造改變的條件,唯有將技術、工藝、知識及創造放在一起思考、放在一起運用、放在一起行動,使其具體可行,才能建造未來。

Bauhaus Weimar Experiment Experience Education.jpg
Photo source: https://www.uni-weimar.de/

或許,此時此刻,不管是不是設計建築專業,重新回顧Bauhaus都是意義重大的。


參考資料:
https://www.uni-weimar.de/en/university/start/
https://www.bauhaus100.com/the-bauhaus/
https://www.klassik-stiftung.de/bauhaus-museum-weimar/
https://www.bauhaus100.com/the-bauhaus/phases/bauhaus-weimar/
https://www.bauhaus.de/en/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19/apr/17/a-bunker-for-bauhaus-design-school-comes-home-to-weimar
https://www.goethe.de/ins/tw/cn/kul/dos/bau/21447211.html?fbclid=IwAR0XA_gEG4TBu33UyWSdUzu_PRli_z94ggGv0ZLjYs6dnZWXyCPoaxmUzXU
https://www.goethe.de/ins/tw/cn/kul/mag/21356319.html
https://www.archdaily.com/910919/7-of-the-best-bauhaus-documentaries-available-to-watch-free-online
https://www.nytimes.com/2019/02/04/t-magazine/bauhaus-school-architecture-history.html


延伸影音:
Bauhaus100週年特別紀念電影-電影預告

https://youtu.be/4849IDdbfdc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zimato 的頭像
    ruzimato

    只有旅行和藝術可以自己決定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