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本站內創作評論文章,非經本人同意,請勿任意轉載或修改。 合作邀約歡迎來信:yagal@hotmail.com

雖然衝動性購買大多帶來麻煩,但有些衝動性購買的結果是美好的驚喜。Claude Challe的精選集就屬於後者。

這位在沙發音樂界名聲響亮的法國DJ Claude Challe十分擅長fusion music的操作 (如名盤Buddha Bar系列),他的音樂大多充分展現融合東西音樂氛圍,兼具傳統與現代音樂元素特色,混合自然的人聲與工業電子。這張精選集,除了讓我體會他的風格與編曲才華,也品味不少新唱的老歌,如寶萊塢風的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拉丁情歌風的披頭四名曲And I love her、有點節奏藍調加沙發電子音樂風的探戈名曲Sentimientos、情調輕音樂版的A man and a woman(男歡女愛)等等。雖有些讓人總是跳過的曲子,但只要有些讓你一聽再聽的歌,這張專輯就算還有值。

Vous, qui passez sans me voir(你們路過但沒看到我)是這張專輯裡我很喜歡的歌曲之一,它的節奏輕快,讓人心情愉悅,有種地中海風小舞曲的風味,旋律與編曲彷彿把初夏晚間的微風從音箱吹出,一位穿著白色洋裝的少女站在路燈旁等人,海濱大道上走過男男女女,附近咖啡廳坐著一群群飲食談笑的人們。讓我想起尼斯的海濱大道和羅馬假期裡的那場船塢舞會。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夠連貫濃厚的悲愴:11/16演出記事之二

下半場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第一樂章開頭以低音長奏慢慢蘊釀氛圍與共鳴的厚度,隨著第一主題開始加快進入高潮卻感到銅管的音色和整齊度出了問題,和昨天那種「確實自信」的表現有所落差。在之後第二主題的行板,Temirkanov以較慢的tempo去處理音樂中那種深沈而複雜的情感,但是銅管的問題卻在這樣的tempo中格外讓人困擾,同時聲部間的默契有點虛浮,使得樂句間的銜接好像縫隙大了點。在第二樂章,雖需要帶有甜美輕快又不安沈鬱的矛盾,但我覺得整體tempo真的很浮動,同樣導致縫隙大的感覺。第三樂章聽到均衡感的不足:銅管的問題,聲量太強沒有控制,過度壓倒絃樂 (當然也可能是絃樂力量出來得不夠);不全是音量也是音色和表情的問題,聲音出來不夠整齊不夠確定,樂句收尾處理地不夠細膩;最後強烈聲部堆積出高潮,卻不夠細緻,讓人覺得結束得有點混濁。最後第四樂章的慢版一開始處理得不錯,銅管陸續主奏的主題讓人捏把冷汗下順利過關。隨著樂曲接近尾聲,對於感受到瑕疵的表演,心情也隨之悵然。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雷鳴暴雨後的虹彩:11/16演出記事之一

與樂團合作11/16鋼琴協奏曲的鋼琴家是Denis Matsuev。我對他並不熟悉,也從未聽過他的演出。聽說他算年輕且體型巨大,要詮釋柴可夫斯基作品的力道和速度應該游刃有餘。果然,一開場就以雷鳴般的觸鍵力道展現不凡聲勢,但令人驚豔的是後面反差極大的觸鍵,成熟、順暢而柔情地掌控行板、慢板,踏板的轉換乾淨,樂句串聯一氣呵成。更難得的是,這年少氣盛的鋼琴新星是能「協奏」的。過去聽過不少名手把協奏曲當獨奏曲彈,專注在自己的鋼琴多於整體作品。但Matsuev的琴聲卻能融入樂團的整體鳴響,伴奏著其他樂器的主題,即便在p或pp,也可聽到每個琴鍵的質量,恰如其份:他的低音穩定而紮實,呼應和絃的巧妙安排,和低音提琴與低音木管彼此加成,產生深厚的共鳴;他的高音巧而純,與木管的唱和默契十足。另外也可感覺Temirkanov給他不少揮灑空間,同時讓樂團與獨奏者都能有所表現。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震憾開場,熱烈結束:11/15演出記事

在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中,第四號的知名度和演奏錄音的次數都不如第五號和第六號來得多,就我自己音樂欣賞的portfolio來說,它的量和次數也不算多。但我認為音樂的張力、力道、細緻度和動人的程度卻不遑多讓。上一次聽第四號的現場演出至少是三五年或甚至更早的維也納愛樂,忘了是小澤還是梅塔的指揮。這次全俄派的指揮與樂團把柴可夫斯基的原汁原味表現得更淋漓盡致。那命運的主題完全糾住整個人的心臟,它的節奏與聲頻迫使血壓升高,你只感覺身上的血澎湃流著,撞擊著血管壁。如同柴可夫斯基自己所言「無法閃躲的命運」,你完全無法抑止心臟每次以那麼激烈的跳動壓縮血液一湧而出流奔至全身末梢的感覺。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15 19:30 國家音樂廳
柴可夫斯基第四號交響曲
四首柴可夫斯基歌劇詠嘆調 (Queen of Spade、Evegeny Onegin、Iolanta)
1812序曲
樂團安可:柴可夫斯基胡桃鉗之俄羅斯舞(Trepak)

11/16 19:30 國家音樂廳
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鋼琴家安可:葛利格皮爾金組曲第一號之《在山魔王的大廳》鋼琴版
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
樂團安可:艾爾加「謎」變奏曲之Nimrod

俄系嫡傳柴可夫斯基之夜

距離上次聖彼得堡愛樂來台演出蕭士塔高維契已經有兩年的時間了,一傳出Temirkanov和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巡迴演出的消息,總可以讓人不加思索掏錢買票,因為他們的俄系repertoire算得上是金字招牌,讓人充滿信心且期待萬分。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韓劇的時代往前走,經過日劇的時代,最後回到港劇的時代,這不是緬懷青春,而是緬懷「童年」。一群乳臭未乾的小孩竟跟著爸媽長輩看著港劇錄影帶,上海灘、天龍八部、滿清十三皇朝,幼小的心靈早已悄悄評論起那些人性險惡、江湖道上的愛恨情仇,著迷於某些俊男美女,希望某人與某人在一起之類的「超齡」心得。

經過這麼多年,上海灘和天龍八部幾乎等同我的港劇印記,我或許不再記得這些港劇的劇情,但它們的主題曲卻是旋律辨識度高又百聽不厭,用著不標準的廣東話能夠唱上幾回。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法國名導Patrice Chéreau 1994年的作品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號稱是法國影史上集合實力巨星耗資鉅額的空前大製作,改編自大仲馬的同名小說,以統治法國舊教王室之女瑪歌(Margruerite de Valois)與新教領袖Navarre的國王亨利三世(Henri de Navarre,後來成為法王亨利四世,為波旁王朝的第一人)的政治聯姻與天主教徒屠殺新教徒的聖巴特米雷大屠殺(Massacre de al Saint Bathélémy)為中心事件,講述十六世紀中葉西歐政教歷經激烈角力鬥爭的歷史。

當年年幼看瑪歌皇后時幾乎不堪承受電影所釋放的衝擊力和殺傷力,電影赤裸呈現人性醜惡、政治詭譎的黑暗面,更驚駭的是宗教背後非理性的殘忍血腥,另一個情欲主題反而輕如鴻毛了。帶著幾近窒息的沈重心情,電影終於接近尾聲:新娘瑪歌,雪白結婚禮服上沾滿哥哥查理九世因中毒出血瀕死的血跡,捧著愛人拉莫爾的項首,坐上即將駛往丈夫亨利的王國Navarre;同行的男僕說,小心,血滴到你的衣服上了;瑪歌只是慘淡一笑地說,無所謂,只要我唇上帶著微笑。隨後電影結束在馬車搖擺的路途與優美而哀淒的女聲吟唱中。

ruzimat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