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車城海岸線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久違了恆春半島!

 

在某種「害怕此生錯過」的驅動下,計畫阿塱壹古道快閃。

 

早上搭乘久違的高鐵南下,只有滿滿感恩。對比國外疫情居高不下,身在台灣的我們仍可自由移動,高鐵上商務、通勤、旅行的人們都有,生活如常。

 

一下高鐵迎來的南台灣暖空氣,可以讓人稍微放鬆。交通接駁時間餘裕,順利銜接墾丁快線。整車只有八位乘客,充分保持社交距離。

 

一路上有著城市俗的自覺和不夠瞭解台灣的羞愧,認真看看沿途經過的鄉鎮。

 

林邊、枋寮、車城。稻田、果園與養殖漁業地,屏東是台灣物產的寶庫。

 

過了車城,海岸線在眼前開展,久違了南國的海~

 

真的是久違!上一次到恆春還是小時候的事,整個家族的出遊,人人在墾丁曬成紅蝦子。但其他記憶已經模糊,至於恆春本身,真的沒剩下太多印象。

 

在恆春轉運站下車,空氣和左營大不同,輕微版的恆春落山風吹拂,舒適的微出汗,悠閒的氣氛馬上讓人把步調調降下來。從左營高鐵站出發到恆春的車程比台北左營高鐵直達車的時間還要長,好像意味著南國不同於都市的時空量尺,讓人有脫離現實的自在感。

 

不禁浮起一個念頭:幹嘛快閃,應該要放空慢活混個幾天才是嘛~

 

總有機會總有機會......

 

恆春古城漫步

 

恆春古城觀光地圖

photo source: 網路截圖

 

下午的時間本想認真跟個古城文化導覽行程,但恰巧沒人提供,就靠自己古城古街亂走。(徒步強迫症和亂晃模式啟動.......)

 

恆春古稱「Longkiauw」(荷蘭文音譯)或瑯嶠,是排灣族語音譯而來,意思是台灣的尾端。但也有幾種關於字義的說法:一為「蘭花」,因為此地遍生野生蝴蝶蘭;二為老地名Bujabujau,因為海域多鯊魚;三為「琉球」的音轉。

 

直到清光緒元年(1874),瑯嶠地區設治,沈葆楨敘述此地「四季如春」,所以命名為「恆春」。

 

恆春城的興建對台灣發展史有著重要意義,它具備高度軍事政治的象徵。

 

長久以來,許多台灣海域上的外籍船隻因為洋流氣候地形關係會受難在此登岸。由於居民與外來人士文化語言不通,外籍受難船隻經常遭到侵犯或發生衝突。外籍列強多次針對這些涉外事件向清國政府交涉,但清國總以「化外之地、化外之民」為由推諉責任,消極態度無法滿足列強對經濟利益的需求。

 

到了西元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漂民事件」,以「清國無法處理此等情事」的認知前提下,宣稱要懲治肇事的原住民而出兵台灣,此為「牡丹社事件」。當時清國還派遣萬人大軍抵台與日軍對峙,但是清日雙方之間並沒有直接發生衝突,還快快簽署了一份專約,避免戰事全面發生。

 

但在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奏請清廷加強台灣防務,並實施「開山撫蕃」政策,恆春設治。自此,清國政府對台灣開始透過軍事武裝積極治理。

 

恆春城始建於西元1875年(清光緒元年),至西元1879年(清光緒五年)竣工,具高度軍事防禦和國防考量,也運用堪輿風水術進行設計。

 

但沒多久,台灣進入日治時期。恆春對日方因具有「征番」的紀念性意義,日本政府不僅沒有拆除清國遺留的城牆,還進行修復,以清代留下的基礎持續展開都市計畫。

 

恆春城共開東南西北四個門,入城道路有四條。但出城後通往的目的地不同,在交通量和運輸性質上有很大差異。

 

至今,恆春城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清代城牆城市。儘管經歷多次天災人禍,古城已非當初原貌,但修復持續進行,目前是國家二級古蹟。

 

北門一角:歷史的堆積

IMG_7471.jpg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據解說資料指出,恆春城採用古老的版築夯工法,以三合土(糯米糊、蔗糖漿、牡蠣殼灰)一層層夯築,城門的門額則用玄武岩為建材,砲台基座以花崗岩為材料,登城的坡道和城牆頂的路面則使用紅磚鋪設。全城使用多元建材,加上不同時期的修復,從遺留的城門和城牆古蹟,看出歷史堆疊的痕跡。

 

我的亂逛從南門開始,沿著城牆走,偶爾晃進城內街道,環狀繞一圈。

 

恆春南門晝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南門是目前四個城門中結構保留最完整的一座,還可看到城門上的牌樓。現在是恆春鎮圓環的中心,也是前往南灣墾丁的要道起點。

 

沿著南門旁的光明路往西門方向走,會經過幾間特殊的建物,都是赫赫有名的文青咖啡店和餐廳。

 

等一下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白色貨櫃改建的店在教會邊,叫做「等一下/等咧」,是賣冰品甜品的,一眼就看到二樓綠色的盆栽和吊床和猛拍照的客人,它的室內裝潢應該很受網美與IG客青睞。

 

波波廚房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再走過去有棟略帶西式巴洛克風格的老屋建築,約莫有80年歷史,日治時期是酒場、二次大戰時期是醫院、後來成了公賣局倉庫。荒廢沒用許久後在老屋改建的風潮中,變身成為麵包店、gelato店和餐廳。不過當天並沒有營業,外面站著一對推娃娃車的年輕夫妻,面容失望.....(事後調查才知道這是大受在地人和遊客好坪的大夯店「波波廚房」。)

 

這間倉庫餐廳的對面就是「阿嘉的家」。

 

阿嘉的家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現在「阿嘉的家」已成為一個重要景點,據說海角七號正紅時,恆春湧入許多朝聖影迷。儘管這風頭隨著時間慢慢淡化,我到場時沒有半個遊客,店門緊閉,這還是提醒了這麼一個故事 — 也許是海角七號要說的故事,也許也是魏德聖導演敲響台灣電影復興第一鑼的故事 —  勇氣和逐夢的故事。

 

往西門的方向走去不遠就看到天后宮,向恆春的「神聖空間」靠近。

 

恆春天后宮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天后宮附近還有龍泉巖、福德宮等廟宇,使得這個區域成為在地的信仰中心。

 

接著經過了猴洞山公園。

 

建城之初基於風水考量將猴洞山作為城內「龍脈」,依其落點來建置四座城門。它其實是一種罕見地形,應該跟地形演變有關,在一片平地突起一塊珊瑚礁岩丘,四處怪石,據說有猴群居住,所以稱為「猴洞山/猴頭山」。

 

猴洞山公園老樹盤根

猴洞山公園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日治時代台灣各地的都市計畫中都包括公園的設計,為大眾提供可使用的城市綠地。在恆春,日本人直接利用猴洞山區域使其成為城市公園,那裡距離熱鬧的市街近,要舉辦活動也是很好的去處。

 

公園裡好幾群一同散步快走的阿桑阿伯,大家開心運動邊走邊聊,休憩的感覺充滿活力。

 

到了公園盡頭看到一片廣場和殘留小小一片的西門。

 

西門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西門現存的城牆雖短缺不完整,但卻是四個城門之中最熱鬧的。它的附近廟宇聚集,正前方接連恆春老街(中山路),那裡自古就是商業活動繁盛的區域,現在也仍是觀光與在地生活活躍的街區。正對的西門廣場經常舉辦地方活動,像是年度恆春民謠節,就在此搭台演出。

 

從西門城門邊,有坡梯可上到城牆頂的馬道。在上面,可以一窺週邊民宿的室內裝潢和院子模樣,復古的餐廳也緊鄰城牆,可見西門與商業生活比鄰而立的緊密關係。

 

西門旁

西門旁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西門的馬道上,保留一塊古老的城垛,可看出與現今整修重建的城垛區隔出來。

 

西門原始牆垛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站上周邊無遮蔽的地點,就稍稍見識恆春三怪之一「落山風」的厲害。

 

每年10月開始到隔年4月,是東北季風造訪台灣的時間。當東北季風南下,大武山以南的中央山脈高度逐漸降低,風勢得以沿著山谷而下,形成強勁的下坡風,由東北方山谷吹向西南方恆春平原。每月的平均絕對最大風速可以超過每秒10公尺,等於是6級以上強風。

 

 

西門馬道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古城城牆的步道畫出禁止超越的黃線(體重輕的、重心不穩的,不是沒有被風吹倒的風險......),望眼看去的樹木沒有長正長高的,都斜斜的且枝幹飛揚。

風很大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目前十月中的氣溫宜人,風頂多把頭髮吹亂而已;但可想見到了冬季(雖然恆春四季如春),風「搧」起來應該是會頭痛。

 

城牆頂的馬道,風大風景好,但是沒有聯通各個城門,得回到各個城門口上下。

 

而城牆下的步道就像是環狀小公園,是居民散步運動的好去處。其中西門到北門段,規劃為草坪,有許多資深居民到這玩草地槌球(木球),有點南法鄉間景致的想像。

 

西門到北門槌球草坪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到了北門登城門往城外看,景色是最為廣闊的。北門面朝虎頭山,城外接近山區。自古一是原住民活動區域,二是清治與日治時期的練兵營,所以沒什麼居住聚落,建物少,也離古城鬧區較遠,較容易感受原始風光。

豎孤棚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往東門的方向看去,凸顯於視野的有高聳而立的磚窯遺址(八卦窯),再遠一點看見的是年度熱鬧文化活動中元搶孤「豎孤棚」的場地。

 

北門亦擁有最長的殘存城牆,遠望有種綿延美感。

 

北門城牆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整體而言,北門區域的氣氛最為清幽質樸,也難怪在北門遇到最多前來運動放風的在地人。

 

狗狗運動

夥伴北門觀景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有開著休旅車、祖孫三代加三隻黃金獵犬的一家人,也有獨身或結伴運動的中年人與老人家,還有自己和愛犬的散步二人組。人們悠閒散步、輕鬆伸展、靜靜欣賞景色或者席地而坐感受涼風吹拂;小狗們在城牆上或城牆下奔跑,好不快樂。

 

北門夕陽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隨著天色漸暗,雖然沒跑去關山看夕陽,北門上的彩霞景色也夠迷人。

 

待天色暗下,城牆下的燈亮起,在燈光映襯下,夜晚的古蹟總有不同的風貌。

 

東門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走到東門,因那出口通往滿州,外圍交通繁忙,彷彿和北門區域用著不同的時間刻度在跑。

 

漂浮的城牆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繼續沿著東門城牆再往南門走,中間有段「漂浮城牆」,其實就是現代化的「天橋」或天空步道,原木和金屬材質建材,做出編織效果,穿跨恆春國中操場邊的上空。

 

我沒特別注意到是否哪段或校園某處仍保留城牆遺跡,只看到操場和棒球場上練球練跑的學生和民眾(和他們的愛犬)。

 

一路上有種「恆春人愛運動、充滿元氣活力」的感覺,他們的生活和古蹟的存在,自然融合一起。

 

恆春南門夜

photo source: 版主自攝

 

最後再回到南門時,打上燈光的南門出現了不ㄧ樣的風貌,溫暖地迎接出城回城的居民。

 

如果有機會,應該要到南門城外的恆春民謠館走ㄧ趟。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涵蓋許多關於古城的文史資料說明:https://travel.yam.com/Article.aspx?sn=63093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ruzimato 的頭像
    ruzimato

    只有旅行和藝術可以自己決定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