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本站內創作評論文章,非經本人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或修改。 合作邀約歡迎來信:yagal@hotmail.com

充滿矛盾與不安的浪漫情懷

Mravinsky的遺孀認為,共產黨對Mravinsky帶來的不安未曾消散,他在布爾什維克革命時失去一切,所以他無法再失去任何東西;或許因此他從不知足,音樂上的成就不足以志得意滿,雖祈望圓滿而獲得快樂,卻總揮不去「失去」的陰影。1940-1960年代與Mravinsky一同在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工作的指揮家Kurt Sanderling探究,Mravinsky對於共產黨的情結與身不由己的苦衷使得他未曾快樂過,如Boris Godunov的詠嘆「我已爬上成功的高峰,但我未曾因此快樂。」這是Mravinsky人生中悲劇性的一環。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亂世知音,人性價值的守護者

在Mravinsky的帶領下,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聲譽大昇,尤以俄派作曲家如Tchaikovsky與Shostakovich的音樂著稱。Mravinsky與Shostakovich的關係讓人津津樂道,評論幾乎一致同意Mravinsky為Shostakovich的最佳代言人:一個人作曲,另一個人傾聽音符的意念,再將音樂概念和訊息意識透過演出具體呈現,直觸觀眾內心。Shostakovich的第五、六、八、九、十與十二號交響曲的世界首演,都是由Mravinsky指揮。

[Shostakovich和Mravinsky在1937年的合照,聲勢如日中天的兩人]Mravinsky and Shostakovich in 1937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暴君與他的忠誠追隨者

當時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一項「政治正確」的人事任命,這是Mravinsky剛就任時的巨大挑戰,面對這群士氣低落又心存抗拒的音樂家,他需化解樂團的阻撓並儘快豎立他的權威。Mravinsky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高度要求自己在音樂上、在樂團領導上做到完美:他熟知音樂的每個音符、每個細節,他對音樂有深入的見解和詮釋;他對整個樂團瞭若指掌,甚至知道樂手有無使用正確的指法按鍵;他經常在家分析樂譜、分析每次排練的狀況,針對每位樂手和每個聲部給notes。如此投入認真的態度很快收服了整個樂團,形成一個紀律嚴明的部隊。

「暴君」的稱號其來有自,長達五十年高居一流樂團藝術總監與首席指揮位置已是音樂史上少見,演出中他那深沈專注又游裕有餘的神情和眼神嚴竣銳利如鷹的態度相貌確實也有「暴君」的「風範」,但對「暴君」最栩栩如生的勾勒來自日常排練。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撼人驚心Mravinsky

過去我所聽到的Tchaikovsky總是悠揚美聲、圓潤平衡、多愁善感、甚至可說是煽情的。第一次聽到Mravinsky指揮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現在的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的錄音時,我有嚇到的感覺:微弱細膩的無助,對比於狂暴殺戮氣味,弦樂器有力而蘊涵強大動能,木管既銳利又濃厚,低聲部轟然如雷,銅管和打擊的音色相較維也納愛樂或柏林愛樂顯得粗糙卻真實。從未聽過速度這麼快和爆發力這麼強的Tchaikovsky,幾乎如脫韁野馬但tempo和音色卻全在掌握之中,各個聲部的質量在旋律共鳴中出現,聽到許多其他樂團指揮版本中少見不易察覺的音符節奏和氛圍。Mravinsky用最原始忠實的方式去碰觸Tchaikovsky音樂中深層的苦痛、掙扎、狂亂、慾望與追尋。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從小開始,汰弱換強的現實也從小開始

頂尖芭蕾學校的特色就是讓孩童了解「發展專業之路」的道理,前任校長Brigitte Lefèvre,本身畢業自École de Danse de l'Opéra,曾說:「一位舞者需要天賦與感受力,也需要好的心理素質。我們的學校便是帶給學生的就是這些優勢。」這些「小老鼠」(petits rats,École de Danse de l'Opéra學生的暱稱) 從小便清楚志向 --- 成為Opéra national de Paris (Paris Opera Ballet)的舞者。對此,他們在身體與心理上都做了充分準備。同時學生們也不斷被提醒,「為觀眾而舞」就是他們未來的工作。學生每年有一到兩次的機會在Palais Garnier公開演出,也有海外巡演的經歷。

僅管這些學生們在心智上志向清楚,也努力以赴吸收老師們的法派精純風格,但在晉身真正專業舞者行列之前,他們最需優先關注的是每年的比賽和升級考,因為沒考過的學生就得直接離開學校,不少學生必須含淚離開,留下來的有很多也是含淚繼續接受專業而嚴格的訓練。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上最古老的芭蕾舞學校

École de Danse de l'Opéra(Paris Opera Ballet School)在1713年由法王路易十四所創立,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芭蕾舞學校。在路易十四的推動下,舞蹈藝術開始發展為一種專門的職業,由專業的學校訓練專業的舞者,芭蕾的學習和教學也開始「標準化」。法派芭蕾以其典雅與柔和而優雅的動作著稱,是芭蕾訓練的基礎,影響力遍及全歐洲,今日我們沿用的術語便是來自Pierre Beauchamps所制定芭蕾教學的規定和標準。法國也出了很多出色的舞者、編舞家和芭蕾教師,他們移居到俄國、丹麥和歐洲各地,Marius Petipa就是其中有名的一員。

這所知名而歷史悠久的芭蕾舞學校傳承高雅的法派芭蕾,講究乾淨、優雅而精緻的風格。對此,學校透過學生先天條件嚴格篩選加上名師嚴謹教學的後天培訓,不斷強化呈現完美身體位置姿態的堅持。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人名為歌名的曲子,大多有著極強的敘事性。在Pavarotti的一片專輯中,有首名為Caruso的歌曲,向義大利傳奇男高音Enrico Caruso致敬,同時似乎模擬著Caruso的心聲抒懷。

Enrico Caruso生於拿波里的一個貧困家庭,但嗓音完美、歌唱天賦異秉的他,一步步找到他的發跡之路,征服米蘭La Scala、倫敦Covent Garden和紐約大都會等指標性歌劇院,奠定歌劇盟主的地位。他名利雙收,在舞台上與唱片銷售上都是耀眼明星。他的演唱風格與技巧特別影響著之後義大利男高音,幾乎成了男高音的代名詞,也是許多男高音的典範,他的奮鬥歷程與歌唱的熱情更改變許多人的一生。

以這位歌王Caruso作為假想的敘事對象與獨白者,義大利著名歌手與音樂家Lucio Dalla在1986年自己巡迴演唱途中,創作了這首特別獻給Caruso的同名歌曲Caruso,敘述當年功成名就的Caruso,站在濱海飯店的陽台,回想起歌唱生涯所帶來的得失與喜怒哀樂。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